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吕美耶闲话古代日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左图:明治年间,民间画师笔下的桃太郎与猴子、狗、雉鸡
)
“小野小町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美女,而‘小町’这名字,也成为美女代名词。日本所有冠上地名的‘某某小町’,都代表当地公认的美女。”这样的文字配上浮世绘美图,茂吕美耶关于古代日本文化的四卷本就这样来到我们面前。茂吕是中日混血儿,在台湾地区上到初中毕业后回到日本,结婚离婚后,又带着两个儿子来中国郑州留学。她可以用流利的中文写作,文风接近台湾地区女性作家的生活随笔,清浅、幽婉、放松。
在《物语日本》中,她讲忍者术,说钱汤、风花古月和剑客、发财猫的典故,在《平安日本》中讲宫本武藏、风魔小太郎、《源氏物语》的来由,从古代日本文学中汲取岁时纪事的寻常小景,时而引用松尾芭蕉等人清丽的俳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日本文化的根本性格和精神就孕育在这点滴间。茂吕讲的故事大部分都很短小,只是在《江户日本》一书中,讲到《忠臣藏》的时候,她写了40多页。这是一段很精彩的真实历史,在日本家喻户晓并且经常被搬上戏剧舞台,它将日本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推到了极致。赤穗藩主血性方刚,与人斗殴,被赐剖腹,斗殴的对方却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在改易抄家后,沦为浪人的家中老臣和武士经过细密策划,在一年后,为死去的主子讨回了说法。这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义举”,47位参与者被称为“赤穗义士”,青史留名。40多页对于这个故事也只是浓缩的讲法,茂吕的文字简单,但每个人的表现仍显撼人。他们身上统合了战国武士气质与江户武士道形式美的精髓。正因为《忠臣藏》并非单纯的复仇剧,还网罗了背叛、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世间舆论、幕府将军与地方行政官员的博弈等种种人性要素,所以现代日本人视其为“男子汉终极美学的罗曼史”。
书中的故事读之津津有味,随时拿起一本,可以很快被拉入当时的情境中,但也有朋友觉得:“她讲得都有道理,但我无论怎样也提不起劲来。凡有传道授业感觉的文字都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我的催眠药。”近代中国人对一衣带水的邻居怀有复杂的感情,有“媚日”、“亲日”、“仇日”等等,真正有兴趣“知日”的有多少呢?这套书先在台湾地区出版,后来在大陆出版的责编说,加印过三四次,每本销量在2万册左右。尽管有的年轻人很自然地接受了日本流行动画、漫画、偶像剧,及音乐和服饰,当然还有日本料理,但也有同龄的网络暴民,使得茂吕不得不关闭她在新浪的博客,她对本刊记者说理解他们的立场。去看了看,她只是在博客里谈论稻米和拉面。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中日混血儿,而且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都生活过,你对这三地人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心得体会?
茂吕:日本人很注重秩序、团体纪律,自律性也非常高,在日本生活很舒服,但由于自律性很高,往往必须牺牲自我以配合团体。而且因为一切以团体为重,日本人比较不会说出真心话,就这点来说,要跟日本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比较费劲费时,要有耐性。但是以工作伙伴来看,日本人做事最认真,对工作很尽职,不用担忧他们会出问题。中国台湾人或许因为风土气候问题,凡事比较马虎,而且会随时变动计划。说好听点,是通融性很高,可以临机应变,说难听点,就是不负责任了。因此台湾地区的人常嫌日本人太挑剔,而日本人则嫌台湾地区的人办事太马虎。至于大陆人,我只在河南郑州住过两年,加上大陆太大,各省有各省人的特性和优劣点,所以我不敢以河南人来代表整体的中国人。不过,我是在台湾地区出生长大的,而台湾地区汇集了各省大陆人,以我的经历说,外省人确实跟台湾本土人作风不一样。整体上说,我是认为跟日本人当工作伙伴,风险最小,但要交知心朋友的话,我会选择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人。可惜我没跟任何大陆男人或台湾地区男人谈过恋爱,要不然就可以多回答一些,就是女人嫁人的话,到底要选哪一方比较好。
( 右图:江户中期画师尾形光琳笔下的小野小町,小野小町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美女
)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书中细致入微地讲了很多日本文化典故,所以傅月庵在序里说:“由于独特的‘博物馆性格’,日本人似乎专爱追根究底,格物致知,在别的文化里微不足道的事物,到了日本,都成了大学问,说来无不头头是道。”我拿这话去问一个常年生活在日本的朋友,她说:“说得有点大了,我觉得,日本文化里有一个非常琐碎的、家常型的特点,清淡干净,又微微有点窘意的。因为它琐碎,所以细致认真,善于解牛。”你怎么看她们俩的话呢?
