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箱”情缘
作者:李晶晶( 乾隆御制掐丝珐琅冰箱 )
1925年2月23日,在被赶出紫禁城3个多月后,溥仪离开北京,来到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1931年,他在日本人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溥仪在天津变卖的大批字画、珍品让天津的古玩圈着实热闹起来。
30年代,原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弟弟徐世章,找到一直为他们兄弟俩看病的中医陆观虎,说是有一对稀世国宝希望他能买下来,否则,就有可能流失到国外。
陆观虎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中医世家,是清代名医陆九芝的后裔,曾任天津多伦道中医院首任院长,被誉为津门“四大名医”之首。当时天津有个说法:天津字有华世奎,武有霍元甲,医有陆观虎,曲有王莘。陆观虎少年时代入洋学堂至初中毕业后,便到当地的银号做实习生,期间结识了一位孤身老者,教授他岐黄之学。20岁时,他随父迁居天津,开始在天津西门里永寿堂悬壶应诊。因善于辨舌用药,且以选药精当、轻灵取胜,一时间名声大震。徐氏兄弟也因此常去陆观虎的诊所看病。
徐世章会向陆观虎提到有稀罕古董出售的消息,也缘于一次看病,两人偶然间聊到文玩古董,才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从此,陆观虎与徐世章除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外,更是收藏方面的好友,什么消息都会相互告知。徐世章好藏砚台,毕生藏砚逾千方,历史上除了高凤翰,恐怕再难找出能与之相匹敌的了,陆观虎则爱收藏瓷器和一些掐丝珐琅的器物。因此当徐世章得知有人要出售一对掐丝珐琅冰箱时,便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陆观虎。
其实,徐世章所说的这对冰箱,正是溥仪当年盗运出宫运往天津寓所的。前往东北时,最终因为携带这对240公斤重的掐丝珐琅冰箱非常不便,才不得已将其变卖给古董商。
( 乾隆御制掐丝珐琅冰箱(图为拍卖品) )
在清代,宫廷里早已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了,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这种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科学合理,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防止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盖板通常为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可将活板取下,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足下会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溥仪带出宫的这对掐丝珐琅冰箱为乾隆年间所制,整体做工精细,庄重典雅,通高76厘米,分箱底和箱座两部分。箱体高45厘米,口大底小呈斗形。冰箱为木胎铅里,底部一角有一小圆孔,为冰化时泄水之用。箱体外部均为掐丝珐琅,遍饰缠枝宝相花纹,箱的底部系冰梅纹饰,艳丽多彩。盖的边缘饰以鎏金,上有两个钱纹孔,是为散发冷气用的。盖沿儿外侧阳刻楷书“大清乾隆御制”6字款。冰箱两边有4个提环。以双龙戏球为形。箱座为红木,四角包镶掐丝珐琅并饰以兽面纹,与安放其上的冰箱浑然一体。
( 清晚期掐丝珐琅番莲纹三足薰炉 )
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据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冰箱同样为数不多,其中有两件清代乾隆掐丝珐琅冰箱和两件清柏木冰箱。与其他质地的古代文物相比,珐琅工艺品数量较少,且多用于制作瓶、碗、炉、盘等小型案头摆设,而与这对冰箱类似的大件生活用具则更为罕见。难怪溥仪会不辞辛劳将其偷运出宫。
这古董商必是一明白人,所以在当时出售价格开到了3500块大洋。在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抗战初期,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陆观虎并非富豪,购买如此贵重的物品也并非易事,只是看到大量文物纷纷落入外国人之手,因此决定倾尽积蓄购买此宝。从此,这对大清御制珐琅冰箱落户陆家。
( 清内填珐琅丹凤纹龙耳瓶 )
1947年,陆观虎在北京买下一座院落,全家迁居北京。这对大清御制珐琅冰箱在离开北京22年后,又得以重回北京。
陆观虎买下的这座四合院,曾经是美国“红色记者”艾德加·斯诺的住所。“文革”前,斯诺有一次重游北京,特意提出要回旧居看看,在翻译陪同下,他迈进了这座曾经居住过的小院。谁知,这竟然成为陆家日后“里通外国”的证据,1966年8月,“红卫兵”查抄了陆家。据陆家后人回忆,当时家中的古玩字画一夜间全没了,所有瓷器被当场砸碎,连冬天用的棉袄和棉被也被抄走,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房子。那对国宝级冰箱自然也难逃一劫,从此没了踪影。紧接着,这个家庭开始四分五裂——劳改、下放、插队……
( 康熙华凤翔制珐琅彩贵方壶 )
“文革”结束后,被抄物品退还,“查抄办”将此前从陆家查抄走的东西陆续退回来,唯独不见那对珐琅冰箱。此时,陆观虎已经过世,他女儿陆仪为了查找这对冰箱费尽周折。直到1985年,陆家终于接到了认领通知,东西存放在东城区党校的地下室里,全家人赶过去一看,这对珐琅冰箱与一堆杂物存放在一起,冰箱的底座竟浸泡在厚厚的一层泥水中。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开心。家人准备将这对离散多年的冰箱拿回家的时候,陆仪做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将此物捐献故宫。
1985年11月6日这天,陆仪委托儿子潘大维代表全家到故宫办理捐献事宜。至此,这对在外流落半个世纪之久的冰箱回归故宫收藏。
2004年秋天,纽约克里斯蒂拍卖公司拍出一件清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冰箱。这只冰箱为木胎锡里,表面采用掐丝珐琅工艺,通体装饰百花纹,其间蜻蜓、彩蝶飞舞,色彩艳丽;器盖边缘、口沿及箍采用鎏金工艺;盖面留有两个铜钱状通气孔;箱体两侧配4只灵芝形提环,工艺十分讲究。由于数量不多,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很难见到古代冰箱,因此这个冰箱便以56.7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约为460万元。在拍卖中,一般成对物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单只的数倍。如此算来,假如陆家的那对掐丝珐琅冰箱放到拍卖会上,将会站在千万元级别的队伍中,想必也不难拿下拍卖会的头彩。不过如今它已无缘拍卖,无法用高价去展现其不凡的身份,然而它正用另一种方式述说着它独一份的无价故事。
还有一句后话,陆仪女士去世后,她的儿子潘大维遵母遗愿,将其一直珍藏的清代黑漆嵌彩石木柜橱两件、明刺绣挂屏一件、清朱鹤年绘翁方纲肖像画一件等珍品,一并无偿捐献。全家人却一直过着清贫简居的生活。■ 冰箱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