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该越发展越小

作者:王小峰

城市应该越发展越小0( 阿历克斯·克雷格尔 )

克雷格尔(Alex Krieger)第一次走在上海外滩,是好几年前,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将来会涉及一个改建外滩的方案,对外滩的风景他也没有特殊的感受,望着江对岸的浦东,和他看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没什么区别。但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他意识到从城区到外滩之间穿行很不方便,所以,“我希望外滩变得更有趣,而不只是一个隔江远眺的平凡地方”。

克雷格尔教授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系前系主任,他的团队CKS(Chan Krieger Sieniewicz)在上海市政府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中最终中标。“我不认为我说服了市政官员,我们是说服了这个竞标委员会。我认为我们的方案是最有趣的而且是不那么激进的,它在外滩沿线设计了不同的景观。其他的方案更加激进一些,有一些可能十分激进。我们对外滩的设计似乎令竞标委员会感到比较实际,而有些方案可能太过简单。当你走在外滩的时候,我们的方案提供了6个不同的体验,并且将街道和街对面的建筑物连接得很好,我想这个至少使竞标委员会尊重这个方案。”

克雷格尔擅长设计城市与水域之间的规划方案,“让水域较开放,很多垂直式的连接,在城市和水域之间不设置过多的宽街道。设计极好的公共环境,比如非常有趣的景观,使用途多样化,因为水域是非常漂亮的地方,所以要找到展现水域最好的方式。使整个环境与人及人性更加贴近,让这个设计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都能发挥作用。这些是我们应用在其他很多有水的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原则”。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就像北京的标志是天安门一样,每当人们把上海具象化时,总要用一张外滩的照片来说明上海的气质。10年前,外滩进行了大修,10条行车道和1条绿化带构成了今天的外滩风景。但随着城市发展,这种单调的外滩景观与随后的变化显得越来越不和谐,交通状况也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而周边的商业带与外滩自然形成的休闲区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相反,显得越来越古板了。尤其是,休闲区域与吵闹拥挤的10条车道相邻,很难让人徜徉在外滩的街道上时享受到休闲的惬意。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地下交通,主要是可以减少噪音,扩大地面空间。克雷格尔说:“上海要进入隧道,现在是10条行车道,行车道与沿江大道之间什么都没有。将来这里会有4条行车道、1条小路和1条高速隧道,这样的话,公园就能变得很宽敞了。因此我们还设计了使这个花园更宽敞的方案来连接外滩。”

城市应该越发展越小1( 克雷格尔团队的外滩改建方案(效果图) )

CKS改建“亚洲第一弯”设计方案的灵感来自一张老上海的照片,这张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城区与黄浦江的连接非常紧密。因此,CKS的主要理念包括,让城市肌理与外滩滨江步行道直接建立联系。过去,行车道把两者分隔开,这次改建,可以让外滩与其周边区域的空间更自然地联结在一起。通过改建,扩大外滩沿线零售、餐饮以及休闲娱乐空间;绿化带将比过去更大更富多样性,而不是现在的狭长单调的绿化区域,它将更具有景观性。

CKS改建这1.8公里的“第一弯”设计规划方案主要包括6部分:

1.两河交汇处公园区域。将原来的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外滩源绿地整合成一个新的公园,使外滩往北延伸,提供外滩新的起点。关于这段设计,克雷格尔介绍说:“外滩与老城区在这里并没有连接上,有很多游客来外滩,但是从老城区到外滩还不是很方便,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连接处。在纪念碑附近,我们设计了一个中国式的花园。这里现在是英国人建的中国式花园,建得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要重新建一个。”

2.南京路口的购物三合院。由天桥下面的零售空间围成面向中山路敞开的三合院,丰富商业活动和公共空间。在南京路,空间被打开形成一个广场,欢迎从市中心来的人群。

3.中央林荫大道。在路中间种树,同时在路东提供精品商业空间。克雷格尔说:“这里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将有很多有特色的高楼。我们设计了一条更加正式的林荫大道,并且在林荫大道中间设计了斜坡,这样可以使人们有更好的角度看城市,我们还在道两旁设计了小店使人们停下脚步、坐在草地上隔水相望。”

4.折叠草坡形成的休闲公园。一种轻松的郊野公园的气氛,用缓坡将人们引导到滨江步行道上。这个设计灵感来自老上海外滩码头,克雷格尔说:“外滩码头在以前有很多这种像跳板一样的连接,这是一个很繁忙的码头,现在想做的工作就是做一些连接,基本上恢复过去的景观。但是和100年前那个不一样,现在要用一些质量比较轻的材料来做这样一个连接。”

