

福斯特·华莱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灵子)
福斯特·华莱士(Foster Wallace),一辈子以诙谐、讥嘲、繁复、热闹的笔调书写这个世界,最终却以孑然一身的孤独决绝地离开。2008年9月12日晚,华莱士自缢于家中,终年仅46岁。4年前刚刚嫁给他的妻子首先发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父亲则于采访中悲伤地透露,儿子已患抑郁症逾20年,最近几年尤其消沉。
福斯特·华莱士出生于1962年的纽约州。他的父亲詹姆士·华莱士(James Wallace)于这年秋天刚刚得到伊利诺伊大学的教职,并于次年取得康奈尔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母亲亦为伊利诺伊大学的英文教授。在这样优越的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福斯特·华莱士自然而然走上一条精英化的道路:大学本科时期,华莱士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最有力的证明是,他在24岁时完成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即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系统的笤帚》(The Broom of the System),这也是华莱士初现文坛且大放光彩的作品。
此书通过描述一位年轻女子寻找自己身份的过程,描摹出正处于滑稽和危险的时代漩涡中的美国群像。书名受到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启发,小说的内容、结构布局和碎片式叙事都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形成呼应。
这本书也奠定了华莱士今后的写作风格。内容上,他一直以巨大的好奇心关注这个物质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生活在20世纪末的美国的人们。形式上,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简约主义所不同的是,华莱士非常热爱繁复的长句子,并且喜爱甚至比正文更绵长的脚注和尾注,这成了他的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
“我想以注释来打断正常的叙事结构,以此来表达我对现实的真实感受——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华莱士曾经这样解释他文章中的注释,“我其实也可以打断正文的结构和句子来实现这个目的,但是这样就没有人会去读了。”
此后,华莱士一度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哲学,但中途放弃。1992年,他申请到伊利诺伊大学的英文系教职,并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
利特尔·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发行人迈克尔·皮奇回忆过1996年收到华莱士这个当时的无名小卒的部分书稿时的情形——华莱士对文学经纪人说:“我想出版这本书胜过想呼吸!”于是皮奇收到了作者1000多页的全部书稿,充满脚注、缩写词、杂糅的后现代语言——真的让人无法呼吸。然而,皮奇还是出版了这本《无尽的玩笑》,并使之成为畅销书。
这部小说于1996年出版,并奠定了华莱士在文坛的地位。作品通过描述一名压力过大的网球神童与一个曾经的小偷、吸毒者相遇而产生的故事,描摹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并以讽刺幽默的口吻预见其泛滥和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借以呼唤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流价值。次年华莱士便凭借此书获得麦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奖励,此奖项一贯被称之为天才奖。《无尽的玩笑》更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一。
2002年之后,华莱士在加利福尼亚州普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任写作教授,并专心写作。相较于他那些文字艰深、语言跳跃且篇幅冗长的小说,其短篇作品更受读者欢迎。他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头发奇特的女孩》(1989)、《与丑陋人物的短暂会谈》(1999)和《忘却》(2004)以及两部论说文集《一件我决不再做且看似好笑的事》(1997)和《考虑龙虾》(2006)都大受好评,其语言的讥诮幽默和针砭的痛快淋漓在此得到极大的发挥。
这些作品题材包罗万象——电视与美国小说、年度成人电影(AVN)奖、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电影导演大卫·林奇、有奖游戏节目、同性恋、朋克摇滚青年等等。华莱士借书写这些色彩斑斓的生活,展示出被扭曲的大众文化以及人们内心的焦虑与寻找。生前人们热爱讨论他在诸多著名刊物上发表的短篇小文,而当他的死讯传来,华莱士的处女作《系统的笤帚》立即位列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榜第20位,《无尽的玩笑》则排名第75位。■ 文学小说福斯特华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