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宝宝的呵护者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王墨馥​熊猫宝宝的呵护者们0( 2007年4月24日,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饲养员在给赠送香港的大熊猫喂食 )

为了种群数量

“我是1983年毕业来到保护区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回忆,“那年正好赶上保护区内熊猫最爱采食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熊猫经历了一次优胜劣汰。”

从空中俯瞰,20万公顷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山脉弯曲绵延,像一条龙的形状。这里属邛崃山系的一部分,海拔1500米到3500米的山上分布着阔叶和针叶植被。海拔2500米以上的冷箭竹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竹叶比较小,是熊猫喜欢的食物。“1983年冷箭竹开花,95%的竹子都枯死了,大熊猫不得不到2500米以下的地方寻找食物,那里分布着拐棍竹,也可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到保护区没几天,张和民就进山了。“我来保护区是在7月,没两天就去了‘五一棚’观察站,是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海拔2500多米,没有电,每天早上起来,被子都能攥出水来,湿度非常高。还有很多蚂蝗和蛇。”那里环境的艰苦超出张和民的想象,而且过了很多天,张和民都没见到野生的熊猫。“刚到山里是7月份最热的时候,白天考察,晚上回到驻地要洗洗再吃饭,后来才知道,洗澡的香皂味熊猫能闻到,我们还没走过去,熊猫就走了。”于是,之后半个月,张和民都没洗澡,“气味就跟森林里的差不多了,熊猫也不认为我是外来的,才终于见到了”。

“我们每次出去监测熊猫行动都是3天,带足3天的米饭馒头。”张和民说,“有一次半夜正好我值班,无线电监测信号越来越强,戴着无线电颈圈的大熊猫距离我们观测点越来越近,当时我激动得心突突地跳得厉害。”张和民和同事静静守在搭在树上的吊脚帐篷里,看到熊猫走到帐篷下,掀开饭锅锅盖,叼了锅就走,在10米开外坐下来,小心朝帐篷张望,然后狼吞虎咽起锅里的米饭和馒头。不到10分钟,锅里的食物就被熊猫吃光了。“看到它可爱的样子,实在不忍心赶它走。”张和民和他的同事在接下来的两天挨饿了。

​熊猫宝宝的呵护者们1( 张和民提出爱心饲养,希望增强熊猫与人之间的信任 )

1974年调查时,卧龙地区有熊猫150只左右,1983年冷箭竹开花,数量降到了大约90只。“熊猫找不到吃的,到处窜,一些老弱病残被淘汰了,只有健壮的存活下来。经过10年,上面的竹子长起来了,再慢慢往上转移。我们看到很多死掉的熊猫都瘦骨嶙峋的,非常心痛。”

灾难使熊猫的数量锐减,想要使这个物种存续下去,野外检测保护是一方面,人工饲养研究则是扩大种群数量的有效办法。卧龙保护区于是成立了大熊猫研究中心,80年代从野外救回来10只大熊猫,成为第一批饲养研究对象。

​熊猫宝宝的呵护者们2( 2007年2月10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18只熊猫宝宝集体开始“幼儿园”生活 )

育幼难题

在大熊猫研究中心有一个熊猫幼儿园,里面住着14只去年夏秋繁殖季出生的熊猫,现在还不满1岁。幼儿园里有滑梯、秋千和可以爬高的圆木,熊猫宝宝在里面迈着内八字步,每走一步,脑袋和屁股都随着步伐晃动,走得跌跌撞撞。一只熊猫从秋千上翻了下来,然后晃晃悠悠走开了,逗得饲养人员都笑了起来。“因为中心的圈舍有限,也为了防止大规模疫情,我们保留了60多只,其余的在雅安的基地饲养。”动管部黄治部长说,“现在每年繁殖10只以上没问题,我们现在追求的是质量。”

“90年代以前,中心就繁殖过一只熊猫。”张和民说。1989年,出国学习两年的张和民回到卧龙保护区,担任研究中心主任,“上头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在3个繁殖周期内必须繁殖出一只,要不这个研究中心可能会保不住”。

着手抓人工饲养,张和民发现了一些问题,“熊猫在野外99%的食物是竹子,它们选择最喜欢的吃,先吃竹笋,再吃竹竿和竹叶”。竹子的营养其实并不丰富,张和民说,熊猫在远古时代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食物短缺,才变成以吃竹子为主。但是它们的肠道短,吃下去的竹子只能消化17%,其余都要排出去,“熊猫是边走边吃边拉”,所以睡觉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采食,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需要,而且运动量不大。“我曾经在野外看到过一只熊猫走后留下了35坨粪便。”生态研究室的黄金燕说,人工喂养熊猫采的竹子都是2500米以下阳光照射比较少的阔叶竹,可口性和营养赶不上冷箭竹,“熊猫吃得不开心,瘦骨嶙峋的”。

