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净山里的黔金丝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王墨馥(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黔金丝猴唯一的分布区域
)
爱幼不尊老
“春节之前遭遇了雪灾,我们在保护区的边上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金丝猴,是一只年老的雄性,应该是被驱赶出来的。”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传东说。
在野外生活的黔金丝猴种群中有一批特殊的小群体,包括一些孤独活动的个体,被称为全雄群和孤猴。“孤猴很难观察到,因为数量太少,而且都远离家族活动,行动更隐蔽。我们观察到的孤猴都是个体大、毛色深的老年雄猴,基本都是发生大的骚动和激烈的争斗后看到的。显然,孤猴是雄性首领更替过程中的失败者。”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业勤解释说。
“幼猴在群体中受保护,不仅是自己母亲的保护。婴猴,甚至是1岁多的幼猴常从自己的家族跑到其他家族中,随便跑到哪里,它们都是成年猴照顾的对象。不管另一个家族中的雌猴是否带仔,而且雄猴也不会恐吓来自不同家族的婴幼猴。”黔金丝猴饲养场场长曾银仙说,“不能生育的老年雌猴的地位则比较低,雄猴过来吃东西的时候,它要躲开。”在野外观察中发现少数雌猴既不带仔和婴猴,也不敢靠近雄猴和其他带仔的雌猴,活动量少,在其他青年猴靠近抢食时会躲避并发出急促的叫声,这些便是已不再生育的老年雌猴。但在黔金丝猴的社会中,雌猴不会离开原出生的群体,即便已经老了,只是社会地位非常低微。
“雄性成年后离群不是自动的,而是被迫的,这可能是亲体排斥现象。”杨业勤说,“实际上,大家呵护的幼猴发育到亚成体猴后,在家族内地位就会降到最低。雄性个体到接近成年或性成熟时,家族中的雄性首领和其他或多或少能参与竞争繁殖的个体,就不能忍受其存在,必然将其驱赶出群。这些年轻雄猴在体型上和体力上都无法与强壮的首领雄猴对抗,只有被迫离开种群,在种群的外围活动,相同处境的青年雄猴自然就聚集为全雄群。”
(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黔金丝猴,摄于2002年9月
)
每年的4、5月份和9、10月份,几十只一群的各个小群体会聚合成一个聚合群,数量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四五百只。过了春季的繁殖季和秋季的交配季,聚合群又会分散成几个小家族。“被驱赶出群的青年雄猴无论从体力、经验以及对栖息地的认识及如何利用等方面,都无法与家族首领相比,所以不可能被一个家族赶出来又立即进入另一个家族,必须通过相当长时间,在发育、生存的磨练中,获得强壮的体格和积累各方面经验,为重新进入家族奠定基础。它们或者随着种群活动,或者独自在梵净山保护区漫游。”
这些漫游者中必然会产生出佼佼者,它们会重进种群,通过争斗替代原来的首领,“雄性首领更替之后,被打败的原来的首领被驱赶出家族,由于年纪也比较大了,一般就会沦为孤猴”。
( 1995年,杨业勤(左)、 孙敦渊在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
)
6年野外考察
“金丝猴是我国著名的‘国宝’之一,它和大熊猫一样珍稀而又逗人喜爱。”技术骨干孙敦渊说,“和通体金黄色的川金丝猴不同,黔金丝猴的头顶、背毛和手臂是金灰色的,非常高贵美丽。它又叫仰鼻猴,鼻孔朝天,而且因为尾巴很长,当地老百姓都叫它们‘牛尾猴’。”我国特有的金丝猴有3个亚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其中黔金丝猴的数量最少,而且只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生活在海拔1300到20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
1978年梵净山建立了62万亩的保护区,呵护这里的野生动物和珍贵植物。为了挽救黔金丝猴这一极其珍稀濒危的物种,必须对它的野外生态有准确翔实的了解,于是,1987年初成立了黔金丝猴野外生态调查队,开始了长达6年的野外考察。
“第一阶段主要是查清猴群的分布和数量。为了调查中数据不出现重复,调查队分成5个工作组,分片同步调查,在自己包干的片区跟踪猴群,通过对讲机向队长杨业勤汇报片区内情况。”孙敦渊说,“每季度不少于两个月在野外,只有队长通知下山搞分析的时候,才可以离开各组的工作区。”黔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大概有42万亩,由5个小组包干,每个组的技术人员只有两三个,工作量相当大。
