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搬迁:20亿元的“申遗”成本

作者:李翊

实习记者/于佳浩 图/于楚众 ( 旅游飞速发展在为五台山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负荷 )

李美娜的故事

1984年,当东北鹤岗人、化肥业务员李美娜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五台山旅游的时候,刚开始搞旅游开发的五台山远不是现在的模样。

“从太原坐车过来,都是土路,颠簸了8个多小时才到。一进山,看到山上山下成片的寺庙、青烟,感觉真是到了佛教圣地。那时候没这么多宾馆、店铺、饭店,仅有几个招待所都是青砖平房的古建筑样式,村民住的房子是用石头垒砌的小平房。”

现在,如果不是偶有虔诚的僧人一步一拜顶礼走过,如果不是贴着白色瓷砖的现代化二层小楼房缝隙中偶尔瞥见的斗拱高塔,记者几乎觉得台怀镇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集镇。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这里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家。

因为想要留影,李美娜结识了为游人拍照的台怀镇后生杨俊秀,成就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用她的话说是“和五台山有缘”。和杨俊秀的第一面让她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五台山人的贫穷。“他戴了个军帽,汗泥都浸了出来,黑得发亮。军用棉袄的领子黑黑的,袖口破了,棉花一绺一绺地露出来。40码的脚穿了双44码的鞋,鞋头翘得老高。袜子只有面,没有底。据说,山上的人更穷。顺口溜说‘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汽车靠返修’说的就是五台山人。”

五台山搬迁:20亿元的“申遗”成本1( 在当地政府眼中,核心景区的拆迁工程直接关系到“申遗”的成败,而居民的拆迁又是重中之重 )

婚后第三天,李美娜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套摄影设备,和丈夫在风景区专为游客服务。“海鸥120照相机,闪光灯,洗相机……别人一天也照不了一个卷,我一天能照几个,晚上就在自家暗房洗相片,夏天人多,能挣好几千元。”颇有经济头脑的李美娜不断升级设备,先是海鸥135代替了120,紧接着当别人还在用海鸥时,杨俊秀已经端起了理光相机。

挣了钱就盖房子开宾馆。杨俊秀家住在大白塔下的杨林街上,这里是台怀镇的核心景区,仿古民居与寺庙相伴相生。风景区政府新闻中心主任高峰毅解释说,土地改革之前,五台山的土地基本都属寺庙。土地的来源,一是历代帝王封赠,二是寺庙出资购买。据1935年(民国24年)历史资料,台内寺庙41所,共有庄产193处,耕地83817亩。土地最多的显通寺,有庄子35个,耕地6013亩。僧侣们忙不过来,便有当地村民租寺庙的地,以交租方式成为寺庙的佃户。作为交换,佃户被允许居住在寺庙周围。久而久之,与寺庙比邻而居的佃户家庭形成了零散的村落,“不过当时的房子少,都是石头垒就,泥巴勾缝,还只是寺庙的附庸”。

五台山搬迁:20亿元的“申遗”成本2( 位于台怀镇北部的东庄村,这里的民宅也在政府规划的拆迁范围内。 )

1986年,李美娜靠着照相积攒的钱翻修了杨家3间破西房,隔成了17个小房间。和别人提供大通铺的宾馆相比,李美娜家的单人床对游客更有诱惑力,价钱也从通铺时的8角一晚涨到一个床位4元。挣了钱后,李美娜把房子拆了,改成“带独立卫生间的客房,彩飞的古建筑,贴了瓷砖,铝合金的门窗”。1995年,李美娜花了110万元把60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30间装潢一新带家电的客房,同时修了餐厅等配套设施,床位价也涨到了30元,旺季时甚至可以达到70元。

不过,这时生意没那么好做了。“这里几乎家家都开宾馆,政府机关系统单位也以培训中心名义修了很多星级宾馆,我们主要靠做回头客生意。”即使这样,对于台怀镇绝大多数靠山吃山的村民来说,这依然是发家致富的唯一机会。

五台山搬迁:20亿元的“申遗”成本3( 李美娜一家还在坚守的房屋 )

