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的才是最美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黑珍珠”娜奥米·坎贝尔 )
知道英国“黑珍珠”娜奥米·坎贝尔为什么在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发飙吗?据她在法庭上的陈述,英航的工作人员不仅不履行职责为她找回丢失的行李,还冷嘲热讽她是“怪物超模”,她出离愤怒,混乱中打了前来处理纠纷的警察。她在法庭上认罪,同意做200小时的社区服务,并缴纳2300英镑罚款后,转身起诉英航种族歧视。这些年的遭遇,让她对“种族”问题格外敏感。她把自己事业停滞、6年未登上女性杂志封面的原因归咎于时尚业,乃至全社会看待非洲裔模特的有色眼镜。
今年7月,她终于再次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而且是重量级的意大利版《时尚》。这一期的《时尚》杂志投放了一颗核弹:整本杂志,不管正文还是广告,所有的照片全部用非洲裔模特,别称“黑到底专刊”。封面为豪华折页,有4张最著名的非洲裔模特面孔:坎贝尔,丽雅·凯贝蒂(Liya Kebede),塞西莉·洛佩兹(Sessilee Lopez),17岁的英国美少女乔丹·唐恩(Jourdan Dunn)。坎贝尔没管住她的炮仗脾气,直言这本值得收藏的杂志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种族歧视成了业内心照不宣的敏感问题。一本杂志上全是非洲裔模特值得大惊小怪么?30多年前,伊夫·圣·洛朗就举办过全由非洲裔模特走秀的新装发布会。今天非洲裔模特的处境远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辈娜奥米·希姆斯、贝弗莉·琼森、伊曼、帕特·克利夫兰。1977年,也就是圣·洛朗将非洲裔模特引上巴黎天桥那一年,美国女人恭维娜奥米·希姆斯是她们“最希望长得像的女人”,希姆斯自信地表示,黑皮肤美女打赢了种族战争——谁能想到,战争在新世纪又一次爆发?
坎贝尔的前经纪人、伦敦顶尖的“第一模特经纪公司”创始人、纽约“精英模特经纪公司”合伙人卡罗尔·怀特公开声援坎贝尔。她发掘了坎贝尔,曾代理其经纪事务达17年之久,称坎贝尔是“超模中的超模”。怀特坦率地说,即便是坎贝尔红得发紫的年头,洽谈她的合同仍是艰难战役,“客户总想少出点钱。也许,有人认为她是黑人所以不该值那么多钱吧”。今年初的伦敦时装周上,怀特发出了非常不和谐的批评:时尚业与时代发展相悖,越来越保守狭隘。1982年她创建“第一模特经纪公司”时随处可见非洲裔模特的面孔,25年过去了,公司花名册上的200名签约模特中反倒只有七八个非洲裔和亚裔模特。设计师和主编们只愿意用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瘦的、白皮肤的模特,暗中排斥非洲裔模特,以至于一家经纪公司可能只有1位黑皮肤模特,4个就算多的了。
现实毫不夸张。今年2月的4大时装周天桥基本是雅利安人的舞台,从《时尚》杂志的官方网站Style随机抽看伦敦时装周的3场秀,136张照片里只有8个非洲裔模特。和坎贝尔并列意大利版《时尚》封面的乔丹·唐恩说,时装周前,和她一起面试的模特不乏非洲裔和亚裔,到登台时她发现只剩她一人了。时装周期间上市的英国杂志,《时尚》正文加广告超过400页,只有14幅照片用了少数族裔模特,其中2张还是坎贝尔;《玛丽嘉儿》362页,8张少数族裔模特照片;312页的《魅力》有4个非洲裔模特。薇薇安·威斯特伍德曾极力敦促女性杂志采用“少数族裔模特配额制”,谁把老太婆的话当真呢?坎贝尔尖刻地说,她还有露脸的机会,因为她有幸成了时尚圈要小心避免触犯的法律底限,免得违反《少数民族关系法案》。有幸做底限的都是名模,比如坎贝尔、埃塞俄比亚出生的丽雅·凯贝蒂、苏丹裔的艾丽克·维克,无名之辈根本没有机会。再说出尽风头的意大利版《时尚》,上一次以非洲裔模特做封面是何时?2002年。