“梵净山坡陡路险,所有物资都由民工挑担背送。我们在山上的生活物资,约5天送一次,粮食可以保证,但蔬菜就比较困难。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吃干菜,新鲜蔬菜送到已经是半干半烂了,水果更难得。由于维生素很缺乏,许多队员嘴角烂了,牙龈出血。”
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凝冻,队员们每天都要到各自负责的区域巡查。“第一次发现黔金丝猴的踪迹非常兴奋,以前在任何地方都没看到过,可是它们速度很快地过去了。”孙敦渊说,“之后往往十几天,连猴群的影子都见不到。我们总是格外仔细地搜索森林,不放过黔金丝猴活动留下的任何痕迹。一般它们活动过的地方,有许多折断的树枝和吃剩的枝叶,从叶子上的牙痕可以判断是不是它们吃的。金丝猴喜欢从树枝上撸下一把树叶,咬几口,不完全吃完就扔在地上,可以从留在地上的枝叶和便迹判断什么时间它们到过这里,再顺着痕迹寻找它们。”
黔金丝猴天亮就醒,最早的活动时间一般是5点多。它们首先由部分成年雄猴爬上高大乔木树上,然后发出安全的叫声后,其他猴子才开始活动,陆续上至树冠中上层,理毛和顺便采食些食物。雄猴开始在林中来回跳跃、奔跑或大声喧闹,大约十几分钟后,猴群在首领带领下开始一天的游走。“它们依靠在大范围不断变化地点来解决隐蔽所的安全问题。”孙敦渊说。
黔金丝猴一天中有四五次游走,第一次是早起后转点,第二次是午休后转点,第三次在夜幕降临前寻找当天的栖息地,然后在找到夜宿地之后,还会没有声音地秘密转移一段距离。“我们以为天快黑猴子静止下来的地方就是当天的栖息地,准备晚上或第二天清晨再到猴群静下来的地方调查,结果猴群却转移了。”它们会在到栖息地前半小时左右故意喧哗,制造假象,然后突然静下来,整个猴群潜入树冠中,再静悄悄在林冠层中移动几百米。游走的过程中,大部分个体头平抬,尾巴上卷呈“S”状,四肢抓住树枝前行,带婴猴的母猴用一个前肢护幼,只用三肢。
“寻找猴群时,保持安静,在山脊、山头甚至可以听到远在1000米左右的黔金丝猴群活动的声音,然后寻声跟踪。黔金丝猴大群活动时占地较宽,往往分散在平缓的洼地、台地或坡面上,所以很容易找到小山头等制高点,用望远镜搜索到具体位置。”杨业勤说,“只要保持安静和尽量不出现快速或剧烈的动作,在距猴群50~300米范围内能从容地用望远镜观察猴群活动。如果猴群中某些个体发现我们,只要保持不动,这些个体发出一些威胁性的叫声后,猴群就会继续活动,不会惊动。如果在浓雾或雨天,能接近到50米以内。有时可以连续躲在猴群里两三个小时,躲得越久,猴子的警惕性越差。”
冬季食物缺乏,猴群活动范围最大;夏季最短,有时候每天只有500米。
“每年的9、10月,猴群的喧闹声最大,不论雄猴还是雌猴,毛色都是油亮的。这时候进入了交配季节,雄性首领更替的现象很容易看到,只有有权力的雄猴才能与雌猴交配。”研究人员在观察中发现,黔金丝猴每天都会有交配,但只有在秋季才会受孕。“为了提高遗传的品质,会在这时候形成聚合群,全雄群会在聚合群的外围活动,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另一方面也起到保护作用。”
聚合群太庞大,游走的时间减少,活动范围也缩小,集中在岩高坪和刘家纸厂两个区域,有时候两三天猴群都会在一个地方停留,是观察的绝好时机。“有时,猴群就在我们头上采食,有的突然拉屎撒尿,就从头上铺天盖地地淋下,幸好我们戴有防护帽,淋了一身还不能有不满的表示。”
潜伏观察中最大的敌人是山蚂蟥和草蹩子。“山蚂蟥平时只有火柴杆那么大,感觉到动物身上的热气,就会爬到身上吸血,我们当然也成了目标。它们叮人并不痛,吸饱血之后也会自动离开,这时就变得像人的手指一样大了,而且它会在伤口上注入一种抗血凝的物质,吸饱离开了血还在流,感觉血浸湿衣服了才能发现。草蹩子更可恶,专往人体柔软的部位钻,吸饱血后有青豆那么大,头和身体前部及6条腿全都钻到肉里,没经验的人就把它扯断了,钻进肉里的那部分出不来要发炎,用香烟熏才能让它慢慢退出来。”
冬天寒冷,海拔高的地方树枝上都会有凝冻,黔金丝猴没法采食树叶,会下到低一些的地方,游走的路程也会增加。“它们会找到避风的地方,一个家族的猴子都抱成一团,最小的在最里面,外一层是雌猴,最外面是强壮的雄猴。”孙敦渊动情地说,“看到它们抱团抵抗风寒的情景真的很感动,它们感染了我们团队的所有人,我们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由于冬天食物不够,早春时节观察到的黔金丝猴一般都比较瘦弱,尤其是雌猴,大多是皮包骨。等食物渐渐丰富起来,猴群抓紧时间补充能量,4、5月一批小猴子出生。“生了小猴的雌猴,只要小猴健在,虽然也有交配行为,但在小猴3岁前都不受孕,但如果哺乳期小猴死掉了,雌猴在第二年就会怀孕,再产仔。”杨业勤说,“也就是在正常情况下,黔金丝猴的繁殖周期要3到4年,我们现在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不能缩短这个周期。而且黔金丝猴一次只生一胎。繁殖率这么低,要让这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起来是不可能的。”
