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南京记忆不能只有影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一些民间人士行走在南京即将拆迁的街巷,赶紧用影像等记录南京行将失去的记忆。南京为十朝都会,不同年代的老房子遍布,其中绝大部分不是挂牌文物,既无《文物法》的强制性保护,也存在地方法规保护的空白,往往随随便便就拆了。
1300平方米的“百年健康浴池”,传统洗浴文化仅存的活化石,两个多月被拆。从“三言两拍”得知,笔者祖居的原上新河镇曾是繁华商阜,江西、安徽、湖南和四川会馆众多,明清青砖大宅就在近年被夷为平地。1988年有专家选出近200幢有研究价值的民国建筑并记录在案,但10年后,其中30幢被拆毁,2002年又有十余幢被拆,其中包括原中央银行。比例和数量比文保建筑大得多的老房、老街、老弄、老巷和老院落等每天都在消失。当它们都被一个个现代“方盒子”取代之时,南京几乎就会失忆,南京的建筑“年轮”、历史风貌和个性特色等就会消失殆尽,南京将因与众多城市“千篇一律”的形象而失去古都的特有魅力。
我希望南京学习杭州,制定有关南京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将建成50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体现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非文保建筑列为历史建筑,依法保护。建成不满50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也列为历史建筑,依法保护。总之,南京不仅要用镜头保留历史记忆,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有价值的非文物建筑存在,使南京能够保留下更多实实在在的记忆。(文 / 陈鸣跃) 南京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