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长尾”

作者:陈赛

善意的“长尾”0( Kiva的创始人杰西卡 )

汤姆·海德菲尔德是哈佛大学政治科学系的学生。他是一个英国人,今年23岁,一个技术天才,13岁就做了一个足球网站,17岁那年,ESPN买下了他的网站,付了4000万美元。

去年夏天,他在非洲旅行。在坦桑尼亚,他遇到一个叫哈米斯·马拉博(Hamisi Malebo)的非洲科学家,一位年轻的医学博士。两人一见如故,马拉博谈起自己的研究,他计划在非洲大规模种植8种能驱赶蚊子的植物,阻止疟疾的传播。“疟疾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这个地方每天有3000个孩子死于疟疾,我遇到的几乎每个人都曾有一个孩子死于疟疾。但真正可悲的是,它其实是一种很容易预防的疾病。”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汤姆说:“马拉博的研究可以救很多人,但他没有钱,我必须帮他。”

回到哈佛后,他做了一个以疟疾为主题的社交网站MalariaEngage.org,鼓励每人捐助10美元,或者更多,帮助支持坦桑尼亚的7个疟疾研究项目。他管这个叫“病毒式资金募集”,通过人际关系的传递,最大化小型募捐的力量。“我相信朋友传朋友再传朋友的力量。”他说,“MalariaEngage.org不只是一个筹款工具,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将潜在的捐助者与在非洲研究疟疾的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直接连接起来,他们可以直接对话,交换创意、智慧和经验,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

MalariaEngage.org是一个典型的“长尾”。以前,就慈善而言,争取年轻人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捐款能力太小,而接触他们的成本太高,但因为网络的普及,慈善的门槛变得非常低,一台电脑、一个Paypal账号、25美元,你就具备了一个“国际慈善家”的资格。

根据Ephilanthropy的数据,2006年,网络捐助上升了51%,达到69亿美元。而2000年,这个数字还只有2.5亿美元。虽然在全球每年3000亿美元的慈善总额中,这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它的增长速度之快,充分证明了网络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筹款工具。Kiv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善意的“长尾”1( 以网站筹款做慈善的汤姆·海德菲尔德 )

Kiva在非洲班图人的语言里是“和谐”的意思,这个网站的运作非常简单:一个发达国家的普通人,通过Kiva,可以直接将钱借给某个第三世界国家里的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这些钱用于他们的小本经营,资助者不收取任何利息。第三世界的穷人没有条件上网,所以,Kiva与当地的贫民贷款机构合作,Kiva负责筹款,而他们负责贷款的发放与管理。

Kiva的创始人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两年前,27岁的杰西卡还在斯坦福读书,无意间听了一次穆罕默德·尤纳斯教授的讲座。尤纳斯是“微型贷款”之父,他在孟加拉的贫民区实践了30年,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个讲座让她如遭电击,觉得此人做的是世界上最酷的一件事情。毕业后,她在东非找了一份工作,花了6个月走访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乡民,了解微型贷款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她的未婚夫麦特·弗兰纳里是一个硅谷的计算机工程师,他到非洲探望未婚妻,发现在这些地方,只要很少的一点钱,当地人就能靠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状态,但他们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当地虽然也有贫民贷款机构,但从银行融资艰难,而且利息不低。能不能利用网络的力量将发达国家的个人民间资本引入进来?

善意的“长尾”2( 朱克曼 )

Kiva上线后,他们的第一次实验对象是参加他们婚礼的朋友。一周内,他们为乌干达的7个小生意者找到了投资者。2007年,Kiva的筹款共计2200万美元,惠及40多个国家2.5万名穷人。因为资助者太多,他们不得不限制每人一次只能捐助25美元。最不可思议的是,Kiva的还款率达到了99.67%。

因为互联网强大的组织和匹配功能,Kiva能以一个非常小众的理由和主题将资助者与受助者直接连接起来。你不再是把支票交给一个抽象的大慈善机构,比如红十字会,永远不知道这些钱最后到了谁的手里。你资助的是一个具体的人,比如:一个叫碧崔斯的肯尼亚母亲,47岁,有6个孩子,靠卖蔬菜为生。她需要300美元买肥料,改善农田,这些钱会让她的收入比去年增加1倍。

给捐助者更多的控制感和参与感,是小型慈善网站迅速深入人心的一个关键原因,而网站信息流通的活跃程度又会直接影响捐款的金额与效率。汶川地震发生后,“半边天”(Half the Sky)基金会计划在一个全球性的小型募捐网站Global Giving上筹集50万美元的专项捐款。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寻找和救助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10天后,捐款已经累计27万美元,前线救助人员不断发回最新的照片、视频,他们在博客里详细记录了援助的整个过程,列出这些捐款的具体用途与细节。捐助者与救助人员在论坛里直接交流前线的各种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作为旁观者的无力感。

就捐款而言,互联网并没有对传统的慈善机构,乃至整个慈善体系造成大的冲击,网上能筹集的善款甚至只占整个慈善事业的不到1%,大部分网民的捐款都在10美元以下。即使像Wikipedia这样的公益机构,真正支持他们运转的,仍是大的基金会和慈善家,而不是星斗网民。而且,互联网上的金钱往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的法律雷区和诈骗陷阱。但Kiva、Global Giving、DonorChoose等小型慈善网站的确启发了很多年轻人对慈善和社会变革的热情。这种热情并非只发生在美国,它是全球性的,很难说它会怎样改变世界,但互联网的确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世界上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安德鲁·卡拉布尔,26岁,哈佛商学院的博士生,“大二”那年在泰国度过了一个暑假,亲眼看到许多十几岁的女孩子在父母死于艾滋病后被逼做妓女。他开始了一个叫“对抗AIDS的孤儿”(www.orphansagainstaids.org)的网站,为那些贫穷国家里的艾滋孤儿筹集奖学金,资助他们上学的费用。4年下来,他和几个朋友自愿投入时间,自己承担管理费用,确保每一分捐款都花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们筹集了10万美元,在7个国家展开救助行动。

肖恩·帕克,28岁,人称“硅谷坏男孩”,曾与肖恩·范宁共同创办Napster;乔·格林,24岁,马克·扎克伯格的哈佛室友,两人共同启动了阿盖普计划(Project Agape),试图利用“病毒营销手法”开发政治、慈善与社会变革相关的网络产品。Facebook上著名的慈善小插件Causes就是他们的杰作,这个小插件鼓励人们为自己欣赏的慈善团体创建主页,并且筹募资金。目前为止,1100万名Facebook用户下载了这个插件,共创建了2.5万个慈善主页,平均每5个Facebook用户中就有一个人的主页上有慈善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的朋友们施加了某种“社交压力”。对肖恩·帕克(Sean Park)来说,筹钱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这个平台的潜力。“很多证据显示,我们这一代人对改变世界异常感兴趣。但我们的力量被锁在自己的社交网络里,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只要每人影响10个人,我们就有能力改变很多事情。”■(文 / 陈赛) 善意长尾慈善诈骗

下一篇: 谁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