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美元的恐慌一刻

作者:邢海洋

5000亿美元的恐慌一刻0

房地产重灾区深圳出现了断供苗头,我们也出现了“次级债”。本来,断供只是深圳一地个别现象,涉及资金不多,但却和美国的次级债第四波结伴而来,不由使人产生诸多联想。最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庞大的外储会不会被“赖账”。

美国次级债的第四波远比前三次更具杀伤力。此前每次不过是个别房贷银行的问题,这次却是涉及美国3/4房贷市场、5.3万亿美元住房抵押债券的房贷机构“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麻烦。两家机构半官半商,是公共控股的盈利公司,却由国会立法成立,拥有国会的特许,帮助中低收入美国人购买住房。正因为此,当它们将资产打包成按揭债券(MBS)并出售予全球投资者时,备受海外投资者的信任。我国外储里就有3760亿美元是两机构发行的债券,一旦出现支付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两房”危机被曝光在公众面前源于7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师的一份报告。该分析师的报告显示,由于新的会计准则,房利美和房地美需要被迫筹集750亿美元的资金,而两家公司的资本额不过是810亿美元。恐慌蔓延开来,“两房”的股价一周内就下跌了45%,而一年中,其股价均下跌超过80%。两机构之所以有如此颓势,源于它们资产负债的高杠杆比例,相对于5万余亿美元的负债,资本金只占到1.5%,这意味它们以1美元的本金去担保66美元的资产。按揭违约率只要出现小幅波动,都足以对两机构造成巨大影响。

美国次级债的连环爆发,最终把“两房”卷了进去实在是历史必然:两机构的经营理念即是通过买下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使银行可以解放其有限的资本,发放更多贷款,也不必承担利率和本金的风险。正是因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存在,美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提供30年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国家中的一个。次级债中,其他抵押贷款供应商倒闭或者收缩贷款,“两房”顺理成章地填补起空缺,在2006年第二季度,两家企业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债权仅为市场总规模的38%,而到2008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上升到70%。两机构的接盘使得美国1000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避免了破产的命运,资金链得以保全,但自己却成了垫底的。

而最终垫底的还包括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除了3760亿美元的外储,中行等我国6大商业银行还持有超过3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如果把短期债务也算在内,我国拥有的两家公司总的债券数目约5000亿美元。“两房”危机一时间使我国银行业风声鹤唳,即使很小比例的损失,放在如此大的基数上都使得我们曾在海外市场的损失显得微不足道。

按两家公司创立的宪章,美国联邦政府并不担保房利美、房地美出售的债券。《纽约时报》猜测说,美国政府可能出面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两公司倒闭,触发更大规模的抵押贷款危机。不过,政府接管意味着两公司股票价值归零。于是就有反对者指出,中国政府是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最大的持有者,如果美国拯救这两家公司,意味着美国政府以美国纳税人的钱把股东的资产转移到外国政府手上,呼吁国会拒绝救援房利美和房地美。

问题是,即使这样的反对者也意识到,毕竟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总和相当于美国GDP的38%,绝大多数债券被美国人持有,其持有人涉及美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和5000万个家庭。这是从利益主体上判断,即使按法律,破产保护后的企业,债券持有人也拥有优先于股票持有人的权益。并且,两机构拥有的资产除了小部分的次级债,大部分是优质贷款资产,两机构的损失远没有达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事后也证明,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并未坐视,而是联手推出救市举措,为房地美、房利美提供融资支持。由于两机构的表态,给了房地美债券投资者信心,使他们相信“两房”债券等同于美国财政部国债,他们的5年期债券收益和同期美国国债比较相差仅70余个基点。

美国政府是否救市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两机构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重新包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假若债券出现偿付困难,信誉受损的不仅是两家公司,甚至包括美国政府的信誉,届时相信世界各国都会重新检讨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向。而资金从美元里流出,必定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

实际上,政府是否救市都无可避免地导致美元贬值,救市则意味着相当长时间内美元不会加息。一个房地产泡沫制造出的危机使美国政府到了“赖账”的边缘,信誉受损的结果恐还会绵延不绝。■(文 / 邢海洋) 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