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

作者:袁越

我想有个家0( 5 月 20 日,成都帐篷病房里的产妇和新生儿状况良好 )

生活为什么如此残酷?

家,可以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家就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被“冷酷无情”的钢筋水泥砖头瓦片围起来的生活空间。在这里,一个人可以不被打扰地吃饭喝茶洗澡睡觉,可以和亲人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同享欢乐。但是,一场8.0级的大地震,把四川省内的1500万间房子重新还原成“冷酷无情”的钢筋水泥砖头瓦片。

大自然冷酷无情,人类犯下的任何错误都逃不出它的魔掌。相隔几十米的地段,同样震级,一幢结实的房子可以毫发无损,一幢不符合安全规定的房子可以在顷刻间变成一堆瓦砾。在彭州、绵阳、绵竹、德阳和安县这片平原地带,大部分城镇建筑都没有垮,但在距城镇几百米处的农村,就几乎找不到一幢还能使用的房子了。

万幸的是,地震发生在下午,大部分农民都在田里干活,可是人虽然活着,家却没了。在安县桂花村,120名村民只剩下一间好房子,大量生活物资被埋在瓦砾堆中,村民们缺衣少食,就连井水都因地震而无法饮用。在绵竹市的永中村,许多村民没有足够的塑料布,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一户人家因粮食被埋,只能吃喂猪用的糙米,埋粮食的那间小仓库,连同另外两间大屋全部是砖木结构,就在四面砖墙上随便搭几根木条,铺上瓦片作屋顶。用脚指头想想就会明白,这样的房子绝对安全不了。房子的主人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可他5年前花了2万块钱才建造了这座房子,几乎用光了他所有的积蓄。现在重新盖一座这样的房子至少需要7万元,他必须辛辛苦苦干上7年,还要希望7年后的物价不会涨太多。

我想有个家1( 5月19日,平武县南坝镇,这堆碎砖烂瓦曾经庇护过一个温暖的家 )

于是,永中村已经有人开始向外省移民,永远离开四川。对他们而言,这堆碎砖烂瓦曾经代表着一个温暖的家,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所有希望,可是他们的希望是如此脆弱,一次地震就足以毁掉这一切。

生活为什么如此残酷呢?

距离这座房子只有2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个政府机关模样的院子,里面的房屋用了钢筋水泥,起码从外表看,房子完好无损。距离这座房子半小时车程的地方,屹立着绵阳市体育馆。地震后这座体育馆几乎没有任何损坏,抗震指挥部选择这里作为办公室,后来又把这里开辟为受灾群众的安置点。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二院是这座体育馆的设计者,当初他们因这件作品获得了院内颁发的设计二等奖。为什么没拿一等奖?因为设计者使用了太多“不必要”的安全设计。

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机会被补发一个一等奖。这个院的工程师告诉我,唐山地震发生后,北京市把房屋抗震等级提高到了8级,而且规定一般居民住宅的建造必须使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不许使用预制板。可是,预制板非常便宜,施工也方便,四川省仍然有大量房屋使用砖墙加预制板的老式建造方式。这样造出来的房屋就像孩子们搭起来的积木,对地震毫无防范能力,一晃就倒,一倒就是完全坍塌,不给住在里面的人留下任何生存的机会。尤其是住在里面的孩子们。

地震本身不会杀人,杀人的是房屋。房屋建得好也不会杀人,杀人的是贫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诗人杜甫正是在成都的时候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贫穷的他那时只能住在茅屋里,连秋风都抵挡不了,现代人有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广厦”,但仍然不能让所有的人“俱欢颜”。我们仍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天下寒士”能够有个安全的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石块、木头和一些情感因素

家,也可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诗人西蒙曾经写过一首名叫《我们的房子》的诗,诗中写道:

盖一座房子

我们盖了很多年

其实盖房子的材料很简单

需要石块,木头

和一些感情因素

确实,房子不仅仅是石块、木头,它还需要一些感情因素。

我的父母刚刚买了新房子,搬离了他们居住了30多年的老小区。新家很美好,装修得富丽堂皇,可我父亲这段时间却几乎每天都会以各种理由坐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回到那个他熟悉的地方。

我心里明白,他就为了再看一眼那间小屋。那间残破的屋子,记录了他30多年的人生经历,寄托了他30多年来付出的感情。

那天,当我第一次站在山坡上俯视北川县城时,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居然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住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山沟里?这里虽然依山傍水,但没有一分可耕地,距离任何一座大城市都非常遥远。更可怕的是,这个山沟的面积很小,居民区一直延伸到山脚下。于是,地震造成的滑坡成了最凶恶的杀手。

“山里人不习惯住平原的。”一位当地人这样回答我的疑问,“很多山里的年轻人其实都在大城市打工,但他们的父母因为怕歧视,大部分选择留在山村。”

地震过去两周后,前方传来消息,有大约2万名北川居民冒着余震危险,用各种方式离开救济站,返回了自己的家乡。

记得美国新奥尔良水灾后不久,很多灾民不顾专家的警告,冒着再次被淹的风险,返回自己的老家。美国政府对此十分头疼,却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张路峰在一次关于重建家园的座谈会上发言说:千万不要强迫灾民异地安置,而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有的人喜欢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原始生态,有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外人进去帮他们重建家园,不能只是建好一幢新房子交给他们就算完事,最好的办法是指导灾民自己动手,帮助他们亲手为自己建成一个新家。

有人也许会说,北川和映秀镇处在地震带上,不宜住人,住在这里等于找死。

且慢!要说地震带,日本、印尼、我国台湾省以及整个美洲西海岸都处于活跃的地震带上,如果川北地区不宜住人,岂不是说日本人都必须向海外移民?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实际上,日本和美国等地震高发地区都有一套针对当地特点的建筑方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名室主任告诉我,美国加州的很多房子都经过了特别的加固,抗震级别非常高。他们还想出很多办法,比如在应力点加装阻尼器,进一步削弱地震带来的破坏力。于是,地处地震带的加州仍然是美国人民非常向往的宜居之地。

这一切都需要钱。重建一个美好而又安全的家园,需要足够的金钱,以及足够的耐心。台湾“9·21大地震”之后,当地建筑设计人员耐心地等了好几个月,直到余震完全平息之后,才开始着手重建家园的设计规划。他们特别提醒四川的建筑设计师们注意,因为四川的地形和台湾很像,却和唐山有天壤之别。这次汶川大地震震松了山体,改变了四川山区的地质结构,因此必须重新研究,重新规划。

这就意味着,很多受灾群众必须做好准备,在帐篷和简易房屋中住上相当长一段时间。生活不便,思乡的心情,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考验。

让我们和四川人民团结在一起,暂时把家还原成石块、木头和一些感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