以前饲养员是8小时工作制,熊猫也跟人一样保持早中晚一天三餐,饲养员下班了,有16个小时没人照管。但熊猫醒着就要进食,张和民于是改革了员工的工作时间,“8小时熊猫变成了24小时熊猫”,每隔6小时喂一次。“熊猫在野外也会吃动物骨头,需要补充动物蛋白。”将午餐肉或牛肉剁碎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窝头,“每天每只成体喂200克精料,还是要以吃竹子为主,竹子吃多少给多少,一只一天要吃几十斤”。负责培训大熊猫的韩洪应部长说:“喂给它们的竹子,先挑嫩的吃,然后吃竹叶,质量差的可能就不吃了。后来张局长想了个办法,把剩下的竹子磨成竹粉,掺到窝头里,做成‘高纤维竹子饼干’,熊猫就爱吃了。”

“以前有一种意识,熊猫是孤独的动物,是不交往的。原来养熊猫都是一只一个圈,没往来。在野外,虽然熊猫圈划自己的领地,但是别的熊猫可以经过,会留下气味,熊猫的嗅觉非常灵敏,通过气味就会有交流。圈养的熊猫到了交配的时候被放在一起就打架,彼此不认识,怎么可能不打呢?”张和民给圈养熊猫创造了交流的机会,“经常给它们换圈,以便熟悉其他熊猫的气味。”到了发情的季节,雌熊猫会被推着在雄性的圈前走一圈,“对这个雌性不感兴趣的,就无动于衷,如果喜欢就会有求爱的表现。双方叫过去叫过来,我们看了心里有数,到了发情高潮的时候就可以让它们交配。”韩洪应说。

刚开始饲养的时候,饲养员只把熊猫当做饲养对象。“食物放下就走,爱吃不吃,反正一小时以后过来收盘子。”张和民说,“我提出了爱心饲养,人和动物应该是相通的。这跟养小孩是一样的,如果冷淡或者拳打脚踢,小孩的心理肯定不健康。我要求员工让熊猫生活在轻松的环境中,不能大声吼它。要每天跟熊猫在一起,轻轻地呼唤名字,增强熊猫和人之间的信任。”

都说圈养大熊猫最怕兽医,“给熊猫打针抽血治病都需要先将它麻醉,熊猫看见穿白大褂、拿着麻醉枪的兽医,就攀着栏杆往上爬。熊猫在恐惧或兴奋的状态下,正常的麻醉剂量不能放倒它,还要加大剂量,会有伤害”。韩洪应说,“提倡爱心饲喂,我们用窝头一口口地喂它,抚摸它,让它逐渐熟悉饲养员和兽医,时间长了,它就会很依赖我们。还要在它臂弯打针的部位逐渐加一些刺激,让它感觉这不是伤害它。现在给它打针,我们说躺下,它就乖乖地躺下,不用麻醉都可以直接打针”。

在兽医王承东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是他在为一只怀孕的熊猫做B超检查,熊猫乖乖躺在地上,两只前爪抓着笼子的栏杆,饲养员在它头上方喂食,王承东专注地注视着仪器的屏幕,“即便它坐起来,我也有时间把探棒收回来。增进了与熊猫的感情,这些检查都很简单了”。

在工作人员的关爱下,圈养熊猫的体质有很大改善。原来到了三四月发情的季节,只有24%的成熟体能发情,而体质足够强壮能交配的雄性更少。“我们在发情季节会给雄性加餐,平时还要对它们的后肢加强锻炼,让它们抬起两只手站起来,然后蹲下去,再站起来,连续做5次才算达标。”食物和生活情绪的改善,使成熟的熊猫都可以正常发情了。

1991年,张和民和同事在进行第一年的实验后,就降生了一对双胞胎熊猫宝宝,取名“白云”和“绿地”。熊猫小崽出生时只有100克,一个手掌那么大,而一只成熟熊猫可以长到100公斤左右,刚出生的小崽光溜溜没有毛,非常脆弱。“小熊猫出生后,妈妈会用嘴轻轻把它叼起来,放到前臂弯里。熊猫的手掌不灵活,所以妈妈不会用手去抓小崽。妈妈就这样抱着宝宝,不吃不喝不拉很多天,生怕一活动会伤到小崽,是很伟大的母亲。它用舌头舔小崽的肛门来帮助排泄,然后要把粪便都舔干净,不然小崽会被憋死。”

