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的玩具

作者:王星

鲁班的玩具0( 2007年10月,上海第六届中国国际玩具展上展出的托宝拼插玩具 )

小时候看过一本名叫《鲁班学艺》之类的连环画,大体上是前半本寻师、后半本学艺的故事。临近故事末尾,鲁班基本功已经练好,这时他的师傅把他关进一间小屋,屋子里摆有各种亭台楼阁的木头拼装模型。师傅让鲁班将模型一件件拆装,每件都拆装熟练后,师傅又把全部模型拆散混在一起,让鲁班分别组装。最后的考验则是屋内不留一点灯光,所有模型都要在黑暗中安装完成。

鲁班师傅的教学方法确实有创意。传统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建造使用的是榫卯结构技术,一幢建筑就是千百件及至上万件建筑构件的拼装组合。照此来看,其实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本身就很像巨型拼插玩具,用拼插模型来当教具是再合适不过的。

曾经以为鲁班师傅的木模型只是传说中的玩意,不想如今真有了一种名叫“托宝”的中国古建筑拼插玩具。托宝的设计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的所长刘托先生。据刘先生介绍,中国一些传统建筑营造法已经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这种玩具自然首先是出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考虑;单纯作为玩具来说,这种仿真式的搭建也能满足每个人自幼便多少具有的“搭积木、盖房子”的“建筑师情结”。

托宝使用了拼插玩具领域常见的ABS塑料,与木材相比在材料的质感上略差一些,但根据设计者介绍,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采用木材、秫秸等传统材料,很难保证模型构件的精度和组合的精确,而且木材类构件多少都要以半手工方式完成,造价成本过高。无论拼插时的手感如何,借助托宝确实能多少体验一下按照“古法”搭建一个亭子或是一座牌楼的感觉。目前托宝系列玩具一共有7种产品,分别是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重檐歇山摩尼殿、三重檐十字观音阁、四柱三间七楼牌楼、垂花门和小牌楼。即将推出的还有应县木塔、少林寺初祖庵、独乐寺塔、黄鹤楼、滕王阁、大观楼、孔府大成殿、龙华塔、太和殿、中和殿、颐和园知春亭、故宫万寿亭、悬空寺和敦煌窟檐等。

在外行眼光看来,单是那些陌生的构件名称就够衬托出托宝的“古建筑”味道。平常拼插模型套装的“1号部件”、“2号部件”在这里都有它们特定的称谓:作为底托的塑料平台按术语该叫“墁面”,那两根白柱子叫“夹柱石”,牌楼柱子上那堆装饰其实是由3个部件组成的,分别叫做雀替、三幅云和云墩。但托宝的设计者最引以为自豪的还是玩具在构件形式和榫卯结合方式上完全忠实了古典建筑结构逻辑和拼接原则。这种忠实甚至延伸到部分构件的插接头上:某些必要构件使用了弧线形的“燕子榫”式插接头而不是标准的方形插接头。

鲁班的玩具1

构件数量的多少往往是拼插玩具中用来衡量难度大小的指标,单就这一指标来看,托宝系列中的小牌楼似乎应该是最容易的,因为只有119个构件;而块头最大的是祈年殿理应是最复杂的,共有2872个构件。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只从成品的外表上看,甚至很难相信一个23厘米高的小牌楼会需要超过100个构件,只有自己动手才会明白屋檐下那些脊檩中隐藏着多少细碎的构件。牌楼上分次楼和边楼,于是分别有所谓“次楼平板枋”和“边楼平板枋”,脊檩上要有扶脊木,挑檐檩要三个一组方能撑起一对角梁,而斗拱也有“五踩”、“七踩”与“角科”、“平身科”之分。在小牌楼套装里,檐椽虽然没有像祈年殿套装中那样精细到每根成为一个构件,但也并非整件,而是分成三片组装,并且要加上扶脊木仔细搭好后才能上瓦片构件。在已有的7种产品中,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斗拱都没能拆分成更精细的构件,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不过也确实是玩具的尺寸所限:一个熟练的模型制作者当然可以借助镊子组装甚至更细小的局部构件,但这违背了托宝系列“多次拆装”的设计初衷。好在尺寸更大、真正细微到每一局部的斗拱系列拼装玩具已经在设计之中,而且这一系列的写实度将达到可以兼做古建筑教学教具的程度。

一个小牌楼尚且如此复杂,号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故宫角楼的难度可想而知。构件数达到1370个的故宫角楼套装也确实是目前托宝系列中最复杂的一个。除了精确再现原建筑的各个细节外,角楼套装的另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可以拆分搭建出另两种建筑:“边楼”可以改建成以颐和园铜亭和武当山铜殿为原型的重檐歇山摩尼殿,中间的“主楼”可以改建成三重檐十字观音阁。如果再增加一些构件,还有可能改装成钟鼓楼等更多的样式。

鲁班的玩具2

托宝系列的原本设计构想之一是:利用通用性构件和特殊构件的组合,拼接出殿堂、楼阁、门阙、亭榭、轩馆、塔、院、舫等不同的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另一方面,构件较为简单的套装可通过增添构件而升级为较为复杂的模型。构件的通用性和可升级性对于成系列的拼插玩具显然至关重要。虽然有梦想成为“东方的乐高”,毕竟乐高创建的是一个以方积木为基本元素构件的“写意世界”,而以“写实”见长的托宝系列在构件的通用性上却有各种天生的障碍。属于“官式营造做法”的故宫角楼和属于民居系列的垂花门在基本构件上就难以互通,属于唐宋建筑系列的应县木塔、滕王阁与属于明清建筑系列的故宫三大殿也只能实现部分构件的通用。更为棘手的恐怕是不同建筑套装间尺寸比例不统一的问题。为达到最佳拼插与观赏效果,祈年殿、故宫角楼、牌楼与垂花门都使用了不同的缩微比例。在这种“度量衡”不统一的情况下,挑檐檩、扶脊木之类基本构件恐怕也难真正实现通用。

无论如何,可拆建出其他样式建筑的故宫角楼还是留下不少可遐想的余地。未来的故宫三大殿与角楼是否能以相配的比例缩微?这种希望虽然不是很大,但想到能有可能亲手建出故宫,还是颇有诱惑力的。更为诱人的是这套玩具中垂花门的存在。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有前、中、后三院,或内、外两院,大门设于外院或前院的东南角,中门常为垂花门,位于中轴线上,将院子分隔为内宅和外宅——在传统住宅建筑中,它是联系分隔内外宅的特殊的建筑物。作为内宅的宅门,垂花门通常会成为房宅主人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标志,因而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期推出四合院中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部分,已经预示着整套四合院拼插玩具的存在。掌握故宫大殿的建造方法也许还不太实用,学会建四合院的手艺还是有希望能派上用场的。■

鲁班的玩具3(文 / 王星) 鲁班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