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时是打算苦撑20天的” ——汶川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讲述汶川重见天日前的48小时

作者:朱文轶

“我们当时是打算苦撑20天的” ——汶川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讲述汶川重见天日前的48小时0( 震后通往映秀的4条道路完全被毁,逃生的人们在滑落的山石中顽强前行 )

5月12日14点28分。我正在政府大楼里办公,感觉到整个房子的摆动相当大,知道地震不小,不过这里本身就是在地震带上,我没想到灾情会有这么严重。县委书记王斌在财政局,我们同时跑到外面的十字路口。当时,看到几乎县城里所有人都从屋子里往外跑,全部涌到街上来了。

情况很乱。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紧急调动部队,避免这种混乱制造更大的灾难。县里能支配的部队有三股:消防大队,森林警察,汶川武警县中队。但人手很少,总共也就50多人。想打电话通知,一试,通讯已经联系不了了。当时也没法跟上级汇报这些情况,我让我的驾驶员跑到汶川县城北面的燕门,去通知三队人马,让部队迅速集结。

我心里也一直在盘算,就是如何疏散群众?什么地方最安全?汶川是个狭长的山谷地形,建筑物的密度大,空旷区域有限,我跟王斌商量,在汶川县城的东边,离城里大概一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姜维城的地方,那里地势高,更重要的是后山坡上有一个很大的平台。集结完的部队在半小时内帮助将2万多名群众大规模疏散到了山上,因为混乱和人手问题,可能当时在县城还滞留了1万人左右。另外,汶川县有13个乡镇,我们想在最快时间知道那些地方的震情,就派了13个工作组,分别步行去这些地方了解情况,但所有人都只走到棉篪镇就严重受阻,又返回了。

我们试过跟外面联系,整个汶川有2台卫星电话,林业局1台、森林警察局1台,2台都试了,不知道是地震原因,还是山区阻隔,一天内,我们有人不停打,都没打通。我们意识到,汶川跟外界完全中断联系了。

当时汶川县县长廖敏在卧龙出差,我们跟上级领导又一直无法沟通。我和王斌决定由县政府4套班子组成临时指挥中心,我任指挥。指挥部选在县城中心唯一一个有空旷土地的“迎宾馆”,整个指挥部在5月12日这天只有20多人。

这1个小时里的所有工作几乎是在地震中进行的,大的余震经常时隔不到1分钟就来一次,最短的,我感觉也就几秒时间。大部分汶川县城的人都在山上了,城里的房子空了,我和王斌很着急,一想不对,要是再这样震下去,这些房屋全部倒塌了,我们县城就什么后备物资都没有了。另外,余震平息,如果群众反应过来,很可能滞留在县城的人,和山上的人会去抢囤食品、水源,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我们政府就一点调控能力都没有了。

这样,我做出了第三个应急命令:在15点10分,下令对县城里所有的物资全部管制,由政府调用,大的超市、油库以及液化气站,全部由部队实行军管。

汶川是山区,情况比较特殊,本身受空间限制,仓储能力就很有限。另外,我们离都江堰很近,交通便利,物资的调用就比较方便,这也让我们没有过多的物资存量。我计算了一下,整个汶川原粮储备这一块比较多,有两三百万斤,不过原粮是不能吃的,这一大块在这时候没有用。老百姓手里储存着大约10万斤粮食,政府粮站可以支配的大米也在10万斤左右,这加起来的20万斤也就够整个汶川吃两到三天的。

要尽可能不浪费一点民间库存,我们必须跟死亡抢时间,到废墟里把能找到的有用的东西都给抢出来。余震随时在发生,这样做是很有风险的,抢物资的士兵随时面临着房屋坍塌。但这没办法,这是死命令。我当时想,我们那么多人,跑命跑出来了,疏散到安全地方了,结果吃的喝的没了,还是保不住命,所以必须要尽最大力量死保物资。

水和燃料是更要命的问题,真是叫“抢水”。很多存储水的仓库都倒得很厉害,因为废墟里的水如果时间长了会被污染,军队在半天时间里总共抢出了650件水。另外,超市和油库都空着,根本找不到老板,我们就派部队把门撬开,再贴上公告,“超市已经被政府接管,震后再由政府支付费用”。油库也是一样,管的人都不在,水电又断了,没法加油,军队先进入,汶川电厂的工作人员用自备发电机把油机开通,然后,部队再把物资由这些地方部分集中调运到一起。现在看,幸亏这么做了,不然后面问题就更大了。

每件水24瓶,650件,加上原有的1200件水,加起来大约是5万瓶,这些水我们算起来可以保证一两天的。也就是说,无论食物还是水,汶川县城的支撑极限也就是3天左右。但是我们预测了一下,从马尔康到我们这儿可能十天半个月也不能通,几个领导在一起乐观估计,救援会在20天左右赶到。我们真没想到,中央政府的反应能这么快。但我们当时是打算苦撑20天的。不过说实话,能维持多久?因为对周围发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我们一点底也没有。

这就涉及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物资军管后,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按照战时调配的办法,保证人均基本消费量,每人每天领到1斤米。相比之下,水就太紧缺了,要保证每人一瓶是绝对做不到的,只能优先保障老人、伤病员还有一些小孩。我们明确规定,只要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机关干部全都不让喝,年轻人不能喝,很多年轻人当时骂我们:“说政府门口摆了那么多箱水,为什么不让我们喝?”

5月12日那天的第一个夜晚是最让人恐惧的。我们对外面也一无所知,里面困难重重,大家都很紧张。这么大的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是很大的,老百姓很恐惧。我们临时起草了一个《告全县人民书》,从16点开始,用警车沿着汶川县城的主要街道拿着扩音器对老百姓宣传。17点左右,我们就有一个担心了,天看着快暗下来了,晚上汶川县城会是一片漆黑,黑暗对这时县城的3万人来说,是心理上的巨大考验。但是汶川县城有限的发电机都被少数个体经营户锁在屋子里,人去屋空,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些发电机的具体分布。最后指挥部想的应急办法,是让军队从超市搜集所有手电筒、蜡烛发到老百姓手里,老百姓收到时候都鼓掌说,“有亮就好了,有亮就好了”。第一个夜晚过了,第二个夜晚要相对好一点。

有一个不幸中的万幸。这么大的地震,汶川县房屋虽然90%以上都受损,当然也有地形原因,山半腰的房子损失严重,山谷的房子次之,但总的说,房屋倒塌并不是很严重,比起其他乡镇要好得多。这是因为我们在最近3年刚刚按照中央要求陆续进行县城的房屋改造,全县在地震发生前很多地方都是全新的房屋。但因为财力问题,我们只完成了县城的,周边乡镇还没来得及做,后来我们才痛心地知道,周围几乎全部毁于一旦。并且这次大改造,我们严格按国家对地震带房屋建造要求,以7级以上设防标准建的,这真是救了汶川人的命。现在想起来,幸亏我们没有偷工减料,要不然,对汶川县城的3万人来说就真是灭顶之灾了。

到5月14日,第一支部队来了,我们终于暂时松了口气,知道汶川有救了,部队应急通讯开通后,我们第一次跟外界有了双向的联系,老百姓说,“我们现在是从‘天聋地哑’变得‘耳聪目明’了”。接着,救援先遣部队陆续徒步进入汶川,汶川人觉得越来越安全了。“迎宾馆”的指挥部人也越来越多,由一个县政府临时指挥中心,成为这次汶川抗震救灾的总指挥部所在地了。 地震张通王斌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