茂吕:这个问题就牵扯到日本人性格和中国台湾人性格了。傅月庵是典型的台湾人性格,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会这样写,正是我前面说过的“台湾人马马虎虎”的性格,才会认为“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成了大学问”。就这个问题讲,我比较认同你那个在日本的朋友所说的话。
( 茂吕美耶(Moro Miya),日本崎玉县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市,她用中文写作日本文化,最大愿望是成为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桥梁,著有《物语日本》、《江户日本》、《平安日本》、《传说日本》,译有梦枕貘《阴阳师》、冈本绮堂《半七捕物帐》小说系列等,她也是梦枕貘最信赖的中文代言人。
)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日本文化的书出了不少,汪公纪的《日本史话》、美国人写的《菊与刀》等,各有特点,你的书读起来最轻松,读者反响怎样呢?
茂吕:我曾在网络上查过读者对我的作品的读书心得,大部分人都对我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写历史文章感到很新鲜。也就是说,我推翻了过去一般读者对历史文章的固有观念。而我写这些历史文章时,所参考的资料正是枯燥无味、类似学术论文或教科书那种书籍,我是先把所有参考资料消化在自己内部,再用我自己的方式写出来。
( 《物语日本》(中文版)
)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尽最大可能保证资料准确,以什么样的逻辑选择素材?
茂吕:我写一本历史书时,参考资料书籍通常多达百本,有些参考书籍的说法甚至南辕北辙,我只是从这些参考资料中选出我认为最准确的说法而已。所以我写的文章内容,有些跟一般日本大众所认知的常识有出入。毕竟我所参考的资料都是专家写的,而非为配合大众口味所写的休闲书。至于选择素材,我是完全站在读者的立场。也就是说,在成为作家之前,我是个宁愿三餐都吃泡面也会把钱花在买书的读者,自小就非常爱看书,所以我只挑我本身有兴趣的题材。
( 《平安日本》(中文版)
)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你想当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吴念真在给你的序里说:“要当一座桥,动机良善,但要做好很难,一来‘学海无边’而自己偏偏所知有限;二来,除了弯腰外,不能有自己的姿态。”你怎么看这句话呢?
茂吕:我觉得吴念真说得很正确,他是透过我网站的留言板,看我时常在回答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所以他才说“学海无边”。而我也真的时常被网友问倒,有时必须先在网络上查出答案后,才能发出回言。至于不能有自己的姿态,他说得也很对,对于某些敏感的历史问题,我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正看法,所幸长期观看我网站的读者,都理解我的立场,不会拿上一辈人犯的错误来指责我。
( 《传说日本》(中文版)
)
三联生活周刊:近来在忙什么?介绍中说你生活比较“坎坷”,现在生活、身体好点了吗?
茂吕:我目前除了历史系列这套书,还跟台湾地区麦田出版社签了一套《Miya字解日本》系列作品集,预计是5本。之前除了作家这个身份,我还有另一个翻译家身份,但是现在由于有两套系列书必须各自定期交稿,所以我得暂且放弃接翻译工作,专心写自己的系列书。在旁人眼里看来,我的人生的确很“坎坷”,不过,在我自己看来,我的人生路程相当“华丽”。我认为这是上天给予我的礼物,毕竟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比小说还令人“刺激”的实际人生。我现在过得很单纯,已经自单亲家庭妈妈身份毕业了,两个儿子都已离巢,只剩下3个猫儿在陪我读书、写书。最近这两年,大概是我过去的人生中最平静的日子吧。至于身体健康问题,我不太计较,那是上天的领域,我只要珍惜眼下的时间,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就好了。■(文 / 苌苌) 日本文化日本人茂吕美耶平安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