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会在救出后死亡?

作者:鲁伊

他们为什么会在救出后死亡?0( 2005年1月10日,印度尼西亚班达亚奇是受海啸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约有10万人丧生 )

“先别救她。”

说话的人名叫埃特纳(Etienne),他站在一片废墟前,发出命令。时间是1988年12月的一天,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列宁坎纳。一场里氏6.9级的地震几天前袭击了这里,救援人员刚刚在瓦砾中找到一个被困的小女孩。她还活着。

然而,埃特纳发出的指示明确无疑:“先别救她!”

出现在《国家》(The Nation)杂志上关于亚美尼亚大地震的这篇特别报道中的主人公埃特纳,是当时法国救援队中的一名医生,肾脏病专家。看似冷酷无情、不合情理的决定背后,是对一种可能发生的状况——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的深刻了解。

埃特纳在这篇报道中指出,在地震救援的最初阶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机器搬走困住幸存者的水泥块等障碍物,但当有了足够的人手和机器,问题就变成,不知道如何去做正确的事。

什么是正确的事?一直以来,人们以为,地震后尽快将幸存者从废墟中解救出来,是最正确的事。然而,人们不断发现,有些幸存者虽然可以在瓦砾中坚持数天,到被解救时仍保持清醒,但在被救出后却往往迅速死亡。1909年,意大利梅塞纳(Messina)大地震后,当地报纸报道了多例此种离奇死亡案例。“一战”后,德国和英国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里程碑式的突破,出现在1941年。当时,德国空军正在对伦敦实施轮番轰炸,大量民宅被炸后倒塌,许多人因此被掩埋。在收治抢救幸存者的时候,不列颠医学院药学与病理学部的2名医生白沃特斯(E.G.Bywaters)和比勒(D.Beall)遇到了4例情况极为相似的病例:病人在被送到医院前,都曾在废墟被掩埋数小时,肢体受到压迫。在入院的时候,他们的状况看上去很好,除了被压迫的肢体有肿胀、麻木和出水疱的现象。然而,他们的血红蛋白含量会明显升高,尽管注射了止血药物,却会在几小时内迅速出现面色苍白、体温下降、冷汗频出和血压降低等症状。情况随着时间过去进一步恶化,休克,尿液减少而且色呈棕黑,含有大量白蛋白,这预示肾衰竭的产生,即使截肢,也已无法改变病程的发展。最终结果,是病人迅速死亡。

与以往只是简单观察描述症状的人不同,身为病理学家的白沃特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并找出了夺去这些人性命的关键原因:心衰和肾衰。在发表于1941年3月22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的经典论文中,白沃特斯指出,挤压伤导致肌肉组织受损死亡,肌肉组织的渗透性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迅速渗出,钠离子和钙离子大量进入,内蛋白酶和肌血球素涌入血液。高血钾加速心脏衰竭,而肌血球素和尿酸进入肾脏后堵塞肾小管,降低肾小球的滤过性,在酸性环境下,肌血球素还会分解成更具肾毒性的代谢物,共同导向肾衰竭。这,便是挤压综合征。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白沃特斯并没能给出理想的治疗手段。他在论文中坦承,所有的治疗只能是尝试并且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他能给出的最佳建议,是伤后尽快截肢,而且不能迟于36小时。至于幸存者是否能挺过痛苦的治疗过程,那就全要仰仗运气了。

事实上,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的药物和新的医疗仪器——主要是血液透析仪——才让挤压综合征的有效对症治疗成为可能。1982年,在黎巴嫩战争中,早期大量静脉输液被证实可以预防挤压综合征导致的肾衰竭,减少死亡率。而在1988年的亚美尼亚地震后,国际救援队在前往灾区救援时携带了大量透析仪,显著降低了救出幸存者的死亡率。在这之后,国际肾脏学会(ISN)成立了专门的肾脏灾难救援特遣队(The Renal Disaster Relief Task Force),在此次赴四川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伍中,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然而,国际救援队伍的赶到,毕竟需要时间,透析仪的工作也对诸多条件要求苛刻:稳定的供电,血浆供应,以及足够多的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在偏远的灾害发生地,这些要求很难在地震后的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呢?土耳其赛尔库克大学医学院肾脏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给出了一种可选项:早期、大量的静脉补液(甘露醇配伍重碳酸盐),有可能的话输氧,稀释血液中的肌血球素和肾毒物质,在幸存者情况稳定开始排尿后再施解救,解救之前将挤压受伤的肢体包扎紧,避免毒性物质回流体内。2004年2月2日,位于土耳其孔亚市的一座10层大楼倒塌,大楼中有121人,92人死亡,9名被解救者出现了挤压综合征。但是,由于在施救过程中便考虑到了预防挤压综合征的问题并采取上述手段加以支持,死亡率显著下降。

现代的灾难紧急救援,早已成为一门科学。仅仅凭着一腔热血满怀热情,而没有专业的技术和手段为辅助,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正确的做法,要比简单地冲上前去,需要更多的勇气、决断以及智慧。 救出沃特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