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表的时间
作者:李晶晶( 清乾隆(约1790年)广州,鎏金铜镶嵌珐琅太平景象音乐钟 )
在东京表参道附近有一家私人美术馆——根津美术馆,这家创立于昭和十五年(1940)的美术馆,以其馆藏7000多件亚洲古代美术品和茶器而闻名于世,其中又以茶道用具和佛教美术作品最为著名。这里的藏品基本上都由其创立者、被称为日本“铁道王”的东武铁道董事长根津嘉一郎所收藏。中国艺术品在这也不乏其数,商周的青铜器、宋代的绘画与瓷器、唐代的雕刻等,不过最特别的还是馆内收藏的中国清代宫廷机械钟表。
一件乾隆年间由广州所制造的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花盆顶水法音乐钟,精致的珐琅与无数满布表面的人造宝石相映成趣,装饰华丽。自动钟的机件看来简单又引人入胜,每当音乐钟声响起,底座上的欧洲人物群像就会同时起舞,花盆中亦有一朵花伴随乐声转动。这件作品堪称同时期中国工艺代表作。同一时期制作的鎏金铜镶嵌料石自开门跑人音乐钟,每当正点就会响起乐声,继而中门敞开,展现一个杂技艺人像在钢线上转动,底座上亦同时有几根琉璃棒不停旋转,令观者目不转睛。另一座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花盆顶报时鸟音乐钟则以机械构造精细见长,每小时报时所用活动零件不计其数:钟前升起一道帘幕,其后展现一双舞者造像,此外更有一只摆动头部的麒麟、不住旋转的树丛、旋转的陀螺,而两旁侧板上亦同时展现水纹图案,其中更有鲤跃其上,“表演”落幕时群鸟啼声不止,同时摆动身躯,群鸟头上更有一枝花朵随声转动……
这类机械钟最初是耶稣会教士为博取中国朝廷礼遇,以便教会能在中国立足而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皇帝的。1601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一大一小两架自鸣钟——这是皇宫中拥有的最早的近代机械钟表,它们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就能日夜指明时间,这在当时的宫廷内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万历皇帝对这个当时的“稀罕物”极为欣赏,他随即发布诏令,成立专门制作机械钟的宫廷造办作坊,专为他和皇亲国戚、心腹大臣制造精美绝伦的机械钟。从那时起,把玩、品味造型各异的自鸣钟表成为中国帝王的一种新时尚。
到清代,这个时尚的“玩意儿”被帝王们推崇到极致,中国更是举国兴起一片钟表艺术热潮。据教士沙如玉(Valentin Chalier)的日记记载,在乾隆初期曾估算过,当时清廷已有自鸣钟4000座以上,紫禁城内终日随处可闻自鸣钟声,时钟成为当时宫廷生活的必需品。
不过这个风靡一时的机械钟,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除故宫藏有18、19世纪机械钟1000多座,几乎再无其他博物馆或机构有钟表的收藏及展示。像根津嘉一郎这样私人收藏机械钟表,能成系列和规模的,在国内可以说找不到一人,这与收藏其他中国艺术品的状况完全不同。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机械钟表的收藏,基本集中在国外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说完根津嘉一郎的收藏故事后,我们多少能了解一些其中的原因。
(
清乾隆(约1790年)广州,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花盆顶音乐钟
)
根津嘉一郎1860年出生在日本的山梨县,37岁来到东京,与若尾逸平和雨宫敬次郎相识,开始了他在东京的事业。1905年根津嘉一郎就任东武铁道的董事长,他对公司进行重组,收购了大量经营不善的铁道公司。1909年根津嘉一郎49岁,跟随日本实业团渡美考察,科技与工业的大发展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他,回国后不久便在大连至城子疃(今城子坦)之间铺设铁路——这是“关东州”内唯一一条私营铁路。其后,他又赴英国考察,引进西方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对铁路及机车进行改造,根津也逐渐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大财团。
国外考察时,西方企业家发展学校培养新兴人才、投资发展国内文化产业的这些举措,让根津嘉一郎获益良多,于是根津财团——根津育英会于1921年创建了武藏大学,这是日本最初的7年制高等学校之一。根津根据自己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创办现代化企业的实践提出了他的教育理想,培养“能够为实现东西文化融合的民族理想而努力的人、能够走向世界的人、能够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的人”。科技为根津带来了财富,这也让他在艺术品的收藏方向上,逐渐地转到体现工业价值的机械钟表上来。创办育英会那年开始,他有意识地收藏起这类艺术品,在晚年创立根津美术馆时,这些古董机械钟则成为馆内极具特色的藏品。
