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村: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的家 ——专访奥运村村长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亚萍
作者:李伟(文 / 李伟)
零投诉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会期间,你听到的反馈和评价怎样?
邓亚萍:“Everything perfect”(每个细节都很完美),很多人都对我这么说。大家认为这是最漂亮的一届奥运会。
8月10~1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就住在奥运村,早上他出去锻炼的时候,很多运动员都向他表示感谢,感谢他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环境。
到现在为止,奥运村总共正式接待了70多位各国政要,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类贵宾,包括三种人:总统、政府首脑和王室成员。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届奥运会在赛场上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而我们的奥运村服务也创造了一项历史。我们创造了服务零投诉的纪录,这是很不容易的。以往奥运会在住宿方面多少都会有一些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在以往的奥运会中你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会中你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邓亚萍:我的职务是村长办公室的副主任,同时也是奥运村的新闻发言人。奥运会的主角是运动员,他们是奥运村的主要客户,全世界观众看的就是运动员。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奥运村服务的是全世界的观众。我们服务的好坏,对于运动员的场上表现息息相关。奥运村是一个大后方,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他们吃好睡好,最后可以赛好。
本届奥运会有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运动员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尊重每个人的习惯,同时还要使工作富有效率。奥运会总共只有17天的时间,所有的问题必须马上要解决。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吃喝拉撒睡都要顾及到。8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我们总共运进的食品就有960吨。开幕式当天,从10点到19点,大餐厅创下的纪录是,总共有1.8万人来就餐。奥运村每天要运出52吨的生活垃圾,每天产生6吨餐厨垃圾,最多的一天要洗1.2万袋衣服。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村的主要区域有哪些?它的建设需要遵循哪些标准?奥运村服务团队如何分工?
邓亚萍:奥运村分为3个部分:国际区、居住区和运营区。国际区有商业街、邮局、银行等各种商业设施;居住区包括宿舍楼,还有网吧、游戏室;运营区就是工作团队的办公区域。运营团队分为11个部门,包括住宿、综合服务、后勤、对外联络、餐饮服务、文化与媒体、交通服务、工程物业等。
在服务上我们引进了宾馆“金钥匙”服务,这在奥运村的历史上是首次。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36位“金钥匙”都是在星级酒店大堂工作的首席“礼宾司”,有至少5年的酒店从业经验,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他们为村民的住宿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防外不防内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村服务团队什么时候开始到岗服务的?
邓亚萍:7月20日,奥运村预开村,工作人员正式各就各位。我们与别的场馆服务不一样的是,一开村就有大量的各代表团的先遣组到达。这时期的工作针对的是先遣组的工作人员。7月27日正式开村后,各国运动员开始入住。直到9月20日残奥会结束,我们的工作才基本完成。
三联生活周刊:预开村的工作都有哪些?
邓亚萍:奥运会大的代表团有上千人,小团十几个人或者几个人,差距很大。大团都会提前一周派出先遣组,安排衣食住行的前期工作。我们要协助先遣组,在大队人马到达前进行运动员的注册,准备好生活用品。前期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繁琐,他们的任何需求我们都要配合。
办公用品就很多,我们要帮助他们布线,安装。很多代表团乘专机过来,带了大量物资。这些东西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有带电瓶车的,有带自行车的,还有带电冰箱的。有的代表团物资太多,专机放不下,就提前两个月通过集装箱海上运输。先遣组人员到达后,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把集装箱运进村里,并负责搬运和安装。
8月8日,意大利运动员在奥运村休闲活动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与这么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对接?
邓亚萍:北京奥组委有一个国际联络部,其中有一个国家奥委会处(NOC),平时负责与各国奥委会联络。这个处有24名协调员,每个人负责联络多个国家。我们奥运村工作团队有专人与NOC联系,各国奥委会有任何需求,我们通过协调员把信息传递过来。
三联生活周刊:对一般人来说,甚至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名称都不曾听说过,集中接待一定要小心翼翼。
邓亚萍:的确如此,我们为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都举行了欢迎仪式,每个代表团都需要升国旗、奏国歌。这样的话,在技术细节上容易出错,我们把每一首国歌都单独做了一张碟,上面贴上该国的国名和国旗,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我们仪仗队和升旗手也非常辛苦,各国国歌时间长短不一,我们尽可能使国歌与国旗升起的时间同步。虽然每天10点钟才开始举行欢迎仪式,但是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开始练习,一直到20点30分结束。
8月7日这天,欢迎仪式最多,总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升起国旗,一共安排了11场欢迎仪式,每一场5个国家代表团。困难的是,仪式时间经常调整,因为各国元首往往希望参加升旗仪式,为了顺应他的时间,我们的时间不得不调整。
7月27日开村到8月9日是入住高峰期,恰恰是最炎热的天气。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工作前都要先喝藿香正气水,但仍旧有不少同事中暑。升旗广场也没有遮挡阴凉的地方,只能在那里晒一天,这项工作默默无闻,但没有出过一次错误。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分配房间?菲尔普斯或者博尔特这样的明星运动员是否会得到特别的关照?