拆迁的由头

然而,对于五台山风景区的政府来说,旅游飞速发展在为五台山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负荷。景区负责人介绍,“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累计有80多万人次涌入五台山,为当地带来4.2亿元的旅游收入。“路上车挨车,景点人挤人”是黄金周常见的景象。“即便在平时,每天都有上千辆机动车入山。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影响十分明显,旅游淡季时一般是一级天,一到旺季就降到二级甚至更差水平。”当地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五台山搬迁:20亿元的“申遗”成本4( 杨林街为台怀镇中心,既是五台山的购物中心,也是通往显通寺、塔院寺等中心区寺庙的必经之路 )

“村民将住房翻修成小旅馆,没有建立污水排放网络,预留管线位置,以致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空中违规电线密布,五台山于是失去了佛教圣地的清静幽雅。”景区旅游局局长周云康慨叹,“流经台怀镇的清水河,已经成了‘黑水河’。”旅游黄金季节,1万多名常住人口加上数万名游客带来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流入清水河,令这条小河不堪重负。

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五台山的整治提供了契机。按照周云康的说法,早在1998年,五台山就有了“申遗”的想法。“1997年平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社会关注度猛增,我们也意识到,‘申遗’是改变五台山的出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正森则公开表示:“一旦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品位高,能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特别是它的品牌效应和垄断经营,会对世界遗产地发展旅游经济产生巨大动力。”

从1999年开始,五台山首次提出申报世界遗产。2004年,成立了“申遗”专家组。次年,山西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亲任五台山“申遗”领导组组长,并先后两次到五台山进行专题调研。五台山“申遗”办公室负责人韩瑞杰介绍:“这次‘申遗’过程中,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不约而同都提出了意见: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现象太过严重。”为此,五台山风景区政府从2007年10月启动“申遗”拆迁整治工程。

“五台山的拆迁整治绝非一日之功。”五台山风景区城建局一名负责人说,“以前主要是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考虑,政府对一些违规建设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现在我们是在为历史的欠账买单。”

在当地政府眼中,核心景区的拆迁工程直接关系到“申遗”的成败,而居民的拆迁又是重中之重。据五台山风景区政府新闻中心介绍,五台山风景区核心景区的建筑物将分两批拆迁。一期拆迁从2007年10月开始到2008年4月完成,涉及灵峰圣境核心景区21家国有、集体单位和杨林街、鱼儿湾、太平街3个村庄及5个台顶,拆迁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涉及单位职工507人,居民129户456人。拆迁后将对北台、东台、南台顶进行综合整治。五台山风景区政府为第一期的拆迁、整治和新区建设预计投入5亿多元。二期拆迁工作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结束,主要涉及9个村庄五六千常住人口,预计投入3亿多元。

按照《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整治拆迁项目办文件》,李美娜和杨俊秀家的旅馆正处于一期拆迁范围之内。2008年3月,李美娜和杨俊秀的家庭旅馆被夷为平地,作为补偿,他们以每平方米2800元的二等拆迁补偿标准获得200多万元的拆迁安置费。但他们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我们家的位置就在大白塔下,按照文件,属于一级区域,最后却变成了二等。”让他们耿耿于怀的并不是搬迁,而是一等和二等之间每平方米4000元的差价以及不同期进行的拆迁所能给后拆迁者带来的利益。这是绝大多数拆迁户不满的根由。也正因如此,杨俊秀的弟弟至今仍坚守在废墟中显得孤零零的家中,成为一期仅剩的未拆迁的3个“钉子户”之一。

规划之变

现代地理学所界定的五台山脉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在五台山主峰座基区域,有台内、台外之分。所谓台内即五座台顶环抱之地,以台怀镇为中心,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1公里,总面积336平方公里,即现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辖范围,下辖台怀镇与金岗库乡。

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集群区,五台县六大集镇之一。按照《五台山志》记载,台怀原址在梵仙山下,清水河东岸,有南北大街一条,两旁排列店铺。因街道紧傍河水,每遇洪水暴涨,居民颇受侵扰。1967年,台怀镇居民全部移至河西,称为新台怀。随着旅游发展,新台怀与杨林街、营坊街、杨柏峪、东庄村、鱼湾村连成一片,台怀成为集寺庙、集市、民宅为一体的集镇。

按照风景区副区长刘有良的介绍,早在1984年,五台山在旅游业开发之初曾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做过一次总体规划,该院规划一所的李喜民曾参与规划制定。李喜民说:“规划由规划院执笔主编,林业、文物、土地、地矿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我1985年毕业来到规划局工作,以新人身份加入了这个规划组。规划共包括了范围界定、管理机构设置、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等18个方面,因为当时对风景区规划的经验缺乏,所以主要参考了武夷山、泰山等风景区规划的内容。”