但是熊猫还是不够聪明,生下双胞胎后,不会一只一只抱起来,总想同时叼起两个,几次尝试不成功,妈妈会选择放弃一个。强壮的白云被选中了,绿地就被抛弃,不论它怎么哭闹,妈妈都不理睬,“以前人工育幼最多活了5天,但是我们不能置绿地于不顾”。

绿地于是被放进早产婴儿培育箱,在它身下垫一块毛皮,让它感觉好像在妈妈的怀里。为了不让它着凉,给它盖上小方巾。但是方巾重量太轻,绿地感觉不暖和不安全,不停地爬、叫。饲养员不得不用手轻轻压在方巾上,这样它才安静。“绿地没吃到母亲的初乳,免疫力会很差,所以给它喂的牛奶中加了一些免疫蛋白。”小崽一次吃奶的量很少,消化却很快,两小时就要喂一次。对它的看护是24小时的,张和民和同事研究,用棉球蘸37度的温水,轻轻敲小崽的肛门,使它能够排泄。

一个月后,绿地从刚出生时的小老鼠模样变成了熊猫的样子,毛绒绒非常可爱。“我们就娇惯它,每次它排泄后吃奶前,都把它抱起来玩一会儿,帮它伸伸腿,活动活动四肢。有时候它闹着要在我们值班用的床上睡觉,我们就让它枕着我们的胳膊入睡,睡熟后再轻轻放回育婴箱。”有时候它哭闹,“后来我们在转椅上放个箱子,把它放在箱子里转来转去,像摇篮一样,它就不哭了”。

但180天的时候,绿地还是因病去世了。“以为已经3个月了,它就可以存活下来了,当时真的是很绝望。”张和民语气低沉且悲伤地说。

由母亲带大的白云活了下来。“监控幼崽是最辛苦的,要眼睛盯着不能有一点瞌睡。”韩洪应说,“抱着小崽的妈妈会有疲劳的时候,睡着了就容易放松手臂,小崽会掉下来,我们工作人员就要一直观察,隔20分钟要轻轻呼唤妈妈的名字,让它不要松臂。研究中心的人,上上下下,生物钟都是乱的。”有的女员工生了小孩都没有时间照顾,家人把孩子抱过来,喂过了再抱回去,“我们每天跟熊猫在一起12个小时,回家跟孩子在一起也不过一两个小时,熊猫比孩子都亲啊”。

白云现在作为交流使者旅居国外,成为一个生育能手。在绿地之后,经过多年尝试,1997年终于人工育幼成活,这只成活的熊猫被张和民骄傲地称为“公主”。进入新世纪,研究中心基本解决了人工饲养熊猫的三大难题:发情难、交配难和育幼难。圈养数量平稳增长。

“但是熊猫是太深奥的动物,总是不按规律来。”动管部部长黄治说。2007年春节出生了一只熊猫,这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熊猫在5岁成熟后,每年3月开始发情,有的早有的晚,到6月结束。但是孕期的长短不一样,短的80多天就生小崽,时间长的一百二三十天,一般在八九月份小崽就会陆续出生了。这个熊猫是从北京动物园过来的,2006年的9月份显示出一次怀孕要生产的迹象,但是后来再没动静,我们以为是常见的假孕现象,于是北京跟过来的专家就撤走了。我们就按我们的方式喂养这只熊猫,它的体重飞快地从80多公斤长到100多公斤,结果到春节的时候生了小崽,怀孕324天。”熊猫是一种很古老神奇的动物,它们的受精卵会在子宫里休眠,如果母体的体质适合发育,就会孕育小生命,如果母体体质太弱,受精卵就会被吸收,“可能是这只熊猫的体质改善了,小崽才发育的”。

崎岖回归路

人工饲养熊猫的最终目的是将熊猫放归自然,增加野生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这些年退耕还林工作做得非常好,保护区这样偏远地方的人口转移,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今后几年的一项重大工作就是对圈养的熊猫进行野化培训,然后放归自然。”张和民说。

