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里亚宾

作者:朱伟

夏里亚宾是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在20世纪初构成巨大的影响力,某种程度就因为他在其中的表现力。夏里亚宾患败血症,1938年4月12日逝于巴黎,活了65岁,今年是逝世70周年纪念。他1935年曾到中国几大城市巡回演出,当时红极,音乐界许多老人对他印象深刻。其实上世纪30年代,他的声音已经在频繁的商业演出中衰败了。

夏里亚宾1873年生于喀山,我找到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一本尼库林著、范乐珊译的《夏里亚宾传》,对他早期生平介绍得比较清楚。他15岁开始在喀山的剧院里唱过场角色,然后参加流浪剧团,1891年18岁先到第比里斯加入一个合唱团,在这里被著名男高音乌萨托夫(Dmitrij Andreevich Usatov)发现。在乌萨托夫辅导下,他进了第比里斯歌剧院。1894年乌萨托夫推荐他到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剧院拖到1895年春天才接纳了他一年,唱了两个角色——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水仙女》中的磨坊主与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的鲁斯兰,均未获成功。随后他到莫斯科加入马蒙托夫歌剧团,在这里走上了成功之路。

他演唱的第一个成功角色是1896年首次诠释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的苏萨宁,第二个成功角色是1898年首次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歌剧《普斯科夫姑娘》中的伊凡雷帝。1899年夏里亚宾转入莫斯科大剧院,他在大剧院唱《鲍里斯·戈多诺夫》已经是1904年,之前,1902年他已经首次登上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舞台,演唱意大利作曲家博伊托的歌剧《梅菲斯托菲勒》中的魔鬼梅菲斯特。

夏里亚宾在他的黄金演唱期遇到了俄罗斯革命,1902~1917年,他与当时最红的意大利男高音卡鲁索组成黄金搭档,活跃于世界各大歌剧院。“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他受好友高尔基邀请回国,被授予苏维埃第一位人民演员,重进马林斯基剧院任艺术指导。1921年他借到美国演出的机会,逃离了苏维埃。在1932年出版的第二本自传《面具与灵魂》中,他说,之所以离开,是因无法忍受在苏维埃政权下生活的恐惧与那种对生活质量的剥夺。此书由田大畏翻译,辽宁教育出版社已于1999年出版。书中有一段有关恐惧的描写:有一个政委,拿着一条新鲜鲑鱼,傍晚随意就到夏里亚宾家,要与他一起喝酒吃鱼。夏里亚宾不在家,政委就对他家人说,夏里亚宾应该懂规矩,领导找他喝酒,他不应该不在家。政委留下了鱼,半夜3点,夏里亚宾被电话吵醒,政委说,你这家伙在干什么?难道睡觉了吗?我马上过来吃鱼!夏里亚宾说:“马上?那怎么行?我们在睡觉。”政委就生气了:“我把鲑鱼留下是干他妈什么的?”而尼库林的《夏里亚宾传》中,则说他离开苏联是因酬金诱惑。尼库林认为,夏里亚宾的艺术生命衰竭就因贪欲离开祖国,被资产阶级的商业化与物欲生活包围了。尼库林说,夏里亚宾后来定居巴黎,面对的是一个“名叫沙特尔的阴暗污秽的老剧院”——“资产阶级其实并不珍惜他的才华”。他认为,夏里亚宾在国外是一种“悲惨的放逐”。

男低音稀缺,夏里亚宾又综合了抒情、戏剧与低沉三类男低音的魅力,所以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男低音。他的歌剧曲目有30多部,俄罗斯歌剧占一半。俄罗斯歌剧中,他扮演的最有魅力角色就是鲍里斯·戈多诺夫;非俄罗斯歌剧中,最有魅力角色则是《浮士德》与《梅菲斯托菲勒》中的魔鬼梅菲斯特。

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改编自普希金同名戏剧,不仅以男低音为主角,而且另两个重要角色——发现谋杀的修道院老僧皮门与象征“彷徨的俄罗斯”的破戒僧瓦兰,也都是男低音。夏里亚宾不仅开创了一人同时演这3个角色,而且完美刻画了谋杀伊凡雷帝的小儿子迪米特里登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备受煎熬的内心世界。这部歌剧当时的导演就是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夏里亚宾在第二幕惊恐独白所使用的休止,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总结为“夏里亚宾休止”。

夏里亚宾遗憾的是留下录音太少,在EMI公司只能找到他一张唱片,收录了1931年以前演唱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等8部俄罗斯歌剧中的13个著名唱段,其中最早的录音是1908年在巴黎演唱《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第二幕中鲁斯兰的咏叹调。这张唱片的缺憾是少了两个重要角色:《普斯科夫姑娘》中的伊凡雷帝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莫扎特与萨列里》中的萨列里,好处是收全了《鲍里斯·戈多诺夫》中4个重要唱段。4个唱段中,最精彩的是在第二幕钟声背景下他内心惊恐的自白,与最后一幕他与爱子告别,祈祷主让他无辜的儿子“远避不幸、罪恶与诱惑”。第二幕内心独白是颤栗中效果强烈的朗诵调,求主“垂怜犯罪的鲍里斯的灵魂”。最后告别,在持续的沉缓中饱含深情,深情中又饱含无以摆脱的痛苦。他让我们充分领略优秀男低音在情感表达深度上雄浑的意味,也让我们体会到《鲍里斯·戈多诺夫》为何能在艺术表现的深度上超越所有俄罗斯歌剧。EMI公司没能整理出一张他演唱的意大利、法国歌剧唱段,是另一遗憾。我一直想找他演唱的梅菲斯特或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莱格利托,查唱片目录,EMI公司出版的斯卡拉歌剧院1878~1914年珍贵录音中应该有这些唱段,可惜这张唱片我至今没能找到。

夏里亚宾去世后,全世界的优秀男低音实际上只剩下克利斯多夫(Boris Christoff)、吉奥洛夫(Nicolai Ghuaurov)与谢皮(Cesare Siepi)。我们现在能听到《鲍里斯·戈多诺夫》最好的全剧录音是克利斯多夫演唱,他是保加利亚人,1947年始在斯卡拉歌剧院开始唱这个角色。他与夏里亚宾的差距在“像说话一样歌唱”(夏里亚宾语)中,低沉到似要沉入黑暗时内心蕴积的力量。 歌剧鲍里斯里亚宾男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