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救市≠不作为

作者:谢九

不救市≠不作为0

关于管理层是否应该救市已经争论无数,反对救市者多以“自由市场不应干预”为由,如果以此推论,国民经济不健康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应该缓行,但似乎没人对宏观调控有过任何异议。反对救市者为何在宏观调控上成为凯恩斯的信徒,在股市治理上却变成亚当·斯密的孩子?

救市与否的讨论其实更多只是字眼之争——“救市”,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词语。如果换一种说法,监管层是否应该努力防止市场暴涨暴跌?这样的提法大概没有太大的异议,不过令投资者失望的是,迄今为止尚未看到太有力的举措。很多人认为,管理层之所以面对大跌不动声色,是不希望再承担“政策市”的指责,但事实上,救市并不等同于政策市,以市场化的手段化解市场的困境,原本就是监管者的工作之一,而面对暴跌的市场不作为,更不应该是监管者所扮演的角色。“保护投资者利益是重中之重。”这句话还应该有更多的实际行动来支持。

如果说6100点到4000点属于市场的正常调整,4000点到3200点则是投资者信心崩盘的体现。即便是存在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大小非”解禁等种种负面因素,将近50%的跌幅也已经大大超出已有的利空。反观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也不过百分之二十几,在美联储的降息注资等救市举措下,股指已经明显反弹,至今跌幅不过10%。同为新兴市场的印度,BSE30指数从不到3000点上涨至20000多点,涨幅远超A股,而在此次全球股市调整中,跌幅也不过24%。如果以泡沫论,A股市场远不及印度,如果以经济放缓论,美国经济远比中国经济悲观,但唯独A股市场几乎腰斩,信心崩盘是最大的原因。监管层在股市上涨时强调风险教育,突袭印花税,股市大跌时却几乎沉默不语,投资者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监管层喜跌不喜涨,信心崩盘也就在所难免。

我国股市虽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正常的投资文化,“股民”、“炒股”等词语在中国多少是略带贬义的字眼。虽然有投资者自身不成熟的一面,但实际上折射了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这样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应有的定位。漠视投资者利益,其实也就是漠视资本市场的应有功能,而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如果股市不能健康稳定发展,最终结果一定是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第一个反应是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从而影响到消费能力,这样的局面显然不利于启动内需。其次,股市持续低迷会影响到公司的融资能力,公司融资不足,必然对实体经济形成重创,这才是最可怕的杀伤力。A股市场已经有上市公司陆续跌破发行价,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2006和2007年的牛市行情为上市公司募集了巨额资金,充分体现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2006年,A股IPO和再融资额为2575亿元,2007年为8056亿元,创下了当年全球市场最大的融资纪录。反观前几年熊市期间的表现,2005年融资额325亿元,2004年832亿元,2003年805亿元,2002年767亿元。我国历来以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贷款为重,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一直不足,间接融资由于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长远来看并不如直接融资。如果股市退回到过去几年的水平,意味着大量的企业将会融资无门。

监管层手中并非无牌可出,比如我国征收全球主要市场最高的印花税,双向征收3‰,如此高的税率明显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基调相背离;比如一些公司不考虑投资者利益实施天量融资,这些都应该是监管者的分内之事;还有迟迟没有推出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任何一项举措都和政策市无关。

在A股大跌的过程中,一些国际投行纷纷发布看空A股的报告,加剧普通投资者的恐惧心理。真实情况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之下,国际热钱一直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如今中美利率倒挂,更加大了热钱的套利空间,如果继续放任A股大跌,不过为国际热钱创造出抄大底的历史性机会,真正蒙受亏损的只是那些弱势的中小散户。■ 股票股市不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