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建筑的中国概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小艺)
( 2007年10月,美国能源部主办的太阳能房屋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
去年11月,在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的标准和申请标识办法之前,已经有不少房地产商在楼盘的广告中打出“绿色建筑”的概念牌,这种混淆概念的伪绿色营销最终遭到了相关部门的查处,建设部强调,绿色建筑绝非简单地多建点草坪,多种几棵树。目前一些自我标榜的所谓的绿色建筑并不属于国家承认范围,全国的绿色建筑数量尚不足总数的1%。
何为绿色建筑?2006年6月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做出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绿色建筑有了明确的中国定义。从概念上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对于普通居住者来说,绿色建筑意味着什么呢?首先,住在绿色建筑里你会感觉更加舒适,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由于“戴帽”——屋顶涂了节能涂料,“穿衣”——外墙体使用厚板,以及门窗采用中空玻璃,绿色建筑的隔热性、保温性都比普通建筑要优秀,在天气极端闷热或寒冷时,效果尤其明显。其次,对于住户来说它能大大节省能源支出,而对于选择节能材料的住宅来说,测算显示,在同等面积和住户用电习惯下,绿色建筑至少能减少30%左右的电费开支。这只需要开发商在每平方米的造价上增加80元到100元左右的节能材料。有些绿色建筑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如太阳能、风能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建筑无疑是未来趋势。
在西方,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心,经历了上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西方人对质朴自然的生活环境有着迫切的向往,加上欧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绿色建筑的概念已经相当普及。
( 绿色建筑的概念正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
比如美国,早在2001年的财政预算中就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达到最低能效标准以下的商业建筑,每平方英尺减免75美分,占整个建筑成本的2%。同时节能效果和减免税收的额度直接挂钩,在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凡在规定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的新建建筑,可以减免税1000美元;节能50%以上的新建筑,可减免税2000美元。各州政府也根据当地的情况,分别制订了地方政策,如在加州购买节能型洗碗机、洗衣机、水加热设备,减税额度在50美元至200美元不等,安装地热采暖系统和太阳能水加热系统,减税最多可达1500美元。
在鼓励民众“绿色”的同时,政府机构也成为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先锋试验者。美国联邦政府年能源消费量约占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3%,为了推动节能工作,美国在1991至1998年期间,共发布了10份行政令和两份总统备忘录,要求政府机构加强节能工作。12902号行政令还进一步要求各个政府机构2005年节能30%。白宫制订的节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设施购置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美国政府每年节约了2亿多美元的能源费用支出。
发达国家对节能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石油危机之后,近年不断攀升的原油价格,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的开发,进而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这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中国,情况还有所不同。
中国目前每年建筑面积高达16亿到20亿平方米,这个指标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筑面积的总和,占世界总量的50%,而这其中只有10%到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2006年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7%,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燃烧所释放出的能量。
据相关调查表明,普通消费者在购房时首先考虑的是地段、价位、周围配套,然后是楼层、户型、结构、小区环境等,对于绿色建筑、节能等问题即使列在考虑因素中也排在末位,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还属于未知状态。专家认为建立起以业主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才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和可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青海省对于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采取少收20%采暖费的政策,就得到了消费者的支持和良好反馈。由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没有普及,在没有政策性引导消费的情况下,面对每平方米比普通住宅贵几百元的节能住宅,很多消费者选择了放弃,原因主要在于环保指标过于抽象,比如墙体中到底有没有保温材料,中空玻璃是真空还是氦气,节能的具体效果需要“消费”,即住进去才知道,仅凭开发商广告文案上的华丽辞藻很难让消费者真正下决心。少数无良开发商背地里大玩两套设计图纸也是阻碍绿色建筑推广的原因之一,在送审主管单位时开发商拿出的是按节能建筑的标准设计的图纸,而实际施工中却又是另外一套。国家相关部门也表示,这种行为监管起来难度较大,即使查处后,惩罚力度也有限,加上绿色建筑的利润空间并不比普通建筑大,有时候还要小于普通建筑,所以开发商对于真正的绿色建筑也多持观望态度。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使绿色建筑在中国终于有了标准界定,对规范市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普及具有前期决定性意义。
绿色建筑的起源并不久远,发展却相当迅速。早在18年前英国建筑研究中心就提出了“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REEAM),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最早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而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于1998年编写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就是为了满足市场对绿色建筑的评定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制定的一套评估系统,它也给绿色生态建筑提出了明确的结构标准。1998年10月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发了一个能够得到国家广泛认可的通用绿色建筑评估工具——GBTOOL,它根据国际绿色建筑发展的总目标,提出基本的评价内容和统一的框架,而具体项目、评价基础、权重系数则由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正是BREEAM、LEED和GBTOOL奠定了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在此之上,许多国家结合本国的特点先后提出了本国的评估体系,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学者在结合自身国情的情况下,分别在2001年9月和2004年编制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而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是作为我国第一部面向全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个标准的实施将使广泛开展绿色建筑评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偱。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不涵盖建筑物所有的性能和品质,它仅着重评价建筑中与“绿色”相关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等方面的性能和品质,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本着科学性、综合集成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国情及对绿色生态概念理解的不同,各国评价标准的功能结构并不相同,评价指标项目和细分项目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绿色建筑的共同目标上,各国评价标准在以下4个方面都是一致的: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体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破坏臭氧层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材料资源的循环使用,重点在垃圾、废弃物质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及污水的处理和回用方面;创造健康舒适环境,包括强调自然通风、日照、自然采光、降低噪声、控制室内有毒物质、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
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典范当属由中国科技部和意大利环境与领土资源部共同建设的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坐落在清华大学东南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利奥·古奇内拉设计,是一座高40米的退台式C形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据初步核算,该楼每年将减排二氧化碳1200吨、二氧化硫5吨。该楼的能源消耗与同等规模的建筑相比可节约70%左右。
绿色住宅建筑的节能效应则更为广阔,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德同行”——绿色建筑与城市规划论坛中,重庆市建委总工程师吴波则介绍了当地的经验。目前在重庆市主城区新建的建筑已经开始执行建筑节能65%的标准,并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工作,组织建设了夏热冬冷地区第一个建筑节能小区。而在江北330万平方米的区域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源热导项目,有效地节约了能源,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节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