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互动的设计

作者:钟和晏

与生活互动的设计0( Just Draw It!(画它吧!) “Just Draw It!”是一个电源管理装置,它改变了现有的开关形式,用手绘式的设定接口,可以同时串联几个电器用品。在连接灯具、音响等电器之后,使用者在面板的时间表上画上黑线,就可以设定电器的开关时间。 )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PEGA发布的第一批概念性作品集中到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性?

郭文祺:互动设计前几年在装置艺术、网页设计等被大量运用,只是大多数停留在平面和静态模型的阶段。我们试图让互动设计进入现实的产品,关于物品与人的微妙关系,彼此之间的互动性能够达到的程度等等。因为设计本身应该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人的使用发生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这更多是为了表达你们的设计观念,而不一定和具体的产品开发有关?

郭文祺:应该说没有直接关系,但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技术的存在可以有多种被运用的方式,我们抛出了一些可能性,用我们观察到的趣味、幽默的方式。比如那个Infectious Light(感染灯),母灯和子灯的感应其实就是用了IFID远红外线感应技术,一直在服装店、书店等作为安全措施被普遍使用。我们觉得既然它的感应距离和灵敏度非常好,当做灯的开关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再比如“Just Draw It!”装置,电器的定时方式可以简单地用一支笔画出来,这是非常直觉的方法,目前我们计划把它量产。

三联生活周刊:“Just Draw It!”是什么技术原理?

与生活互动的设计1( Look@Me(表情键盘) 如今泛滥于科技社会的表情符号兼具图像与文字的身份,由40个表情元素组成的键盘包含了眼睛、口鼻等符号,通过Look@Me键盘,用户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表情。 )

郭文祺:其实说穿了也不难,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电源的拖线板,只是加上了定时的功能。它在每半小时刻度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小的感应装置,画笔画上后,红外线打出去马上反射回来,这个时间点已经被遮蔽了。这些都是基础的技术,只是人们不太会想到用在计时器上。

三联生活周刊:这也就是你们强调的机电整合能力?

与生活互动的设计2( Infectious Light(感染灯) 感染灯是开关之间的又一种转变,以一个灯源的颜色左右整群灯泡的开关与色彩。把一个母球放入一群子球里,子球会被感染成母球的颜色,拿起母球,子球的灯光也随之熄灭。 )

郭文祺:互动设计的难度就在于必须整合工业设计、电机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领域,设计师要有产品设计的概念,要会写软件程序,并且知道简单的电子电路原理,可以将想法转化为产品原型。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概念设计中很多是来自生活行为的影响?

与生活互动的设计3( Tech Tap(牛奶瓶灯) 一个牛奶瓶跟水龙头组合的灯具,通过水龙头,牛奶瓶可以蓄存半小时或数小时的光。牛奶瓶可以被拿到屋里屋外的任一角落,容器里的光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 )

郭文祺:产品外观只是最后的呈现方式,在这之前,我们有很多时间花在对人群行为的研究和讨论上,或者如何在生活中增加一些诗意和情趣。像Tech Tap(牛奶瓶灯),用一个牛奶瓶在水龙头底下把时间和光线装进来,把光线带到需要光线的地方,这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行为。

三联生活周刊:它也是依靠红外线感应技术?

与生活互动的设计4( Embrace(书灯) 书灯是一个夜晚灯,外观像书,调整光源的方式也像阅读,打开角度越大,光线愈亮,整本合上后灯光自动熄灭。 )

郭文祺:水龙头本身是红外线信号的发射端,灯底下是红外线接收器。牛奶瓶里面其实布满了LED灯,再加上有简单计时功能的电路板,可以感应时间和灯光亮度的关系。计时器在时间走动的时候,慢慢会把LED灯像水的蒸发一样越降越暗,也可以像倒水一样把灯关掉,而水龙头只是控制时间的功能。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概念产品中包含比较高端的技术吗?

郭文祺:难度最大的可能是On & On(太阳能板凳),太阳能技术现在很多人在研究,毕竟环保是全球流行的话题。我们设想这样的太阳能板凳作为公共空间的户外椅,可以为手机、PDA等随时充电,这是能够储藏的媒介资源,也是一种社会服务。但是太阳能的转换必须依靠体积很大的蓄电池,要维持这张椅子轻盈的外观,蓄电池可能必须埋在地下,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办法把蓄电池做得很小。

三联生活周刊:互动设计以后越来越多用到电子产品中会变成一种趋势?

郭文祺:我相信会,在国外互动设计已经成为显学,一些主要的设计学院都有互动设计的科系。也可以说,以后的工业产品外观会越来越简单,根本不会看到太多花哨的东西,重点在产品的界面本身。

三联生活周刊:像微软的Surface桌面电脑也是近来互动设计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

郭文祺:提到微软的Surface,它的先驱应该是苹果电脑在互动设计方面的贡献。这样的互动其实来自于“直觉的设计”,之前的电子产品比较工业化,鼠标、按键等形态都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支持一些操作起来更加简单直接的产品,说到底这就是回到最直觉的使用方法,互动设计的本源还是人。■(文 / 钟和晏) 生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