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法:“双钩直执”和“单钩斜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涛)

古人相信,大书家写字都有笔法秘诀。古书上讲,曹魏大书法家钟繇在韦诞那里见到蔡邕的《笔法》,苦求而不与,韦诞死后,他派人盗韦诞墓才得到。西晋时,又有人破钟繇墓,得到《笔势论》,宋翼读后,依此法写字,名声大振。把笔法之类的秘诀带到坟墓里,现代人会觉得荒诞不经,认真一想,却是另一种实情的反映。书家一死,技随人亡,就像嵇康的琴曲《广陵散》,道出古法中绝的原因。汉晋时期,学书讲究家法,秘诀只传家族子弟和门生,例如王献之,幼年窃取父亲王羲之枕下笔诀,这是借汉代“枕中鸿宝”典故编排的故事,未必真有其事,却可知道古人把笔法、笔诀之类的书籍视为珍秘的“枕中书”。

书法有法,核心部分是“笔法”。书家所谓笔法不外两大内容:一是执笔法,一是用笔法。执笔得法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笔写字,所以学书先学执笔。或许有人说,执笔有什么神秘,不就是拿笔写字吗?现在是拿自来水笔(俗称“硬笔”)写字,笔画粗细一律,无论怎样执笔都无所谓。拿锥形笔头的毛笔写字就不一样了,笔毫软,难控制,不论是以指运笔写小字,还是以腕运笔写大字,必须讲究五指握笔的各自位置、距离笔头的高低,执笔得法才能送力于笔端,指挥如意地写好字。所以,执笔历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1943年,沈尹默在成都写过一篇《执笔五字法》的文章,用诗句概括了执笔法:“用大指押食指,中钩名格小指抵。”就是说,每一指都有它的用场:大指主“”,食指主“押”,中指主“钩”,无名指主“格”,小指主“抵”。五字诀的“、押、钩、格、抵”是古代书家的行话,沈尹默后来在《书法论》中做了通俗的解释:是说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好比吹笛子用指压住笛孔一样;押有约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节出力贴住笔管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把笔管约束起来;钩是中指弯曲如钩,钩住笔管外侧;格是挡住的意思,无名指用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且有向外推的意思;抵是小指的作用,垫衬的意思,因为无名指力量小,需要小指在后面衬托,达到力量的平衡。这种方法是用五指执笔,还要求“掌竖腕平”、笔管直立,从执笔的姿态看,可以称为叫“双钩直执”法。我曾经留意观察学童和各个年龄段书家的执笔姿势,还有于右任、毛泽东、董必武那辈人握笔写字的照片,几乎都是“双钩直执”,可见这是很普及的主流执笔法。

用“、押、钩、格、抵”归纳执笔法的人是唐朝陆希声,文献可徵,而且声称传自“二王”,贴上了正统的标签。沈尹默只承认这种执笔方式是对的,是合理的,但是沈尹默没有说古代的执笔法是不是一直如此。

1948年,寓居上海的鉴藏家唐耕考证古代《笔阵图》,指出“汉魏晋之执笔是斜执,笔管向内,笔锋向外”,“东晋以来,笔管间有外向,间有直立,而仍以内向为主。至中唐颜柳之世,笔管始成直立,不为斜侧,其前无此”。这篇遗稿,其孙唐刚卯偶然发现,2000年在《书法丛刊》发表。沙孟海也认为早期是“斜执笔”,他在1980年写的《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中说,古代名家人物画中,“有人执笔写字,不论是站着或坐着,他执的笔管总是斜的,没有一个是垂直的,如我们今天那样”。他列举的5幅古代名画是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唐张萱《会文美人图》、宋李公麟《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宋梁楷《黄庭换鹅图》。文章还提到:“启功先生提供我一项资料,日本中村不折旧藏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王伯敏先生为我转托段文杰先生摹取安西榆林窟第廿五窟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执笔写经。以上两件绘画,很明显执法也是斜的。从未看到唐以前有竖管端坐拿着垂直的笔管来写字的图像。”

古人“斜执笔”,手指是“双钩”(食指、中指外钩)还是“单钩”(食指外钩)呢?唐耕、沙孟海没有涉及。我利用电脑的放大功能,仔细看了《北齐校书图》的执笔手姿,都是“单钩”。相关的古代图像,还有日本空海《执笔图》,图上题“执笔法”三字,画有三指执笔的手姿,是“单钩”法。图后还写着说明文字,“置笔于大指中骨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正是“单钩”执笔法的要领。空海和尚是日本平安初期的三大书家之一,那时日本正在全面移植中国的衣冠制度和文化,他于公元9世纪初来唐朝求法,估计这件《执笔图》摹自中国。唐朝书论家孙过庭《书谱》里,提到“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吻合空海的《执笔图》。依据《执笔图》,便可知道孙过庭所说的“执笔三手”应该理解为执笔的三个手指。

古代的执笔法,唐朝以前是“单钩斜执”,后来演变为“双钩直执”。变化的原因,诚如沙孟海所说,“宋朝以后应用高案高椅,坐式不同,执笔姿势自然而然相应地改易,今天的姿势可说是适应今天生活用具的一种进步形式”。但是古代家具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递进的过程,首先是人们的坐式(即身体姿态),然后才是执笔的方式。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杨泓说,自殷商到魏晋,“华夏”民族是席地而坐,“双膝曲而接地,臀股贴坐于双足跟上”,与“跪”相近,相当于跪坐。有出土文物为证,如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像,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长信灯宫女像,坐式一样,都是合乎礼节的标准姿势。那时的“跪”姿也是双膝接地,但是臀股与双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果臀股不着脚跟,而且挺直腰,则称为“跽”。长沙出土过西晋青釉校书陶俑,坐姿还是华夏古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面的魏晋名士是席地而坐,却将脚放到身体前面,那是名士“倨傲无礼”的坐姿。南北朝流行“坐”是坐在高坐具上,两脚垂在身体前面,脚趾着地而脚跟不着地的姿势,属于虏俗胡风。据文献的记载,当时中原地区的胡人就是这种垂脚坐姿,南朝皇宫里也出现了这样的坐姿。

既然“坐”导致“直执笔”的出现,有个问题随之而来:反映唐以前书写场景的《北齐校书图》中,有一人是“坐”的姿态,为什么还是执斜笔呢?估计南北朝时期只是改变了坐姿,而写字的执笔姿势尚未改变,即坐姿为胡人之今式,执笔的姿势还是华夏古式。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摹本)中的人物有三种坐姿:坐在屏床一角的女子为跪坐;靠椅上的坐者(据说是画中主角韩熙载)将双腿盘在身体前面,今天北方人在炕上仍然是这样的坐姿;画中的韩熙载还有一种双脚垂地的坐姿,和现在的坐姿一样。可见五代人的坐姿也是华式、胡式并存。唐宋人物画里还可以看到,当时在高桌上写字,依然是斜执笔,估计“坐”而“斜执笔”的写字姿势延续了几百年。

“坐”与“双钩直执”法的配套,大概在宋朝已经成为书写姿势的常态。喜欢讲笔法的黄庭坚说过:“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又说:“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黄庭坚说到“双钩”、“蹙笔压无名指”、“以无名指倚笔”,显然是“双钩直执”执笔法,而且“高提笔”。他的行草书“多纵笔”,笔势飘动,点画瘦劲,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人们对华夏古俗的坐姿与执笔姿态已经遗忘,拿毛笔写字,都以“双钩直执”为正确的执笔法,以为是古式。殊不知,我们平常拿自来水笔的“单钩斜执”,才是更早的古法。■ 执笔沈尹默双钩直执单钩北齐校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