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打分与儿童肥胖症

作者:袁越

​食品打分与儿童肥胖症0

今年1月15日,中国卫生部正式颁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版),旨在帮助中国人合理地选择食物,改善国人营养状况。可惜的是,这份《指南》是有版权的,老百姓不能随便引用,无论在卫生部还是中国营养学会网站上都没有刊登全文。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政府颁布的膳食指南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到全文。

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膳食结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和国家医疗体系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政府不可能对老百姓吃什么做出硬性规定,它只能从食品广告入手,尤其是儿童食品广告,因为儿童的天性注定了他们很容易被广告所左右。

美国科学家去年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给一群3~5岁的儿童品尝两组食品,一组无包装,一组用麦当劳包装纸包好,结果儿童普遍认为用麦当劳纸包着的食品味道更好,虽然两组食品的来源是一样的。科学家甚至发现,就连麦当劳不卖的食品,比如胡萝卜,一旦包在麦当劳包装纸里都会让小孩认为更加好吃。

为了应对快餐食品的广告攻势,英国原首相布莱尔去年7月发出警告说,如果食品公司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英国政府将被迫制定法律,限制“垃圾食品”在儿童节目中做广告的次数。但是,制定这样的法律首先应该明确垃圾食品的定义。英国政府原来采用一种按食品营养成分分类的鉴别方法,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不同的成分分别有各自的规定。结果,这个方案适用范围有限,不能把那些危害严重的垃圾食品和轻微有害的食品区分开来。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定义“垃圾食品”的话,打击面过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通信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委托一个由营养专家组成的小组,研究开发出一套为食品打分的新程序。新程序把所有食品按照健康程度统一打分,凡是食品中含有的“坏”成分都被加分,“好”成分则相应地减分。好坏的标准则严格按照英国政府为本国居民制定的《膳食指南》。比如,盐、糖、热量(卡路里)和饱和脂肪酸等都属于坏成分,而蛋白质、纤维素、水果、蔬菜和干果则被视为好成分。

按照这个打分程序,白水煮小扁豆(Lentil)得分最低,为-9分,因此也最健康。餐馆卖的奶酪蛋糕则为+28分,最不健康。专家小组建议,凡是得分超过4分的都可以定义为“垃圾食品”。英国政府采纳了专家的建议,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限制这类食品在儿童节目中的广告数量,逐渐过渡到2009年全面禁止这类广告。

英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立法限制垃圾食品广告的国家,估计不久其他国家也会跟进,因为这些国家儿童的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不少科学家还建议,对垃圾食品的广告应该扩大到成人领域,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父母亲的健康状况和生出来的小孩的肥胖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英国科学家戴维·巴克(David Barker)早在1992年就曾提出过一个“节俭表现型理论”(Thrifty Phenotype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儿童发胖和母亲的饮食习惯有关。母亲在怀孕早期如果只吃那些缺乏营养的垃圾食品,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即将降生在一个营养不良的环境里。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孩子会天生瘦小,代谢水平降低,变为“节俭”型。可如果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之后却营养充沛,其结果就会比普通孩子更加容易肥胖。

这个理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变成了科学界的共识。比如,最近一项实验证明,母鼠在怀孕的前4天如果喂以低蛋白的食品,则生下来的小鼠比对照组更容易患高血压。这些小鼠的DNA顺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改变的是DNA的修饰方式(也称“甲基化”)。经过甲基修饰的DNA,其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影响到个体的“表现型”(Phenotype)。

这个“表现型”是遗传学名词,与其对应的名词叫做“遗传型”(Genotype),指的是个体的遗传基因序列。传统概念认为,有什么样的遗传型,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型。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个个体的基因序列可以完全一样,但却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状,其原因就是DNA的甲基化程度不同。研究这一现象的学科名叫“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目前遗传学领域里的热点领域之一。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重点通常是母亲一方,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对孩子的DNA进行甲基化修饰。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父亲也对孩子的DNA修饰有贡献。比如,一项研究显示,如果男孩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吸烟的话,长大后生出来的孩子患有肥胖症的可能性比不吸烟的男孩要高。这项研究表明,“节俭表现型理论”同样也可以适用于父亲。 儿童打分食品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