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伦之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曾在网上有人问:“蔡伦造纸之前,人们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回答者颇为踊跃。包括有人出来辨误,说蔡伦只是改进了纸的制法。最后一锤定音的是篇名为《中国古代拭秽风俗流变考》的论文,文中引经据典地论证说: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每次用毕以水洗净,留待下次再用。
厕筹还是手纸,其实也就纸上考据算了,毕竟现在手纸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目前也暂时没人提出要用能循环利用、更加环保的厕筹取代它。另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倒不妨考证一下:塑料袋出现之前,人们买完东西是用什么装的?
我已经努力回忆了近一个月自己童年的购物经验。那时每月的零花钱可以仔细地计算到分,算计好买块巧克力,直接放进衣袋就可以了。帮大人买的东西中,点心的包装是印象颇深的。摊开两张草纸,略错开一角,成八角形,将点心根据形状、大小仔细码放纸上,略微马虎最后就可能无法包裹成功。码点心和包点心绝对是门高深莫测的手艺,或许只有某些传说中的垒沙拉技巧能与之媲美。
然而,点心却不需要我担心。超市里的点心全都用塑料袋包装,据说是出于卫生考虑禁止散卖。下一个回想起来的是红果肠,那时经常被指派去买一根或半根这种廉价肉肠。记忆却偏巧卡壳在这个地方,我无论如何都无法重现出我和那截红果肠从副食店回家的情景。请教年龄相仿的朋友,说南方的大香肠不需要包装,买了直接扔进篮子,等吃时再洗洗蒸熟。难道我当年真的是如此招摇地徒手拎着根肉肠回家的?我有些怀疑。
于是也去书中考据。宋时事情明时书,里面肯定没有塑料袋;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记载了大量日常小贩资料:卖鱼的、卖菜的、卖包子的、卖肉的,此外还有打包外卖。没错,是《水浒传》。
张顺是用柳条穿了鲤鱼送给宋江的,应了网上用草绳替代塑料袋系鱼的建议。菜园子张青放弃了菜农工作去当强盗,让我失去了了解零售蔬菜包装的机会。孙二娘的肉包子只堂吃不外卖,可惜。更可惜的是两处明显的外卖情节全没包装可考:林冲“风雪山神庙”一章只笼统说是“包了那两块牛肉”,鲁智深更简单:“剩下一脚狗腿,把来揣在怀里。”
好在还有卖肉的。小时买肉馅的印象还在:用张类似保鲜膜的塑料薄膜在肉馅堆中一抓一裹即可。但那也是塑料。《水浒传》中交代得明确,郑屠卖肉都用的是荷叶包装。查证至此,我有种莫名的激动,且不论我为学做叫化鸡寻觅荷叶已经很久,单想象以后去肉柜的场景就令我兴奋:一脚踏在肉柜旁的冷藏架上,遵循古风喝上一句:“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文 / 八斤) 蔡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