非洲裔模特曾有过短暂的黄金时期。她们在上世纪风云变幻、多姿多彩的六七十年代走上T台,被称作“黑色能量”,美国传奇黑人女歌星萝贝塔·弗莱克为她们唱了颂歌《黑色是美丽的》。80年代,设计师认为非洲裔模特的身体更有力量,摆出的姿态更美妙,能更好地展示服装,因此更喜欢与她们合作。那时吉·范思哲尚未发明“超模”一词,于是业内授予帕特·克利夫兰“天桥皇后”的美誉。克利夫兰等人对于时尚业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她们打破了白人社会常规的模特审美标准,首次为时尚业带来了“多样化”。
( 提拉·班克斯
)
英国平等和人权委员会主席特雷弗·菲利普斯3年前曾参与制作一系列关于时尚业种族歧视的纪录片,他说:“世界上最著名的4张非洲裔模特面孔,坎贝尔、艾丽克·维克、提拉·班克斯、诺米·勒努尔,分别来自4个国家,容貌、身材各有风情,她们之间的差异之丰富性远远多过英国、意大利、北欧模特的总和。”但今日业内却视之为非洲裔模特的局限。化妆师和摄影师发牢骚说黑人的肤色不好上妆,拍照时很难打光;主编也有理由,少数族裔模特没有蓝眼睛、金头发,让她们上了封面,杂志的销量立刻急剧下跌。以拍摄另类时装片出名的摄影师尼克·奈特说,某些合作过的杂志主编私下对他讲,读者调查的结果表明,黑人女性不能达到读者的期望,她们只能被抛弃。
不管杂志、品牌、化妆品抑或手袋,说到底,时尚业销售的是美貌。一位匿名业内人士说:“时尚宣扬的是‘渴望’,杂志宣扬的也是‘渴望’。既然读者认为少数族裔模特不能代表他们的‘渴望’,那你必须迎合他们,哪怕只一点点。”他的潜台词是,如果黑人模特能带来高利润,这个行业绝不会挑剔她们的肤色或身体比例。总之,作为商业筹码,她们连“好”都算不上,谁肯为她们冒险?哪怕时尚产品针对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市场的消费者,时尚制造者们也要用白人模特,他们发现,这些地区的消费者种族观念比西方人更严重。
( 艾丽克·维克 )
华沙组织解体后,渴望与西方靠拢的东欧国家提供了一大批“新流浪儿”风格的女孩子,她们压低了模特的出场费,对市场形成极大冲击。你代理的非洲裔名模嫌钱少,自有东欧少女愿意接这单活。“她们瘦极了,肤色特别白,很漂亮,而且非常温顺听话。”怀特说。
她们最直接地带来了娃娃脸美貌标准:小脸蛋,小鼻子,小下巴,小嘴,大脑门,大眼睛,满脸稚气。对她们的身体自然也相应要求没有发育成熟,不能有第二性征,无曲线、无胸、无体毛。少数族裔的女孩只有符合这种审美观的才能获得时尚业推手们的青睐,比如在巴黎小有名气的中国模特杜娟、莫万丹,有娃娃脸和小男孩般的身材,比骨架大、嘴唇厚、鼻子宽扁的非洲裔模特更符合流行的审美观。走红的乔丹·唐恩等非洲裔女孩,五官立体,除了肤色深其实长得更像白人。而且,她们的肤色比较浅,要知道肤色浅一号离成功便近一步。模特由时尚业内的裁判筛选。裁判,多数为男性、同性恋、白人,传言他们特别不喜欢黑皮肤女人。非洲裔模特的胸脯、屁股丰满,身体富有曲线,性感来自于成熟和自信,整体风格离雌雄一体的“孩子气”相距甚远,或许令有恋童癖倾向的裁判们感到了压力。
至于时尚推手弗兰卡·苏姗妮(Franca Sozzani),这位长着一头波提切利画中女神长卷发的意大利版《时尚》杂志执行主编,可能把“黑到底专刊”当做了她特立独行的又一个花样。“黑到底专辑”在视觉上算不得具有颠覆性,既不嬉皮也不怪异,相反极为古典优雅;选用的模特要么长相“白人化”,要么化妆“白人化”,这样的表现和处理方式难道会改变非洲裔模特被边缘化的现状?如果相信苏姗妮要为黑人模特提供舞台的话,不妨看看上一个月她编的杂志。其中无一非洲裔模特,除了社交版上有退休名模伊曼与丈夫大卫·鲍伊一张不大的合影。
苏姗妮说,她在纽约参加时装周期间,看到媒体上铺天盖地登着奥巴马和他妻子的照片,二人轮廓鲜明,明星气十足。美国可能会产生一位黑皮肤总统,“天桥”、时装编辑、广告客户却排斥黑皮肤模特儿,于是她有了“黑到底”的策划。■(文 / 李孟苏) 最美模特坎贝尔时尚娜奥米·坎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