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黑鹰”救援直升机飞行员

作者:蔡伟

专访“黑鹰”救援直升机飞行员0( 5月14日,乘坐直升机抵达汶川的解放军送来救援物资 )

由于四川西部山区险恶地形条件的限制,大量被滑坡和泥石流阻塞的道路让救援车辆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进入。空运是最快的方式,直升机则是最高效的空中救援工具。

成都北三环外一个不起眼的入口很难引起普通人的注意。在川陕立交桥下,我询问的军人司机正好前往机场附近,跟着他的车,找到陆军航空兵某团所在的凤凰山机场场站。米-17直升机起降的巨大轰鸣声中,近百名港、台及内地记者围蹲在机场入口处,等待着据说是十几位台湾游客的救援返航。执勤的军人对于一切都无可奉告。穿着蓝色飞行服的十几位飞行员和最近的直升机就在铁丝网内10米左右,可望而不可及。所有的人和架设起来的长短镜头都在等待飞机的返航,而作为文字记者,我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够告诉我内情的人。

路过的军人中有一位中校,他是陆航团的刘主任,我要感谢他对我这个退伍军人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其实当天灾区一带天气状况恶劣,所有出动和返航的米-17直升机,基本都是前往灾区侦察现场气象。实施人员救援任务的黑鹰直升机在停机坪上轰鸣预热,随时待命,但并没有飞机出动。刘主任打消了我试图跟随直升机进入汶川的要求,虽然我也知道这通常只是极少数媒体拥有的条件。随着刘主任进入航空兵营区,正巧碰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前来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刘虎大校。穿着迷彩服的刘虎说,他此行正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执行拍摄任务,即便如此,也需要等待直升机的舱位。

一架黑鹰直升机通常只能装4个担架,这意味着一次最多只能运回4个重伤员。刘主任解释说,为了救援更多的伤员,有限的直升机舱位在飞行时制定了特殊规定。凡是搭乘直升机前往灾区的救援人员,绝不能随机返回,而要通过陆路返回,为的是把舱位留给待运出的受灾者。“今天天气不好,飞机没办法起飞。前两天天气好的时候,这时候的机场你根本看不到这么多飞行员坐在这里。”

刘主任帮我找到了这几天一直往返于灾区的资深飞行员陈远康。这位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的飞行员在1977年国家第二次招收少数民族飞行员时入伍。刘主任说,陈远康的家就在汶川西边的理县,也是这次地震的灾区。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陈远康只在15日和家里通过一次电话。他说家里在理县城郊的农村盖了新房,虽然震后家人没有受伤,但房子已经成了危房。“昨天6.0级的余震,也不知道房子垮了没有。”虽然着急,但飞行任务丝毫不能耽误。位于凤凰山的航团,其实有不少飞行员的家都在这次严重受灾的阿坝州一带。陈远康说,他们这一批1977年入伍的藏族飞行员当时都是从阿坝州招飞入伍,又都当了直升机飞行员。部队为了便利,让1974年和1977年两批招收的阿坝州藏族飞行员全部驻扎在凤凰山机场。陈远康这一批共15人,在航校毕业时,最终能够飞行的只有8人。我问他,是不是所有这8个人现在都在机场。他迟疑了一下,低声说,其中一名飞行员已经牺牲。

飞行显然是一项危险的职业,尤其在川藏的高原山地执行任务。陈远康最早驾驶的是国产直-5直升机,根本无法执行山区飞行任务。198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24架黑鹰直升机后的次年,陈远康就开始驾驶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直升机。他先后8次飞往西藏腹地执行任务,每次都从青海一带的北线通过。南线其实也已经被陆航团从空中打通,但那里密布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山,峡谷中还有多变的气流,对于直升机来说是无法预测的危险。米-17直升机的载重量大,但是黑鹰直升机的高原性能更强。陈远康说,即便如此,黑鹰直升机的有效载重也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飞机前往一个地点后,还需要根据目的地的标高计算装载量。因为在更高海拔的灾区起飞,飞机的起飞载重量会有所减少。

地震重灾区的汶川、茂县一带虽然海拔不如西藏,但两三千米的高山和峡谷地形却和西藏南线非常类似。不但让飞机损失动力,山谷中天气更是变化无常。地震发生2小时后,陆航团的第一架直升机就飞往汶川、映秀一带。然而当天天气恶劣,能见度极低,飞机不得不在都江堰上空被迫返航。谈到前往灾区,陈远康说最大的风险就来自天气和地形。低云有时候一直延伸到地面不足200米,狭窄的山沟岩壁威胁着直升机脆弱的旋翼。更大的威胁则是俗称为“过江线”的高压电线。陈远康说,“黑鹰”的经济航速是每小时150公里左右,但是为了赶时间,这次救援时一般都用每小时220~240公里的高速。过江高压线对于高速飞行的直升机是很大的威胁,而在浓雾中,飞行员几乎无法发现它们。为了不摔坏救援物资,飞行员还要尽量驾驶直升机在地面降落。陈远康第一次在映秀着陆时,飞机降落在河边一块狭小的平地中央。空中所见,一片惨淡。

尽管如此,在任何一个具备最低飞行条件的天气,陆航团的飞机都保持着从早到晚持续地飞行。这几天,陆航团的飞行员从早上6点起床,早餐后就开始在机场待命。为了避免离开场站后因为通信不畅而找不到人,机场指挥部命令所有飞行员都必须在宿舍居住,24小时待命。同样保持24小时待命的还包括他们的战友和直升机。从乌克兰进口的米-17,以及从美国进口、已经服役了24年之久的“黑鹰”。

黑鹰直升机几乎伴随着陈远康和他的许多战友们的飞行生涯。当初进口的24架飞机,至今大部分还在服役,依旧能保持平均每天4个架次的高出勤率。在救灾过程中,通常都是人歇机不歇。飞机落下后立即补充油料,装运物资,下一个机组则开始待命,等待拿到飞行任务。在这次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行动中,部队已经动用了4个大军区共5个陆航团,超过100架各型军用直升机。但相比2005年美国援救新奥尔良市飓风受灾,美军在24小时内已经进行了超过1000架次的直升机起降。除了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直升机部队,美军的航空管制能力也可见一斑。机场执勤的军人说,凤凰山机场容量有限,不足以容纳更多外来的直升机进驻。黑鹰直升机虽然依旧可靠,但面临日益严重的航材供应问题。无论是为了国防还是救灾,中国需要获得更多“黑鹰”这样的飞机。但所有人都知道,正如这次地震后一样,中国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机场地面郜总指挥招呼陈远康前往待命,他的尾号为206的黑鹰直升机已经在装载救济物资,预热待命。今年已经48岁的陈远康距离部队52岁的停飞年龄只有4年了,那也许同样是已经服役24年的黑鹰直升机的退役年限。而去年刚从航校毕业的年轻飞行员已经参与到这次救灾的空运行动中。 黑鹰救援直升机uh-60黑鹰直升机直升机空军武器直升机停机坪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