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古董

作者:曾焱

未来的古董0( 汉宁·古柏1948年的设计 )

在哥本哈根那三天,我们“北欧设计之旅”的行程一直被设计展、博物馆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路过旧城区那条有名的斯特罗里耶步行街(Stroget),却没时间去逛。最后一天,丹麦国家旅游局的新闻官员总算通知我们,下午要去步行街参观两家丹麦王室的御用老店铺——皇家哥本哈根瓷器,还有它隔壁的北欧银器设计名店乔治·杰森(Georg Jensen)。杰森店的珠宝和手表设计在奢侈品界很有名,今年3月有条新闻就是它新推的一款镶钻雏菊项链,标价高达33万美元,这款项链的原版是杰森上世纪40年代送给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生日贺礼。不过我最早知道乔治·杰森品牌还是因为银器和拍卖。在纽约、伦敦,杰森的手工银器从七八十年代就进入了古董行的视线,有一批古董商以对待17、18世纪古董银器的态度来收集和研究它。在银器收藏市场,乔治·杰森本人的20世纪早期原版设计有个名头叫做“未来的古董”,身价也真和古董银器不相上下,有些经典设计甚至比18世纪欧洲宫廷银器还要值钱。哥本哈根乔治·杰森博物馆创办人凡·埃森(Michael von Essen)形容自己对杰森手工的倾心:一旦触摸了,你就渴望拥有。

在哥本哈根的这家乔治·杰森店,我们同时看到了数代设计师的不同主题作品,雅各布森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那套不朽的未来派餐具也在其中。杰森从不局限于自己的风格,他在世时,工坊就吸纳了很多杰出的设计师一起工作。1931年他聘来瑞典王子西瓦德·伯纳多(Sigvard Bernadotte),这是第一个为杰森品牌带来现代主义理念的重要设计师,作为北欧工业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给杰森品牌确立了另一种风格并将影响力保持到今天,即精准线条和几何图形。与之前之后所有的设计师一样,王子终其一生对大师保持崇敬,认为自己的设计不过是对杰森风格的承继。1935年杰森去世后,王子也没有离开工坊,一直为这个品牌服务到20世纪80年代才宣布退休。为杰森工作过的大师还有约翰·罗德(Johan Rohde)、哈诺·尼尔森(Harald Nielsen)、汉宁·古柏(Henning Koppel)等,都是北欧设计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为这个品牌注入了自己的品质,但不曾用自己的名字去抢夺品牌的整体光芒,甘愿成为GJ设计理念最好的诠释者。像哈诺·尼尔森,1909年加入工坊后,从学徒一直做到主设计师,在1958到1962年任艺术总监期间设计推出“金字塔系列”餐具,至今长卖不衰。他和杰森意气相投而且性格互补,据说杰森在世时,常把设计草图随手画在餐巾纸上,哈诺则能把草图变成精确的图纸。在拍卖中尼尔森的作品成交有时也会超过10万美元。

如果看过乔治·杰森的生平,会觉得用那些大众化的成功模式很难解释他的人生。杰森并无祖传手工技艺,也没有和艺术、设计产生关联的成长环境。他生在哥本哈根北部的贫民区,父亲是一家刀具厂的磨工,家里兄弟姐妹8个,生活贫寒。他很小就去工厂帮父亲做事,读书自然不多。14岁那年全家搬到哥本哈根市区,父亲安排他跟一个金匠学徒,这是他最初接触到和艺术有点关系的东西,但这段学徒生涯极短暂,3年后他就考上了丹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杰森有10年时间忙于娶妻生子,靠做些陶艺养家糊口,直到1901年才有机会进入一家金属工坊从事银器设计。但3年后也就是1904年,杰森已经成为哥本哈根银器行里出色的大匠,一位家境富裕的朋友资助他在哥本哈根创办了自己的银雕工坊。杰森个人品牌最早引起关注的,是他设计制作的系列银雕餐具,充满想象力的现代形态被他用刻意收敛的暗哑光泽包裹起来,这让那些刀叉、锅碗、茶具等日常器皿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吸引力。

杰森一生偏爱银的质感,20世纪20年代他过60岁生日时,说了一大段仿佛恋人絮语般的甜蜜的话,后来广为流传。他说,金器受宠是因为贵重,并非因为它呈现的美好,相反金的耀眼遮蔽了太多东西。而银器的光泽,在他看来就像丹麦初夏夜晚的月光,又仿佛黄昏、露珠和薄雾,充满了魔力。他钟情16世纪丹麦银器的原始质朴,对17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流行的巴洛克艺术、丹麦洛可可风格以及当时他身边的新艺术运动也各有喜欢之处,从中吸取了很多设计元素。1924年他把自己的店从欧洲开到了纽约第五大道,在那条奢侈名品成堆的街上,他的银器仍然显出了独特个性,自然气息浓厚的花果、动物造型被揉进北欧设计具现代感的线条中,那种高贵的质朴感觉在奢侈品牌中不多见。英国《泰晤士报》记者为杰森的手工品质着迷,最先在报道中将他的作品称为“未来的古董”,《纽约前锋论坛报》则说他是近300年来最伟大的银雕大师。

3年前,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为乔治·杰森银器举办过一个百年专场拍卖,800多件拍品全部来自一位英国藏家,有消息说此人是定居伦敦的以色列商人欧文·埃森伯格,但拍卖行一直没有回应这种猜测。这位匿名委托人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却不拒绝电话采访,跟记者大谈自己对杰森银器的狂热追逐。他透露自己从1996年开始买入杰森银器,不过最初并非出于收藏的愿望,只是一个偶然的原因:当时他家新添了一张20世纪初期新艺术风格的餐桌,需要摆些餐具,而在他看来,只有杰森品牌的老银器放在上面,搭配效果才合他心意。12年前,杰森银器的价格还没有现在这么高,这富商最初是自己到欧洲各个国家搜购杰森的旧银器,到后来买上了瘾,便开始委托专业古董商为他找货,有些银器甚至是从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的一些私人家中找到的。尽管委托人一再说自己不是有心收藏,但乔治·杰森博物馆馆长凡·埃森被克里斯蒂拍卖行请去做评鉴的时候,还是对这个系列的完整性表示难以置信,因为800件拍品几乎涵盖了将近100年的跨度,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都能在里面找到。另一位对杰森银器有多年研究的伦敦古董商米盖尔·詹姆斯是曾经帮该富商找货的人,以他的见识,他认为目前存世的杰森本人作品50%都已经在这个系列里,而且多数此前未在市场上露过面。这场拍卖,拍前总估价在300万~500万美元,但最后成交额近900万美元,超出估价将近一倍。拍品中有一套乔治·杰森本人设计的刀叉餐具,成交价高达18万美元。另有一个镶玛瑙的银制小糖罐,是杰森1908年为丹麦著名建筑大师安东·罗斯特制,糖罐的形态模仿了罗斯本人设计的一座加热炉。这个不到20厘米高的小罐以5万多美元转手。

未来的古董1( 维奈·潘顿1988年的设计 )

在杰森的设计和手工面前,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有时人们买它是为了老的气息,有时却又是被他现代和前卫的设计吸引,一种相当奇妙的氛围。在他手中,不管是1900年的装饰艺术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那些银器都是一种带有体温的存在。■

未来的古董2( 乔治·杰森1928年设计的杯子 )(文 / 曾焱) 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