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火药起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从典籍考证说,东汉末年的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创立了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张陵是江苏沛县人,曾任江州令,是个士大夫,为官不得志,转而寻求长生不老的解脱,便带领弟子来到四川大邑的鹤鸣山悟道造经,后来在青城山,被道教徒称为“张天师”。

关于张陵入蜀地的解释,四川大学宗教社会学博士生导师陈昌文向记者分析说,张陵认为蜀地百姓民风淳厚朴实,易信鬼神之事。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

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向记者特别提起,他在四川的多年文物发掘中,发现东汉时期四川百姓的生活水准相当高,并且精神上的欢娱达到了顶峰。与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的局面不同,四川因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成了富庶的天府之国。在他发掘的崖墓中,那些葬在悬崖洞穴里的人,即使再穷的人家,洞穴里的壁画石刻也要表现音乐和舞蹈的场景,“只有达到温饱之后,民间才可能这样广泛地追求享乐”。而这一时期壁画的主题相当丰富,表现力不拘一格,让人惊诧,有表现男欢女爱的“秘戏组图”,有“彩绘宴享图”,有表达信仰的“松鹤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长生不老、克服死亡成为一些人的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促使炼丹术形成,一方面也被融入了宗教信仰。陈昌文说,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孔孟之道已经成了非常繁琐刻板的条文,一些人对僵化的儒家信仰感到失望。像张陵这样官场失意的士大夫,希望远离中原,到不受中原天下大乱局势影响的蜀地去,这里的百姓有着更为原始、更民间化的信仰。儒家不言怪力乱神,而蜀地独特的文化积累适合各种光怪陆离事物的生存。中国的道家并不像普通人理解的那样只求“清静无为”,从张陵的经历看,道家也有自身普度众生的需求。张陵在大邑鹤鸣山悟道后,来到相隔不远的青城山,晚年他又回到中原,在江西龙虎山将道教发扬光大。“张陵的目的还是希望把道家带入中原主流社会。”

道家的基本价值观是“远人世、亲自然”,他们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转化为道家的修行技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炼丹术。什么是不朽?道家发现看得见的天地万物能够不朽,所以他们高度关注自然,要把自然界不朽的物质转化为人体的力量,达到肉体不坏。道士也成为中国古代比较早接触自然科学的一批人。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通过大量实证性事实,说明了道家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道教尝试自然界不同的物质、崇尚炼丹求仙的各派通称为“丹鼎派”,是道家非常有影响力的主要流派。丹鼎派的修行方法最早来自古代的神仙方术,分为外丹派和内丹派。外丹派外炼灵丹,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的发展;内丹派强调人的内在调节,形成了气功养生学。

道家认为金银不朽,所以希望冶炼金银制成丹药。一种说法是,硝能软化金属,所以被运用到炼丹术中。在道家著作中发现,他们曾严正建议炼丹师不要把这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因为有些人曾因此引起了混合物的爆炸,火焰烧焦了他们的胡须,燃去了他们工作的丹房。这种偶然将硝、硫磺、木炭组合在一起的冶炼方法,被看做今天火药的起源。但是道教被西方人看作“东方秘教”,走向社会不深。它强调门派秘传、父子相传等,最精华的部分被认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些修行技术在门派内部有独特的记载,对于外人来说,可能如同天书,不能破解。所以今天很难从道家的记载中,详细寻到火药发明的脉络。

对于火药的起源,陈昌文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由于中国历代典籍记载的是儒家正统,因此屏蔽了很多民间的历史。虽然道教在早期的炼丹术中发现了火药,但并不一定中国的火药起源来自道家。“中国民间有着巨大的劳动人口,既然有着广泛的硝土,民间一定很早就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火药用到生产生活中。只不过民间没有记载文字的能力,火药能够进入到文字典籍,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陈昌文认为民间才是火药发明“开花的种子,是它的根”,只不过道教纳入了这种方法。

由于儒家“重道轻器”,认为人会“玩物丧志”,这样使得中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农耕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提升,长期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很难产业化。而道教与儒家不同,道教崇尚一种超越性的智慧,他们又积极从自然界中去寻找方法,所以中国古代的很多生产工具来自道教,琴棋书画等也多来自道教。比如书法是道教让人气脉流通的一种修行方式,喝茶也出自养生之道等等。陈昌文说,道教对日常行为的高度关注在世界其他宗教里是比较少有的,一举一动皆是道,所以道教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至于火药没有在中国民间广泛地利用,陈昌文认为,这和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社会一向对民间进行严苛的管制,比如修城墙、实行宵禁、严禁火烛等。火药作为武器的原料,政府不仅不可能鼓励它在民间广泛传播,还会进行严格管制。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尚扩张,火药如果用来爆破,会被认为破坏了气脉,这与天人合一的传统不符;并且农耕社会有着严格的土地制度,大家并不希望被火药这样的爆炸物扰乱了森严的土地占用制度。■(文 / 三联生活周刊) 道教传播炼丹术道家道教门派文化道教起源道教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