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章句

作者:朱伟

现在最时髦的一个词,叫做“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如何“掀”呢?既是文化建设,就不像物质建设——恨不能一年就将一个摩天大楼的外壳耸立起来。最近见到中华书局刚出版发行的黄灵庚先生的《楚辞章句疏证》,真可谓感触良多。

从作者小传看,黄先生现乃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读他的自叙,称他为了研习楚辞,“从壬子之岁以来,阅今四十余载,伴青灯于几案”,“上下求索,矻矻焉力罄而未敢怠,穷极研几,累累乎精疲其毋得止。呜呼!思昔发轫著述之日,风采俊发,乃翩翩一少年;及至束笔完稿之时,鬓发斑白,若垂垂之老翁矣。掩卷长思,何可胜言哉!”壬子年是1972年,一本书的成果是:230万字,印刷1500册。这印数实在令人寒心。

《楚辞章句疏证》是对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考证、梳理,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极专业的书。王逸的《楚辞章句》,大约作于东汉的元初三年(公元116年),是现存最早的对楚辞注解,实际已与楚辞密不可分,所以对它的研究,不仅是学术成果,也意味着深入楚辞的可能性。王逸的章句之后,实际只有北宋的洪兴祖与朱熹分别以补注和集注的方式,对楚辞的解释有过新建树,之后再无实质性突破。

黄灵庚先生在自序中说,他这部《楚辞章句疏证》要达到6个目标,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是疏证章句的字义。黄先生说,因为王逸当年用汉代习惯用语来解释周秦古义,他要回归周秦的语境。二是辩证章句中的典章、文物及制度,因为王逸当年的解释往往比较简略。这两条之难,实际都在对周秦生活现状具体细致的考据能力。

我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与1996年金开诚先生等的《屈原集校注》来对比黄先生的疏证读《离骚》,获益不浅。比如“纫秋兰以为佩”中的“纫”与“佩”,王逸的章句解释“纫”字,只说“纫,索也”。洪兴祖补注,引了西汉扬雄《方言》中的“续,楚谓之纫”。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纫”的解释:“单绳也”。朱熹的集注,“纫,续也”,“佩,饰也。记曰:‘佩茝兰’。则兰芷之类,古人皆以为佩也”。其中的“记”即《礼记·内则》:“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佩是随手擦拭用的佩巾,茝与兰一样是香草。

黄先生进一步解这个字,先从王逸的章句本身找,在《惜誓》中有“并纫茅丝以为索”,章句的解释:“单为纫,合为索”。然后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引的《通俗文》:“合绳曰纠,单展曰纫,织绳曰辫,大绳曰。”再引《礼记·内则》中的“衣裳绽裂,纫针请补缀”,解释为“亦谓线接于针曰纫”。但“索”、“续”、“纫针”三者关系其实并未串联,单股绞合起来为“索”——线索、绳索;“展”是转动,捻;“续”是连接。其实在王逸章句注《惜誓》中,黄先生另有一句未引:“犹并纫丝与茅共为索也。”这个“纫”因此应是动词——捻或展晒干的秋兰合或续而为索,“纫针”其实也是捻线而为穿进针眼。

后面的“佩”字,章句解释:“佩,饰也,所以像德。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芳就是香草;是解结的工具,形如锥;玦是环形中间有缺口的玉,表示决绝。《荀子·大略》中这样说佩饰:“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用瑗,绝人用玦,反绝用环。”各饰以角色。黄先生先以《说文》解“佩”字:“大带佩也”,大带其实就是腰带。再引刘熙《释名》:“佩,倍也,言其非一物而倍二也。”也就是说,佩的东西一定不是一件。《礼记·内则》中其实有详细记载,佩分“事佩”与“德佩”两种,腰带左右各要佩带许多东西。黄先生引《白虎通义·衣裳》中“佩则像其事,若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妇人佩其针缕”说事佩,然后就说,屈原的德佩,一以芳洁自励,以示独立人格;二是因“古者神灵莫不食以香洁,饰以芬芳”,以芳草为佩,乃屈原“自我神化之所需”。

我一直觉得,早期文学作品,最难进入的还是楚辞的境界。比如“纫秋兰以为佩”这一句,如简单用“连缀秋兰为佩饰”来理解,就没有了本来缤纷的色调。以秋兰作佩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实是屈原将自己区别于溷浊世界的一种标识。《离骚》中另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王逸的章句读解:虽然失意而游走四方,仍然以仪容励志,以郁郁香气弥加明洁。朱熹的补充解释则是“佩服越盛而明,志意越修而洁也”。黄先生以《少司命》中“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章句的解释:“言芳草茂盛,吐叶垂华,芳香菲菲,上及我也”来理解“弥章”。其实弥漫与章显,在这里就是芳菲浸透之后的精神耀亮。

疏证这种治学方法,疏是开通,证是验证。古人也称“疏”为窗户,所以其重要性更在“疏”。黄先生这部耗时35年的大作,以做加法的角度,可谓洋洋大观,整个第一卷近50万字只细读了一篇《离骚》,但旁证罗列不分彼此关系,就难聚焦为真知灼见,凸现出真实成果。在我看,楚辞至今最好的读本,仍是朱熹的《楚辞集注》,既汇集了之前种种观点,又简略融汇,最后给予自己极清晰的判断。一篇《离骚》,原文、集注加他自己判断,总数不过一万六七千字,可见加法还需精致。这部《楚辞集注》中另有《楚辞辨证》与《楚辞后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影印时有郑振铎先生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由李庆甲先生点校出版时(共19万字),定价1元,印数4.3万册。此书不知为何至今未见再版,实在令人怀念。 楚辞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