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流行“人字拖”
作者:袁越虽说“人字拖”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鞋”,但里面的学问可真不少呢。
先从历史学说起吧。西方人认为人字拖起源于新西兰,这并不完全正确。上世纪40年代末,一个名叫约翰·考威(John Cowie)的英国人在香港地区开了家工厂,为当地人生产塑料人字拖。1957年,一个名叫莫里斯·约克(Morris Yock)的新西兰商人把考威生产的塑料人字拖进口到新西兰,并申请了专利。很快,这种廉价而又方便的拖鞋在热爱冲浪的新西兰人当中流行开来,并从这里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
约克沿用了考威的叫法,把这种人字拖叫做“Jandal”,就是把英文“Sandal”(凉鞋)前面的字母“S”换成了“J”,代表这是一种来自日本(Japan)的样式。事实上,早在“二战”时,盟军士兵就发现日本兵用报废的轮胎做成的人字拖非常适合热带气候,便开始效仿。这一切都说明,人字拖的设计灵感最早肯定来自日本,确切地说,来自日本的草履。日本草履用软木、塑料、皮革或者草梗制成,穿和服时一般都配以草履,比木屐更正式一些。
日本人进屋都要脱鞋,草履的优点不言而喻。在西方,早期的人字拖只在海边的居民当中流行,道理也是如此。海边象征着什么?无非是休闲、浪漫、随意……还有富裕。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海边的房子,然后整天无所事事地穿着人字拖漫步沙滩,不是吗?但是,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如今的西方国家,一到夏天,年轻人几乎人“脚”一双人字拖,不少人穿着它上学,甚至上班,孩子们也喜欢穿着它在草地上打闹玩乐。2005年,美国西北大学女子曲棍球队的几名队员甚至穿着它去白宫和布什总统会面,这事在当年还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穿过人字拖的人都知道,这种鞋走不快,更不适合跑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穿它?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字拖代表了新兴富裕阶层的价值取向,他们不再依靠名贵首饰来宣扬自己的富有,而是更喜欢炫耀自己常去海边度假。于是,“西装+皮鞋”逐渐被“沙滩裤+人字拖”取代,成了年轻人的时髦打扮。
时尚永远是舒适或者健康的死敌,这一点只要问问那些穿高跟鞋的女士就行了。人字拖看似舒适,其实并不健康:人字拖让脚指头失去了保护,很容易发生磕碰;人字拖没有鞋帮,容易崴脚。更要命的是,越是时髦的人字拖,鞋底越薄,容易伤到下肢的关节和肌腱。
“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过完暑假回到学校后抱怨小腿疼。”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运动生理学教授温迪·魏玛(Wendi Weimer)说,“我们怀疑这是人字拖在作怪,就设计了一项实验,研究了人字拖对走路方式的影响。”
这还用研究?自己穿上人字拖试试不就得了?不行。这是科学,必须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说明问题。魏玛教授和她的研究生们招募了39名志愿者,让他们分别穿上普通球鞋和人字拖,在一块特制的测量板上行走,测量足底触地时的力度。研究者们同时用录像机记录志愿者的步伐和步态,并加以比较。结果发现,人字拖会让人的步幅变小。与此同时,人的脚趾为了勾住人字拖,必须始终绷着,这样就增大了脚趾和脚面之间的夹角,其结果就是原本由脚跟承受的压力不得不向前移。如果经常用这种方式走路,就会造成小腿肌肉酸痛,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足底肌膜炎(Plantar Fasciitis)。
这项研究的结果在今年6月初举行的全美运动医学年会上一经公布,立刻受到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虽然医生们不约而同地指出,这项结果并不是要大家扔掉人字拖,而是尽量避免穿人字拖走长路,但是,许多人字拖爱好者不以为然地评论说:“老祖宗连鞋都不穿,不也都活得好好的?”对此说法,加拿大“巴塔鞋博物馆”(The Bata Shoe Museum)馆长伊丽莎白·塞莫哈克(Elizabeth Semmelhack)女士认为,祖先们从小就打赤脚,所以他们的脚锻炼得比现代人更结实,可现代人从小就习惯了穿鞋,脚部缺乏锻炼,如果突然赤脚,或者穿不舒适的鞋子走路,就会不适应。
“人类很可能早在4万年前就发明了‘鞋’。”塞莫哈克女士补充说,“因为考古证据表明,人类的脚趾骨从4万年前就开始变弱了。”
你看,要想真正理解穿鞋的必要性,学点进化论也是有用处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另一个论据。该报不久前发表文章称,人字拖使英国人患肢端黑素瘤(Acral Melanoma)的比率大大增加。这种发生在脚部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非常高,而过度的日晒是这种病的主因。英国天气冷,英国人平时没有穿拖鞋的习惯,可一到夏天,或者度假的时候,很多人都脱了袜子穿上人字拖,把捂了大半年的白脚暴露在强烈的日光下,结果就很不美妙了。
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看来,要想知“足”常乐,还得学点辩证法。■(文 / 袁越) 人字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