根据当时的城镇规划,台怀镇建成杨林步行街、营坊度假村、台怀饮食街、明清商业街和杨柏峪生活服务区。

杨林街为台怀中心,是五台山的购物中心,也是通往显通寺、塔院寺等中心区寺庙的必经之路。过去为土石路,后来整修成古色古香的旅游服务步行街。路面由条石铺成,两边各有排水小渠。原来称为“王八盖”的土坡平台则改建为两层平台,边缘为汉白玉栏杆、栏板。第一层平台下为小型广场,可供表演文艺节目,前三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开幕式均在这里举行。

与杨林街平行的是穿行台怀镇的南北向公路,已成为一条新型饮食街,有百余家饭店。从杨林街向西北走,在罗寺、菩萨顶下,是营坊街、台怀镇居民住宅区,过去曾是手工业集中区,以打制金银首饰,铸造佛爷、香炉为主,现在农民兴办家庭旅社,称为营坊度假村。

1985年,在台怀古街旧址,新建了明清一条街,全长500米,共建了25个院落。石条铺路,两旁商店旅馆高低错落,迎街均为二层楼。明清街以商业店铺为主,经营土特产品、五金交电、书籍文具、照相器材,同时,设立多家金融机构。依据建设规划,从1980年以来,大型建筑大都建在清水河北岸的杨柏峪村、大车沟村,使这一带成为五台山新兴的旅游生活服务区。

而按照2006年的新规划,20多年前的老规划设计几乎要全部推倒重来。台怀镇的核心居民区将整体搬迁到位于进山南线的金岗库乡,从五台山核心景区沿清水河顺流而下,15公里后才是新规划的旅游服务基地,让出整个风景区。这个基地沿清水河两岸东起石咀村西北,西至南梁沟口,东西全长约7.7公里,规划用地总面积6300亩,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旅游服务基地按功能分为“一心三区”,即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接待区、移民商住区和管理服务区。服务基地概算总投资20.4亿元。周云康说:“新区建设将以区政府贷款投资为主,改变现有单一的门票经济方式,成立若干个公司,如集中供暖公司、物业公司、供水公司、环保观光车公司,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拆迁户优先认资入股。整合好资源,最终像黄山那样做成上市公司。”

事隔20年再看老规划,李喜民说:“关键在管辖问题。五台山以五座台顶为主峰,东台、北台、中台3个台顶是繁峙县与五台县的分水岭,五台县居山之阳,繁峙县居山之阴,而西台顶坐落于繁峙县境内,南台顶坐落在五台县境内。在1984年的规划里,五台山风景区的地域范围共有376平方公里,包括五台县的280多平方公里和繁峙县的90多平方公里。在管理机构设置上,由于当时的限制,表述是比较模糊的,这也为后来五台县和繁峙县的扯皮、争执,客观上留下了空间。

“在实际运行中,风景区设立了区政府、管委会和森林公园三套班子。风景区隶属五台县,行政人员由五台县任命;风景区虽然名义上有376平方公里,但管委会实际控制的只有一镇一乡不到200平方公里,剩下将近100平方公里由繁峙县管理。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县争相管理、各自保护的局面:比如五台山台顶上的庙宇,有的是五台县发牌,有的是繁峙县颁证;绿化建设也是两个县各自为战,进度不一。旅游门票是由风景区统一收取,这导致承担了部分建设任务的繁峙县对此颇有意见。”

新规划中提出,要将五台山风景区设为忻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独立于当地两县,将五台群和滹沱群整体纳入申报区域,面积扩展到599平方公里。

李喜民说:“从技术角度,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设置最科学,最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当地资源。但是,如果通过了这个规划并予以落实,五台、繁峙两县的收入就会减少,所以这部分的内容也被当地所反对。”

走在台怀镇上,到处能看到申报世界遗产的宣传横幅。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台山面临“申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今年1月,五台山的申报文本已经上交世界遗产中心。8月“世遗”专家组将来五台山,进行全面评估。2009年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投票表决。

“五台山风景区规划的完成只是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的一个步骤,规划的具体实施才是更重要的事。到那时,五台山才真正离世界遗产越来越近了。”李喜民说。 成本申遗寺庙设计20建筑搬迁五台山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