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控通胀

作者:谢九

保增长,控通胀0

8月27日, 国务院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提交报告,“报告”指出,“下半年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和年初的“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目标相比,“一保一控”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转变,其间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再有经济过热之说,而是转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从去年二季度高达11.9%的GDP 增幅,转为今年二季度10.1%的增幅,连续4个季度的GDP增速回落,说明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目标已经达到。中国经济现在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成为有争议的话题,有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已经处于下行周期,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将会从偏快转为偏冷,反对者则认为,10%以上的GDP增幅,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冷”的迹象。

如果说GDP是一个稍显滞后的数据,其他一些先行指标或许能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比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通常而言,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采购经理人指数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种,按照最新数据,我国7月份的制造业PMI指数为48.4%,比6月回落3.6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5年1月以来,我国PMI指数首次回落到50%以下。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大幅回落,成为一些经济学家看空中国经济的理由,而7月份的数据在3年多来首次跌至50%以下,更让一些人直呼中国经济的冬天已经到来。

PMI指数的回落很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的困难,但是同时应该看到,7月份回落的仅仅是制造业PMI,而非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则呈上升趋势。2008年7月,中国非制造业PMI为58.1%,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该指数从2007年1月起,除了今年和去年的2月份由于春节因素稍低于50%以外,其余各月份均保持在50%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的此消彼长,其实正好体现出中国经济的现状——制造业面临各种成本压力出现一定程度衰落,而服务业的上升趋势,正好体现了中国经济正在艰难转型而且已经有所成就。只不过因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制造业身上,从而放大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忽视了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希望。

于是,很多人开始谈论刺激中国经济的话题,包括某国际投行以研究报告的名义释放出的小道消息,看似鼓舞市场信心,实则制造恐慌。因为中国经济并没有衰退到需要刺激的地步,即使是“保增长”,也不应该重回过去的老路,对那些落后产业实行保护,而是保护有质量的增长。

中小企业的困境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似乎他们成为宏观调控的牺牲品。不难发现,在此轮调整中,江浙和广东一带的中小企业所受冲击最大,这表明外部需求的放缓是主要原因,其次才是劳动力成本和人民币升值。至于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直就因为担保问题难于融资,融资问题向来是历史难题,并非从本轮宏观调控才开始,只不过在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困难导致现金流紧张的背景下,融资困境被更加凸显出来。即使信贷政策放松,也拯救不了那些中小企业,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资金,而在于部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倒闭潮,并非意味着中国从此放弃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亚洲各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先后崛起的经验,被学者整理出一套“雁形理论”。大意是说,先进国家在完成从低附加值产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过渡的同时,带动其他落后国家随之完成产业转移。中国作为一个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雁形理论同样适用,那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转移至相对落后的地区。广东省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政策,把“珠三角”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粤西北,腾出空间引进高端技术产业,把“珠三角”打造成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基地,其实正是雁形理论的实践,由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完成产业转移。

在外部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启动内需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谁都知道应该启动内需,但是这么多年来内需一直未见有效启动。今年1~7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7%,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需市场的启动,但和成熟国家相比还有相当距离。按照发达国家的规律,启动内需首先应该依靠庞大的中产阶级,不过不幸的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们大部分被股市套牢,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欲望。人口庞大的农村市场成为启动内需的关键,国务院近日在《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减免农业税到家电下乡补贴等,都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我国培育农村消费市场的努力,但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难度。

财政政策成为启动内需的众望所归,人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大规模减税等措施来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从而撬动人们的消费欲望。今年7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引发热烈讨论。人们认为,如此丰厚的税收,正是给企业和个人减税的好时机,从而来拉动内需市场。但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税收的高增长就戛然而止,今年7月份,中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323.2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收643.75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财政部将税收增速的大幅回落归于三个原因:一是经济增速回落,二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以及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等政策调整的减收效应充分显现,三是造成上半年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上年收入、去年四季度或12月份企业所得税税款在今年1月入库、2007年下调出口退税率和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翘尾等一次性特殊增收因素不复存在。

税收收入增速的快速回落自然带动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今年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073.52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6月份回落14.2个百分点。1~7月全国财政收入达到40881.7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8个百分点。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同时在雪灾和地震灾害等因素刺激下,财政支出大幅提高,1~7月全国财政支出27443.46亿元,同比增长29.7%。以此看,看似雄厚的财政收入,其实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这也是“以财政收入来刺激经济增长”难行的原因之一。在收入减缓和支出加速的双重压力下,对于财政政策的作用不宜报以过高期望。

未来唱主角的依然是货币政策,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说上半年的企业困境由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那么,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也主要还是寄希望于货币政策,但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国内的CPI指数虽然从2月份8.7%的高点回落至7月份的6.3%,但通胀压力依然没有消除。从国内环境看,成品油、电力、水等被压制的资源品价格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这些因素将在下半年继续给CPI施加压力。国际市场的油价虽然从150美元附近快速回落,但是仍然保持在110美元之上,而且,未来重回150美元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比如紧张的格鲁吉亚形势等地缘政治因素、古斯塔夫热带风暴等自然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国际油价再次爆发的导火索。在通货膨胀压力没有消除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太明显的松动,但是会对一些行业和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调,比如“三农”,比如有效益、带动较多就业的中小企业,以及灾区的震后重建工程等等。至于房地产业,显然不在央行微调的范围之列,相反,房地产的信贷还有进一步收紧的趋势。8月底,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粉碎了房地产行业救市的幻想。

中国经济放缓应该是意料中事,同时也是当初宏调的目标,但当这一目标真的达到预期时,很多人却反而紧张起来。当然,如果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不顾现实进一步紧缩,中国经济有可能如人们所担忧的那样,从过热转为过冷,经济降温影响的并不仅是GDP降低几个点那么简单,国民收入减少、失业人数增加,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压力。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总是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从年初的“两防”转为“一保一控”,宏观调控的天平仅仅过了半年就悄然转向,半年后,天平的重心又将如何倾斜?■(文 / 谢九) 通胀经济宏观经济pmi增长国内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