可是这些能精确到分、秒的机械钟表,打它进入中国那天开始,真正以精确计时器的身份被统治者关注只是很短暂的时间。西方人在科技上的进步以及同时发生的工业革命并没有引起中国皇帝的重视,他们只是将这个西洋物品视为一种新“玩具”,对它的关注很快由科技转移到了外表,华丽、奢华的外观加上不断变换的花活儿,旋转小人、八音盒等,这些也成为皇室贵族炫富的新手段。
“当时西方工匠很快认识到销往中国的钟表要比销往欧美的华丽许多,越是金碧辉煌并饰有华美精致图案的,越能得到青睐,所以西方的钟表匠必须利用许多不同的技术,得到瓷釉画师、金匠、银匠和宝石匠的帮助。越来越多的钟具备自动机械及八音盒等新颖功能,大都兼具中西合璧的装饰元素,甚至以自动机械与八音盒为主要特色,以此来迎合中国贵族和皇室的口味,而报时功能在他们看来并不太重要。”佳士得伦敦钟表部门国际业务主管本·赖特(Ben Wright)说。
加之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很早(不晚于战国时代),有利用流体力学计时的刻漏、沙漏,有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的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虽然无法确定到分秒,但千百年来,似乎大家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因此也就没有“分秒必争”的概念。
古董机械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精密仪器,在西方一直是钟表投资和收藏中的极品,且收藏古董机械钟由来已久。
2001年伦敦佳士得以23万英镑的价格售出了一只具有外交意义的中国市场钟表。18世纪晚期由博雷尔(Borrell)在伦敦制造的这只钟有70厘米高,表面用黄金和瓷釉描绘出孔雀羽毛、狮子头、鸟类和花朵的图案,顶部还有纺车装饰。钟表内部装有滑动板,打开后可以看到一个精巧的自动装置,一只金属小帆船正在破浪穿行,还有瀑布倾泻入海,浪花和瀑布都以玻璃替代。英国访华的第一个使节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在1793年到达中国时将这只钟表敬献给朝廷,虽然他争取对华贸易权利的使命未能达成,不过皇帝留下了这只钟表。
2003年6月,一只制造于18世纪晚期或19世纪初的伦敦、瑞士工匠也参与其中的机械钟投拍。这只分5层、高117厘米的钟表将装饰和运动完美结合,钟表上有喷水的海蛇和海豚(水柱由玻璃柱代表)以及音乐盒,在伦敦佳士得以57万英镑的价格拍出。
据香港佳士得相关专家介绍:“中国御藏时钟,不论原产中国或欧洲,均以设计华丽见称。这类御用时钟亦可列入历来最贵重的时钟之列,其中匠心独运的时钟外壳、音乐功能、活动零件,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每件以金色铜点缀的时钟外壳,装饰瑰丽之余,亦往往镶上色彩缤纷的人造宝石,艳丽装饰亦多配上设计巧妙的机械元素,用上当时的尖端技术,其中主要包括音乐机芯与多重自动机械;部分时钟活动零件之多,更达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国际市场的高价成交也逐渐影响到香港的藏家,慢慢地他们也开始关注起机械钟的收藏。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清乾隆鎏金铜镶嵌珐琅亭顶音乐钟成交价近580万港元;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清乾隆鎏金铜大吉葫芦形座钟,成交价也超过了300万港元;同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座清乾隆鎏金铜嵌宝石珍珠“太平有象”钟,以超过94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几乎为估价的两倍,这也是目前清代宫廷钟表拍卖的最高价。
国内市场虽有动静,却完全是一副不受“干扰”的样子。一位早年曾经收藏过古董机械钟的收藏家告诉记者:“由于国内几乎没人去收藏和关注这类机械钟表,因此大量进入到国外市场,现在如果想要买到制作精美的机械钟表,就只能去国外的拍卖会竞购,可海外的收藏家又对这类机械钟极为推崇,价格往往都会拍到很高。”这位收藏家现在已经改变了收藏方向。
2008年5月27日香港佳士得将推出“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清宫御藏钟表”专场拍卖会,拍卖会上根津美术馆所藏的古董机械钟表除观赏价值外,亦同时带有身份象征意义,因此都用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批重要藏品,无疑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外的罕见珍品,真不知最终将花落谁家。西方收藏机械钟表的收藏家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收藏钟表也就是收藏了一段历史。却不知国内收藏古董机械钟表的时间将在何时。■ 时间机械钟钟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