2003年7月,研究中心选择了快满两岁人工喂养的雄性熊猫“祥祥”作为培训生,进行野化训练,它的哥哥留在中心作为以后繁殖的种源。祥祥先被放到2.7万平方米的“一期放养圈”,“刚放出去的一个月,它根本不适应野外的环境,鼻子眼睛嘴巴上都爬满了蚂蝗,不知道怎么躲避。见到饲养员去看它,就哀嚎,抱着人不放,不肯自己去找食物,一定要饲养员喂它窝头,体重下降很快。我们饲养员看了都特别心疼,都说要不就别放了吧,让祥祥回来吧,实在看不下去了”。但是张和民还是决定狠下心,让祥祥自己被迫去适应环境。

到了10月,饲养员不再喂它食物,祥祥终于开始自己采食竹叶。等到第二年春天,竹笋长了出来,祥祥吃得更开心了,体重增长飞快。而且更大的进步是它找到了对付蚂蝗的方法,待在干燥的地方,树上则更安全。并且它无师自通地像真正的野外大熊猫一样,用自己的粪便堆起一堵挡风的墙,作为休息的巢穴。2004年秋天,祥祥被放到了20万平方米的“二期圈”,这时它开始有野性了,观察祥祥行为的研究人员经常被它追打,它的领地意识已经非常强。

2006年春天,祥祥被带到了“五一棚”,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有丰富的冷箭竹资源,它非常喜欢这个新环境,再没有想返回研究中心的念头。大半年过去了,通过GPS项圈的监测,现在它的生活一切正常。“年末有一天,突然发现祥祥走了很远的距离,我们立刻派人去看。”因为熊猫吃的竹子热量不高,为了保持体力,它们一般不会长途跋涉或做剧烈运动。几天后工作人员找到了祥祥,它的身上多处受伤,显然是与栖息地的同伴争斗过,因为熊猫在这个区域没有天敌。接受了治疗的祥祥又被放回“五一棚”。

2007年1月,工作人员发现祥祥项圈的信号非常微弱,接着就消失了,它经常活动的地方没有它的踪影。寻找祥祥的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当工作人员找到它的尸体的时候,已经走出了“五一棚”的范围。非常熟悉当地情况的人走过来也要一天多的时间,发现它的时候,项圈已经坏了,“它肯定是不断遭到种群地排斥,受到惊吓才会跑那么远的,它是从高处摔了下去造成了内伤”。

“之前我们一直有一个模糊的预计,野外熊猫群体是接受雌性的。因为女儿长大了,妈妈要把它赶走,远嫁他乡,不能在这个家族群体中繁殖,所以种群应该是接纳雌性的。祥祥放出去后,被发现了,遭到了驱逐,证明这个理论是对的。这说明,除非是在一个地方重引入,可以放雄性去占领地盘,要放入一个种群中,还是要挑选雌性。现在我们已经挑选了4只雌性熊猫,准备在6月份开始野化培训。我们用15年的时间解决了人工饲养的难题,野化放归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张和民说。■

大熊猫大事件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起源很早,与剑齿虎同时代。经过第四纪冰川的浩劫,它存活下来了,有活化石之称。

1896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四川宝兴县买到一张兽皮,他将兽皮和简单文字描述寄往巴黎,刊登在巴黎历史博物杂志上,命名为黑白熊。

1936年,罗斯在汶川县邛崃山兆宝沟捕捉到一只雄性幼年活体大熊猫,运到芝加哥布鲁克菲尔特动物园饲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展出大熊猫。

1946年,因无限制地捕猎熊猫,《大公报》疾呼:“熊猫将有灭门之祸。”这是中国报纸首次报道大熊猫。

1953年,成都动物园饲养一只大熊猫,这是我国动物园首次饲养并向观众展出大熊猫,饲养仅3个星期就死去了。

1955年,中国将大熊猫平平送给莫斯科动物园,作为交流的使者。

196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规定大熊猫属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并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1963年,北京动物园降生一只雄性大熊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功记录。

1965年,四川建立卧龙、王朗、白河、喇叭河4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羊。

1975年,岷山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大熊猫受灾严重,成百死亡。

1978年,北京动物园首次人工受精繁殖大熊猫成功。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

1983年,邛崃、相岭、岷山、秦岭南部的冷箭竹成片开花枯死,大熊猫再次处于饥饿状态。第二年国家开展大规模救灾活动。为有效保护大熊猫,经国务院批准,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第一个特别行政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

现在,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大约1500只,稳定发展,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境内。四川境内的数量占总数的80%左右,已经建立了63个保护区,形成了熊猫交流的通道,丰富了遗传多样性。■ 成都熊猫基地熊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宝宝大熊猫呵护熊猫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