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斯讲座60周年:史景迁展望中国

作者:薛巍

瑞斯讲座60周年:史景迁展望中国0( 2007年9月12日,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的秦朝兵马俑 )

儒家之道

“瑞斯讲座”是为纪念英国广播公司第一任总裁约翰·瑞斯设立的,始于1948年,今年刚好是60周年。历年来应邀到“瑞斯讲座”主讲的,包括著名哲学家罗素(1948,“权威和个人”)、奥本海默(1953,“科学和共识”)、加尔布雷斯(1966,“新工业国”)、萨义德(1993,“知识分子论”)、巴伦博伊姆(2006,“太初有音”)等世界级人物。

瑞斯讲座这些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演说者只有一位,虽然在2000年是5位;直到2005年,讲座都是在晚间举行,后来改在了上午;过去它的听众是少数受过教育的精英,现在则是数千万更加广泛的人群;以前每年6场讲座,现在减少至4场,1992年干脆就没有举行。

1977年,英国教育大臣爱德华·博伊尔与BBC签了合同,以教育为主题开讲座,但讲了10个小时后他撒手不干了,承认他没什么好说的了。人们用这件事情说明瑞斯讲座之难:要去寻找足够多的新颖而又有趣的东西以填满3小时的播出时间。今年的讲座,史景迁每次只讲不到半小时,虽然他有45分钟的时间,但除去主持人的介绍和问答环节后,他每场只讲了20多分钟。

今年的4场讲座分别在伦敦、纽约和利物浦录制,在6月底播出完毕。在第一场讲座“儒家之道”中,史景迁“回顾中国最长盛不衰的思想家孔子,看他的学说怎样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为什么现在中国在复兴他的学说”。第二场讲座题为“英语课”,回顾300年间的中英关系,了解贸易、战争、不平等条约和不遗余力的传教活动如何决定了相互之间的认知。第三场讲座题为“美国梦”,探究200年间美国怎样逐渐从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由和民主的灯塔变成“二战”及其之后的全球性对手,美国该不该警惕中国,这两个经济和军事巨人能不能和谐相处。最后一场叫“人体美”,探讨中国人身体观的流变,中国人如何逐渐形成对自身身体的观念,以满足求偶、武术、团队比赛、奥运会等各种不同的需求。

瑞斯讲座60周年:史景迁展望中国1( 孔子画像 )

中间两讲概括了基本史实。他说,中国在19世纪初对美国的称呼多达90多种。对“美国总统”的翻译,除了“头目”,还有其他40多种译法,包括音译“伯理玺天德”。几场讲座现场听众反应热烈,提问者不乏专家学者、知名政客和宗教领袖,比如基辛格,充分呈现了全球精英对现代中国的关切。

第一场“儒家之道”(Confucian Ways),讲演地点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不仅是英国的“国家记忆库”,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公元868年印制于中国的图书也收藏在这里。大英图书馆因为和中国的这层关联而成为开讲地点。

瑞斯讲座60周年:史景迁展望中国2( 《乾隆射箭图》描绘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习武射箭的场景 )

史景迁指出原始儒家思想和后世官方儒学的不同:“孔子本不是一个最有可能备受尊崇的人。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能力,他之所以引起反响,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他拒斥独断论,他时而闪现出冷幽默,再加上他耐心解答年轻人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

到12世纪、朱熹的年代形成的官方儒学,包含了一些《论语》中没有出现的思想,比如敌视和贬低女性,严格、僵化的等级制度,蔑视贸易和财富的积累,崇尚温良恭谦,支持重刑和中央集权等。

瑞斯讲座60周年:史景迁展望中国3( 史景迁 )

过去几年,“论语心得”在中国热卖,“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史景迁认为,孔子思想复兴于当代中国,似乎是中国人已认识到对自己原有宝贵历史宝藏的破坏,对孔子的肯定是中国人对历史表现出的一种自豪与骄傲。

体育以音乐相伴

最后一场讲座回到了伦敦最大的板球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运动场地之一的洛德板球场。这里将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赛场之一。

在这场讲座中,史景迁首先引述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秦朝兵马俑,指出从军队的整齐,军人身上的盔甲、他们健壮的身体和刚毅的面孔可以看出中国人关于健康的观念,这些都令人联想起古希腊早期雕塑中对运动员身体的理想化,包括运动员完美的身体和运动技巧。

在中国早期的诗歌、哲学等文献中,更可以发现许多关于运动和锻炼的重要观念。史景迁分析,中国体育训练,通常与人性和个人性格息息相关,军事体育训练尤其如此。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射箭是非常重要的锻炼身体和精神的方式,因为它以准确地把握时机为基础。书中说,开弓时,弓箭手要在弓最大程度地张开时屏息凝神很长时间,练习者要观察和模仿师傅如何屏息凝神,集中全部的力量,然后箭飞出射中靶心。这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也是对道德品质的训练,是一种仪式。

中国文献中很多地方提到跳水、潜水和游泳,身体不费力气地劈开水面,轻松前行,人可以跃入非常湍急的河流而不会打破水面,只要你仿佛与水及水的运动融为一体,顺从它们的本性。

所有关于人体及其运动的文献都会指出,虽然这看上去很像比赛,但竞争不是关键,关键是运动时的礼节和韵律。

从体育史的角度看,中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绘画上可以看到的最著名的应该是马球。文献和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在8、9世纪的时候,女性也骑着马打马球。还经常能看到年轻人玩蹴鞠,现在他们在手上和胳膊上滚球,以这种方式在不让球落地的情况下把球传给同伴。新近发现的文献显示,皇帝甚至会邀请民间的蹴鞠高手去跟他们一起玩。

中国武术强调心灵的和谐、自我修养、聚精会神,以及想象力的运用,设想一些招式,让自己站定并攻击对手。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希腊,体育都不单是为了强身健体或“超越自我”,而是都跟道德修养有关。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士的主要训练是裸着臂腿练习射御干戈。他的学科还有舞乐和礼仪。音乐对于他们并不是等闲的玩意儿,较射和会舞都有音乐相伴。较射和会舞都兼有娱乐、交际、德育和体育作用。较射是很隆重的典礼,由国君召集卿大夫举行的叫做大射,有士大夫约集宾客举行的叫做乡射。预射的人揖让而升,揖让而下。这是孔子所赞‘君子之争’。”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4卷中也讨论了体育与音乐的配合:“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虽然顺便附带也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

史景迁说,与古希腊不同的是,中国人运动时会穿得整整齐齐。他们要么穿练功服(如果是女性的话),要么穿长衫、长袍。中国也没有展示胸肌的项目。史景迁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保守,但也可能是因为,穿着服装进行运动是为了达到舞蹈一般的美感。

20世纪初期,体育成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一部分。1904年,中国首次有男女混合体育运动。中国第一次女子运动会在1911年举行。但在当时仍流行长袍马褂的中国社会里,许多人无法容忍女选手光腿、露出胳膊和穿短裤。之后,体育和民族主义相连。在毛泽东早期的作品中,主张冒险,从游泳到远足,认为强身才能强国。

史景迁最后以1948年伦敦奥运会时,第一届“瑞斯讲座”主讲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做结尾,罗素说:“诗歌、绘画和音乐过去曾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重要性只有现在的体育可以与之比肩。”无论体育是不是如罗素所说,如此地吸引人以至于能够代替其他活动,史景迁指出,体育确实有可能将全球文化联系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竞争、合作与宽容的含义的机会。■(文 / 薛巍) 瑞斯孔子史景迁古希腊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