邓亚萍: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惯例,我们只负责将房间分配到每个代表团。至于这一套房、这一层是谁住,由各代表团内部去决定。我们跟饭店不一样的是,饭店会清楚知道每个房间谁在居住,但我们只知道这一栋楼是哪个代表团居住。
我们首先确定各代表团的人数,运动员和官员的比例大概是2∶1。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即一套房子不超过8个人,来确定分到各代表团的房间数量,而不是通过核算人均面积的方式。按照中国人的居住习惯,这些房间的客厅都比较大,运动员的公共空间也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村如何提供医疗和洗衣服务?
邓亚萍:奥运村有一个综合诊所,里面有包括核磁共振在内的一些检测设备。我们有非常专业的医生提供服务,他们来自协和医院这些中国最好的医疗机构,而且外语都没有问题。
每个代表团、运动队都会带队医来,这些队医更了解本国运动员的身体、伤病情况。综合诊所更多是支援的作用,一旦他们需要帮助,我们可以提供拍X光片、核磁共振等各项检查,并且可以将检查结果传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家运动员指定的医院,进行全球会诊。如果运动员需要进一步治疗,我们将安排转院。我们的综合诊所还可以免费为运动员补牙、配眼镜。
我们给运动员提供两个洗衣袋,一个洗衣袋装白色衣服,另一个装有色的衣服,运动员将衣服送到居民服务中心。为了方便运动员,我们还可以集中提供洗衣服务,比如将一支球队的衣服统一装到一个大袋里,就不需要每个人都跑来。
三联生活周刊:外人进入奥运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邓亚萍:安保工作历来是奥运村中重中之重。由于在以往奥运会中发生过悲剧,所以谁也不敢对此掉以轻心。我们的原则是防外不防内,主要把外界控制好,保证进村人员、物资、食品的安全性,而不是在村里荷枪实弹。我们创造高度安全的环境,但不会让运动员产生戒备感。
起个中国名字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村的硬件与服务都有详细的技术标准,那么如何让运动员感受到这是一届中国的奥运会?
邓亚萍:我们非常希望给运动员们留下很深的中国印象,居室环境、园林绿化我们都更多考虑了中国元素。居住区内,可看到奇石、荷塘、拱门、水榭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在公寓楼的单元门口,耸立着原木立柱,有的刻满甲骨文,有的刻着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夜雨寄北》。
另外,还要让他们感受中国的文化氛围,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比如在手工艺展示区,我们请了很多民间艺术大师来现场制作,展示中国民间艺术,包括剪纸、风筝、皮影戏。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运动员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三联生活周刊:在网上有一段菲尔普斯学习中文的视频,这也是在奥运村吗?
邓亚萍:在奥运村,我们为运动员设立了一个中文学习区,非常受欢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文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在中文学习区内,我们请了非常有经验的外教汉语老师,教大家一些简单的汉语,给每个人起个中文名字。8月15日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已经有350名各国运动员起了中文名字。在学习区内,还有教师指导运动员们学习写毛笔字。
我们还建立了茶室,有茶艺表演。点点滴滴,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一届在中国的奥运会。
三联生活周刊:在奥运村内,是否会举办跨国文化的演出?
邓亚萍:在我们的俱乐部,一个时段是中国民乐表演,晚一些时间就会有各国的、现代的文艺表演,比如摇滚乐。在我们的欢迎广场,每晚都有晚会,包罗万象,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我们希望运动员有在家的感觉,在家能看到什么,在这里也能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宗教关怀也是奥运村的一项服务吗?
邓亚萍:历届奥运会都有宗教服务,特别是悉尼奥运会开始,奥运村内设立了宗教服务中心。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村宗教服务中心为村民开辟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等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共有69人,他们是专业志愿者,其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外国志愿者。宗教中心内还设立了涤滤房和静修室,其他宗教人群可以在静修室进行宗教活动,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能在同一屋檐下和谐共处。奥运村的宗教服务中心从开村到现在,正式接待了超过1500多人。
有件事情我印象最深刻。有一名运动员的母亲两天前刚刚去世,这名运动员的情绪非常低落,他希望我们的宗教服务人员按照他们国家的习俗,为母亲进行追思。我们专业志愿者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当时在场的各国运动员,不分国家、种族和肤色都参与进来,共同为他的母亲祷告,场面非常感人。 三联生活周刊一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