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直升机

作者:宋晓军

废墟上的直升机0( 5月14日,直升机携带着救援物资抵达汶川县城附近的山顶 )

汶川地区的海拔高程1300米左右,加上整个灾区都被龙门山脉4000~5000米的高山所包围,在利用固定翼飞机伞降人员的救灾计划难以实施的情况下,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就是穿梭在地震废墟上的军用直升机。

我军目前装备的直升机能在高原执行任务的只有两种: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24架“黑鹰”民用型运输直升机;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的米-17系列通用运输直升机。由于前者服役时间长且数量有限,这次救灾的主力机型主要是后者。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由于苏军发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氧气稀薄,平时在平原性能很好的米-8直升机若没有足够的剩余动力飞行困难。于是苏联将米-8直升机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并将尾桨从右侧调至左侧,进行平衡后大大提升了高原飞行能力,同时于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出口型的米-17系列直升机。

从这次救灾的情况看,由于气候、地形条件和余震的影响,即便我军大量使用的是适应高原飞行的米-17系列直升机,要在地形复杂的灾区并不规范的机降场频繁实施机降起飞(单机机降不小于50米×50米、编队不小于300×200米的无障碍平缓场地)也并非易事。

首先是飞行员反复使用特技操纵会消耗很大的体力,同时不断往返于海拔在4000~5000米的高原地区,航速会受到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林业消防部门使用同系列的米-171情况表明,如果长时间绕5000米左右的高山飞行只能以130~150公里/小时航速飞行(在平原最高航速300公里/小时),这对飞行员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没有或者很少进行高原飞行训练的飞行员是个考验。其次,直升机是靠悬浮在旋翼制造的下洗气流上完成飞行操纵的,这次救灾运送伤员和物资的直升机会经常在山谷、河道、倒塌建筑物以及滑坡地段中飞行,这些航路可能会有较强的气流扰动(风切变),由于直升机对外界干扰响应迟缓,所以对较弱的气流扰动反而便于操纵,但对较强的气流扰动则难以操纵,特别是频繁的降落也会增加进入较危险的下冲气流中的概率。而在山谷、废墟中飞行一旦遇到两侧气流不同的情况,直升机很可能发生侧倾,这同样对飞行员有很高的要求。第三,直升机是十分“娇贵”的装备,在起飞前机械师要对旋翼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旋翼在一个平面上,以防止发生事故。同时高原型直升机的发动机功率一般都在2000马力左右,着陆后一旦“熄火”要用很大的储备电能才能通过机上配的启动机启动发动机和变速箱,因此要保证及时对直升机充电。此外在地震灾区飞行砂尘很可能对发动机的汽缸造成磨损。因此这次仅成都一个地区要在短期内对庞大的直升机群实施保障维修、指挥协调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最近的直升机战史上,虽然有过俄罗斯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用米-8MT(出口型为米-17)直升机在米-24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将5000名士兵投送到南部高加索山区的制高点对分裂武装形成包围的战例,也有过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101空中突击师用大量“黑鹰”直升机大范围迂回穿插包抄的战例,但是与中国这次在地震废墟上由近百架军用直升机组成的救援行动相比,毕竟前者是经过精密准备、合理配置和有指挥、通信预案的。相反,这次目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军用直升机非战争救援行动却是在没有任何预案和如此复杂环境下展开的。当然,可能唯一让网上军事迷感到遗憾的是,这次使用的两型高原直升机恰恰是上述两个国家研制、生产而不是国产的。

不过巧合的是,俄罗斯《公报》记者阿利克塞·尼古斯基在5月12日以《中国将生产米-171?》为题,报道了位于成都的蓝天直升机公司将利用俄罗斯乌兰·乌德直升机制造厂提供的整套部件组装米-171整机并随后逐步扩大本地化比例的消息。消息称中国蓝天直升机公司已经接到了来自非洲和巴基斯坦的米-171订单,当地政府将协助蓝天直升机公司办理组装直升机所必需的手续。但当5月17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报了抵达汶川地震灾区的军用直升机已达99架的消息后,一些网友还在为前一条证实性的消息感到高兴时,又有了“这次我军高原直升机如此高强度的飞行千万不要飞残了”的担心。 直升机武器废墟米-8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