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预置装备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战争中的预置装备0

在国防科工局抗震救灾专家研讨会上,坐在我边上的一位航天科工集团的专家小声对我说:“当初为落实‘村村通工程’,我们给理县8个乡和绵竹2个乡安装的10套VSAT地面卫星通信站系统,阴差阳错地成了灾区唯一的‘预置设备’。”听了他这句话,我想到了那本描述海湾战争的畅销小说《锅盖头》。这部自传体小说的作者安东尼·斯沃夫尔德(Anthony Swofford)虽然在小说中描述了他参加海湾战争的种种经历,并向读者呈现了当时间将他的“英雄”外衣慢慢扒下后他的孤独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这场“石油战争”的反思,但我在阅读时想到的却是他阴差阳错地成了“英雄”,毕竟与美军在海外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预置装备有关。

1990年8月7日,安东尼·斯沃夫尔德所在的美国海军第七陆战远征旅在加利福尼亚的驻地接到前往沙特阿拉伯部署的命令,从8月14日开始第七旅的1.7万名轻装官兵乘坐259个架次的军用运输机陆续到达沙特阿拉伯,同时,8月7日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海域上出发的3艘海上预置舰也于8月15日抵达沙特阿拉伯的朱拜勒港。3天后,平时经过多次配对演习的第二预置舰中队就将53辆坦克、36门火炮、294辆卡车、351辆轮式野战车、上百辆履带登陆车和上百辆轻型装甲输送车以及给养、弹药和2天的淡水等30天的作战补给配发给了第七旅。8月26日,海军第七陆战远征旅已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成为美军中央司令部在海湾地区掌握的第一支地面机械化部队。而安东尼·斯沃夫尔德,自然也就成了最先抵达战场却没有消灭一个敌人的狙击手。

1979年苏军在北非和阿富汗展示了可在72小时内向北非和中东派出2支数量为7个战斗师兵力的能力。为此美军在1980年迅速租用了17艘商船,装载了可供1个陆战旅30天使用的作战物资前往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海域。但很快美军就发现,由于这些商船缺乏温度、湿度控制等条件,不仅难以长期贮存军事物资,而且装卸和分发物资也十分麻烦和不规范,于是美军开始新建和改装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预置舰。最早的预置舰长204.6米,宽32.2米,排水量4.17万吨,航程1.2万海里,可装载1400辆车辆,贮藏6513立方米的弹药和5097立方米的冷藏集装箱箱位及2832立方米的货位。舰上的贮油箱可贮存54万加仑柴油、85.5万加仑航空燃油、20万加仑汽油和8.2万加仑淡水。舰上还配有5台40吨的起重吊车、10个货物栈桥、1艘绞滩拖船和2艘登陆艇。海湾战争期间,3个预置舰中队为先期抵达的海、陆、空军提供了大量的装备和作战物资,这不仅比传统海运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也避开了空运时加油机短缺的瓶颈。

海湾战争后美军把“预置装备”的概念推广到了陆上,很快就在科威特和卡塔尔分别预置了一个陆军旅的重型装备。2003年的海湾战争期间,这些装备帮助美国陆军第三机步师在伊拉克境内完成了“21世纪的狂奔”,并缔造了很多的陆军“英雄”。目前,美国正在设法与伊拉克政府签订驻伊美军自由行动权力的协议以谋求在伊拉克建立装备预置基地,而在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MSC)的网站上,也显示为了应对东亚和中东可能出现的危机在关岛和迪戈加西亚岛有27艘海上预置舰待命。

在国防科工局抗震救灾专家研讨会上,有一位军队专家从动员、侦察、开进、支援的视角,把这次抗震救灾比喻为一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看,自今年初的雪灾至现在的抗震救灾,我们已经连续打了两场“战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场“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似乎都与重型设备无法及时到位疏通道路有关。那么我们能不能借鉴一下美军“预置装备”的概念,在灾后重建时将一些重型设备预置在可能因自然灾害而造成断路的区域呢?会后,我问来自中国第二航空集团的总工程师,在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调运重型机械使用的米-26直升机按照市场价格是怎么算的?他回答说是按小时计算。我接着问听说原来的价格是每小时3万元人民币?他笑着回答现在油价涨了恐怕比这个价格高多了。听他说出了一个估计的惊人的价格后,我马上想到,在重建时是不是应该把滞留在灾区的数百套重型机械作为下一场“战争”的“预置装备”呢?■ 战争预置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