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导弹失踪的“秘密”

作者:宋晓军

​印度导弹失踪的“秘密”0( “烈火-3”导弹是印度自行研制的“王牌”导弹,“K-15海洋”很可能是在此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

一周前,我被CCTV7“防务新观察”找去做一期寻找印度导弹失踪的“秘密”的节目。据国内媒体引述外电报道:印度于2月26日13时用潜式浮筒首次从水下试射了一枚潜射弹道导弹。接着媒体又引述了2月27日《印度快报》报道称:“发射当天等候在原定导弹目的地的印度海军部队迟迟没有监测到飞来的导弹,最终等来的倒是搜索失踪导弹的命令。”这就是这期节目的新闻制作素材。为此我查看了2月27日的《印度快报》,其中确有一则题为《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的新闻,但其中并没有导弹失踪的明确报道。

在节目中我假设了这次试验是以“弹射”试验为主的。原因一是印度并没有可供试验的潜艇平台,因此对导弹进行全程试验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印度快报》中有“冲出海面”和“局部成功”的字眼。

所谓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射”技术,是任何拥有潜射弹道导弹的国家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导弹以规定的姿态从水下的潜艇弹射出海面的问题。目前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都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冷发射”(也有称“干发射”的)的方式,这种发射方式先要将导弹从发射筒内弹射出潜艇后再点火。发射时潜艇先将发射筒上的盖子打开,但此时海水并不会灌入发射筒,这是因为盖子下面还有一层耐压的隔膜将海水挡住。随后艇内的发射系统向导弹提供弹射动力,动力源是注入发射筒的经过水冷却的高压蒸汽或者高压燃气,当发射筒底部的气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推动导弹向上顶破隔膜离开潜艇进而冲出海面。由于美国采用的是导弹被弹射出海面后再控制发动机点火的发射方式,因此发射深度大约是30米,而法国采用的发射方式是在导弹离开潜艇后在水中就控制发动机点火,因此发射深度大约是40米。美国和法国的这种被称为“冷发射”的方式对潜艇的航速和海况都有要求,潜艇发射时航速不能超过4节,海况不能超过5级。

相比之下,当时的苏联为了使导弹能尽量“全天候”发射,采用了“热发射”(也称“湿发射”)方式。即发射时将艇上的发射筒盖子打开,让海水注入发射筒,使发射筒内与潜艇外的水压力一致,随后导弹发动机在筒内点火使燃气喷向筒将导弹连带海水一起推出潜艇。这种发射方式虽然增大了水动力负荷,但点火容易控制,且因导弹出水时有较大动能,弹道不易受海浪的干扰,因此发射深度可达40~50米。上世纪80年代后,苏联由于发展固体燃料发动机助推的潜射弹道导弹,也开始了“冷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目前,俄罗斯正在试验中的潜射弹道导弹——“圆锤”也是采用“冷发射”的方式(据公开报道已有4次失败)。而印度的潜射弹道导弹也是采用了“冷发射”的方式。

印度这次试验的潜射弹道导弹被命名为“K-15海洋”,该种导弹是为原定今年下水的印度建造的核潜艇专门研制的。去年12月3日,印度海军参谋长苏里什·梅塔(Sureesh Mehta)称新型核潜艇正在组装,最迟于2009年服役。但印度在没有潜艇平台的情况下,只好先用潜式浮筒进行静态发射试验,而这样将无法测试潜艇满足发射条件的操纵性和潜艇发射系统实时工作的准确性。因此这次试验很可能是以“弹射”试验为主的。当然,印度导弹失踪的“秘密”也许并不在于此,真正的“秘密”很可能是《印度快报》在题为《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的新闻中,最后特别强调了当天到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对印度是否能加入由五大国组成的“核俱乐部”拒绝评论的政治意义。

但是我要揭开的“秘密”是:1992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国防科技》上册第379页记载了1982年10月7日中国用常规潜艇进行的首次水下潜射弹道导弹试验的过程。文中有这样的文字:“15时14分01秒,发射了第一枚潜地导弹。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其中“导弹发射正常”的文字恰恰表明了“弹射”试验是正常的。■ 导弹秘密失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