到1990年,将近4年的野外考察,科研人员基本摸清了黔金丝猴活动的范围和路线,于是将人员集合成两组,分别驻扎在黔金丝猴聚合时经常活动的两个区域:岩高坪和刘家纸厂。直到1993年,野外的集中考察才告一段落。
人工饲养
“1992年末,我们得到林业部的批准,从野外捕获了7只黔金丝猴,开始做人工饲养。”杨传东说,“我们没用驱赶捕捉的方法,那样猴子会受惊,会对它们造成伤害,不忍心。我们在地上放了一些绳套,周围放上食物,黔金丝猴在采食和游走中落到我们的绳套中,才神不知鬼不觉地套走一只。”这样所需周期长,而且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要在不同种群中挑选种猴,7只猴子一直捕到第二年的春天。
“这些猴子刚来的时候很怕人,我们就把里面的屋子和外面的笼子用纱帘隔起来,猴子在一个区域,我们在另一个区域打扫和投食,不让它们看到人。”孙敦渊说,“那时候我们走路都要轻轻的,不能穿皮鞋,也不敢说话。”
“我们每天从山上给它们摘新鲜树叶,一只猴子一天要吃十几斤。原来饲养场附近的树叶还很丰富,早上出去,中午就能摘回来,现在附近的叶子都吃得差不多了,我们要开车去附近的村子摘,早上或凌晨就出去,晚上回来,摘的叶子才够一天吃的。”曾场长说。
今年雪灾,饲养场通到外面的路都被堵死,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电也断了,管理局没办法得到饲养场的消息,“那段时间不能上山去采树叶,我们就从自己种的菜地里拔菜喂它们”。20多天,饲养员紧着自己,把菜让给了黔金丝猴。“怕它们冷,我们就用炭火把墙烘热,但是不能让它们直接待在有炭火的房间里,怕中毒,所以就把一个屋子烧热,把它们转移过来,再烧别的屋子,烧热的屋子冷了,再把它们转到新烧热的屋子里。”
“黔金丝猴是‘叶猴’,也就是说,它们应该只吃树叶。我们模拟它们在野外的生活方式。我们曾经送给动物园两只,但是动物园中没有条件给它们喂新鲜树叶,喂玉米面、花生做的饼干。猴子喜欢吃精料,而且体重增长很快,但是它们消化不了,最后因为肠梗阻死掉了。我们吸取这个教训,有时会喂它们一点生蛋,因为它们在野外也会吃鸟蛋,是身体需要的。”
曾经困扰饲养员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母猴没有奶水喂小猴,幼仔就不能成活。“人工喂牛奶都喂不长。”孙敦渊回忆当时的情景,“后来我们发现,母猴喂小猴的时候会将身体的一种酶传给小猴,这种酶可以促进消化,而人工喂养无法补充这种酶。国外有的研究人员将母猴的粪便掺在牛奶里使幼仔接触酶,但是效果不太好。”
黔金丝猴到饲养场后,孙敦渊们就一直在慢慢跟它们培养感情,“刚开始它们跟饲养员的关系,就好像把人放到了老虎的笼子里,非常恐惧。我们必须非常耐心地一天天拉近跟它们的距离。两年时间,我几乎一直在饲养场,几个月回一次家。慢慢地能靠近它们,能接触它们,让它们熟悉我的声音。两年后,第一只小猴繁殖出生了,这说明它的父母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后来我甚至能帮它们梳毛了”。有了这个基础,又逐步解决了人工喂养小猴的难题。“我们在妈妈身边给小猴喂奶,小猴边喝牛奶,妈妈边舔小猴,唾液里的消化酶就传到了小猴身上,幼仔的成活率一下就上来了。”孙敦渊很骄傲地说,“现在我们饲养场里一共有11只黔金丝猴,最初的那一批只剩下两只了,其他都是人工繁育的成果,现在已经有第三代黔金丝猴了。”■
黔金丝猴栖息地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动物1003种,植物2000余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0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黔金丝猴唯一的分布区域。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交界地带,邻近湖南、重庆两省市东西界,总面积419平方公里,占贵州国土总面积的0.24%。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活动地是海拔1300到20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有木本植物265种,黔金丝猴取食的就有105种。
1967年和1970年由于两次偶然机会,江口金盏坪和盘溪两地的农民各获一只成年雌性和一只老年雄性黔金丝猴,送到北京动物园饲养,才有少量研究人员看到黔金丝猴的活体。1978年,为保护梵净山的珍稀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建立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 / 王墨馥) 金丝猴梵净山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