5.浮岛公园。目前的设计由于防洪的需要,人们没有办法接近水面,CKS在这段区域设计时想到了“浮岛公园”概念,这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接近江面,人们可以在这条“大船”上休闲。在这个浮岛上,还有一个游泳池,人们会产生在黄浦江上游泳的感觉。

6.观景塔和休闲中心。这是“第一弯”的另一端,在视觉和交通上把外滩和豫园老城厢以及十六铺新码头联系起来。在南端形成和北面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的制高点,也让人可以登高远望外滩全景。

谈到城市规划,克雷格尔说:“我大概来过中国10次,但是大都是来北京和上海,去其他地方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对美国人来说,来中国很有趣。我在哈佛是教城市历史的,现在这里发生的变化正是美国城市大概在100年前所发生的。在1900年,也就是100多年前,我们的城市发展非常快而且发展得很成熟,是自发成长起来的。那时候,如果你是伦敦或者巴黎人,看到纽约的时候你甚至不敢相信。那时候的纽约有些像浦东,非常不可思议,城市越来越大,新建筑越来越多,而且非常现代化,所以当时欧洲人感到非常惊讶,100年前美国形成了新的城市。现在我们来到中国,也被中国这样快速的城市化惊呆了,实在不可思议。而且我们想看到你们可以将城市建设得比我们的更好,同时也希望你们不要犯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但是大多数美国城市并不像纽约那样每个人都开车,每个人都想往城市外面搬。我们用了太多的土地、太多的能源,这些正是你们现在正在做的。有两件事我认为你们做得不是很好:一个就是你们过于热衷建设这些摩天大楼,这似乎没有必要,还不如简单些好;一个是当你看外面的交通非常拥堵,会觉得它将变得更糟。现在只有差不多30%的人有车,但是在美国现在有90%的人有车,街上车比人还多。更糟的是很多人搬出城区,这是因为城市的交通实在太糟了。我认为你们应该长远考虑,你们不能限制车辆,因为人们确实需要它,但是现在应该开始持续投资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

克雷格尔用“太恐怖了”形容现在的中央商务区(CBD),他认为这跟美国在20世纪犯下的错误一样,“看看这些楼,向窗外看,看到的所有这些高楼大厦都没有人住在里面,尽管你可能在里面上班。你必须开车到这里,有人必须要搬到特别远的地方居住。我觉得你们正在开始建设这种中央商务区,还不如建一种简单形式的区域,因为你使用得越多,对交通就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有些人原本可以走路上班,但是现在必须开10公里的车,这些就是将居民安置在离商业区较远的地方居住的影响,我认为这也将在未来导致交通问题”。

回顾美国城市发展史,克雷格尔认为,发展中等城市最好,而不应该让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在美国快速城市化的100年中,美国人开始建一些最大的城市,大约2700万人口来到城市,每一年几乎都是这样。我觉得我们并没有经历过像你们这样的快速成长,但是我还是要说,不要将城市的各项功能剥离,不要将居民安置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怎样既生活又工作得舒适,不要建太多高速公路,应该使用更多的绿化技术,不要做我们做过的不是很明智的事情。我们放弃了所有的铁路,这个非常愚蠢。我们开始将人口分散,房子搬到很远的地方,当然这些都增加了交通压力。我们建了过多的高速公路,我还认为政府或许可以建更多的城市,不是只注重发展大城市,而是中等规模的城市。因为容纳2000万人口的城市还真是史无前例,很多时候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中国应该有50个200万人口以及200个50万人口的城市。如果政府能意识到这一点,将比把大城市建得越来越繁华更加明智。中国政府官员可以多去一些美国的城市或欧洲的城市,这样就能够了解到200万人口的城市是多么好,非常有力量,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够说服他们。”

克雷格尔在谈到当年波士顿城市建设时,认为在上世纪50年代,做了很多改变,建了很多新城而且毁掉了一些居民区。“我想这种情况在你们国家也很普遍,但是在50年代,你对市政官员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办法,现在情况恰好相反,他们什么都不能做,每一个关于建筑的计划、提案都要听听公众的意见。对中国的规划者来说,他们现在不受那么多公众意见的限制。”克雷格尔目前也在为沈阳做城市规划设计,他说,10年后沈阳人口将多出100万,相当于5个曼哈顿,如果像曼哈顿那样,留出很多开放的空间,就合理多了。在克雷格尔的沈阳设计图上,沈阳的城市图像一只伸开五指的手,在手指之间保持自然景观,每一根“手指”都可以容纳100万人。克雷格尔说:“如果这样规划,会保留下很多土地,将是一个很好的适于居住的地方。” 城市设计克雷格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