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传统与传统文化街

作者:王小峰/

​南锣鼓巷:传统与传统文化街0

( 王增 )

今年10月,居住在北京南锣鼓巷两边胡同里的人发现,所有胡同街面都被挖开了,要重新铺柏油路,柏油路两边的地方要重新铺上灰砖块。一年前这时候,南锣鼓巷这条街开始改造。

南锣鼓巷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不断改造,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俯瞰南锣鼓巷,会发现它是“非”字形状的,所以,老北京人还管这条街叫“蜈蚣街”,横穿南锣鼓巷这条街左右各有八个胡同,在北京,这种“蜈蚣式”布局的街道有两条,另一条是丰盛胡同。

从2003年起,南锣鼓巷居民发现,这条街到了晚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些小酒吧开始出现,和它附近的后海酒吧街一样,把北京人的夜生活从三里屯吸引到地安门。经过几年变化,南锣鼓巷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是一个夜生活的休闲场所,而且还是一个带有民族民间特色小商品的店铺集中地。经常光顾这条街的人要么是外国人,要么是看着带有一点文艺气质的时尚男女。在南锣鼓巷两边的胡同里,到处都能看到长长的胡同游三轮车队伍,外国人饶有兴致地游览着保存如此完好的老北京风情街景。

这是北京最古朴并且保存相对完好的街道之一,它的变化也在改变着这里的居民生活和现状。王增和南锣鼓巷众多居民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南锣鼓巷,他说,在清代道光时期,他的高祖做小买卖就搬进了北京城。抗战胜利后,他父亲用80块大洋买了一个南锣鼓巷的铺面房,就这样,他也一直生活在这里。这条街的变化,也改变着王增的命运。

老北京人居住分四个等级:宫、府、宅、舍,还有一种说法是“东贵西富”,南锣鼓巷在当时正处在“富贵”交界,所以这里的王府、贝勒府、大宅门很多,今天,你无论在南锣鼓巷两边任何胡同走,都能看到大宅门的标志性建筑——如意门。道光时期以前,城里是不让老百姓进住的,道光以后,老百姓才陆续进城住,那时候南锣鼓巷的两边都是猪肉杠子、羊肉床子、家伙座儿(家具租赁)、绸缎庄、小型的银号??因为做买卖的人多,租房买房的人也多。南锣鼓巷开始繁荣,成了当时北京的商业区。

​南锣鼓巷:传统与传统文化街1( 今天的南锣鼓巷,不仅秩序比过去好了,而且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充满新意的文化街 )

后来,一些名人、政府官员也都居住在南锣鼓巷,田汉、郑逸梅、刘仁、粟裕、茅盾、乔冠华、陈慕华、薄一波,“文革”后期邓小平也住在南锣鼓巷附近。

王增回忆说:“我记事时候已经不是民国时期的状态了,是‘文革’初期。这里除了老北京外,外来户分三拨进来的。第一拨是解放初进来的,部队带家属进北京。第二拨是‘文革’期间进来的,他们把“地、富、反、坏、右”给轰跑了,他们进来之后给弄成了大杂院,现在退赔的都是这些‘文革’留下的杂院。第三拨是改革开放以后,进来一些农民工、外地工。现在这些人都是第三拨,有常住户口的都是第二拨。南锣鼓巷是一个普通的居民街道。”

​南锣鼓巷:传统与传统文化街2( 王先生家是南锣鼓巷的老住户,他亲历了巷子里的点滴变化 )

那时候,整个南锣鼓巷只有一家副食店,叫做“48店”,归北京市一商局管,副食品统购统销,不许个人做生意。王增说:“这个副食店卖零打的黄酱;‘工农’牌香烟,1分钱一根,它搁一盘儿里头,拆散了卖。酒是拿玻璃杯自己打,有个酒提,二锅头是8分钱一两、1毛3一两、1毛7分5一两。1978年都快改革了,酒还能散打,后来全瓶装了,那时候你一过那路口全是那味儿。我那年7岁,喜欢吃粉肠,用草纸包着,搁兜里就油了,为什么把兜油了?那时候没有塑料袋。酒铺有一帮人,也就一张桌子,一个凳子,谁有钱才能坐呢,因为能吃菜,1分钱七根半豆腐丝,码在桌上。有钱的人喝1毛3分钱一两的酒,没钱的人喝8分一两的酒,站着喝??”

当时,北京人冬天最主要的蔬菜就是大白菜,初冬一到,全北京市的市民都开始冬储大白菜,王增说:“你看现在的戏剧学院那条东棉花胡同,原来不是铁栅栏,都是围墙,那儿卸大白菜,整天得排队、抓号,一级菜5分、二级菜2分5,三级菜、散棵的菜1分钱一斤。每年家家储存,少则1000斤,多则2000斤、3000斤这样储存,冬天就指着这个吃。储存完大白菜就是储存白薯,也是排队去,1斤粮票2毛钱,给6斤白薯,那时候的白面1毛8分5。”

​南锣鼓巷:传统与传统文化街3( 从 2003 年起,南锣鼓巷居民发现,这条街 到了晚上开始热闹起来了,一些小酒吧开 始出现,和它附近的后海酒吧街一样,把 北京人的夜生活从三里屯吸引到地安门 )

80年代初,南锣鼓巷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不过王增说,改革开放还没落实到民间,对于做买卖,街道和派出所还是不能接受。王增是南锣鼓巷第一个开始做买卖的人,那时候王增是公交车售票员,一个月的工资是33块6,“那时候家里也穷,没辙了。我花4块钱买了个面口袋,装半口袋小辣椒,在48号店门口卖,2毛钱4根,小辣椒卖完之后是44块零2毛,这一天挣了40块钱。所以那时候我就决心,自己干吧,一天挣一个月的。但是有一样,派出所逮、办事处逮,街道里也逮,那时候做生意还叫投机倒把,重了要判刑。他们通知我们单位,我们单位给我停工,不让我上班了。不上班正合适!我接着倒腾。后来开放了,落实到街道,叫倒买倒卖,比投机倒把好听了。那时候我就卖服装,没有本,我家存了点大洋,我拿了30块,上银行换,5块钱一块,买了点裤子,结果赔了。11块2进了100条裤子,7块钱一条甩的,赔得倾家荡产。后来我就卖菜。这时候不叫倒买倒卖了,已经鼓励了,我又成了下海第一人”。

卖菜让王增发了,3分钱一斤进的西红柿,3毛3一斤卖出去,“利润真太大了,我都于心不忍了”。王增说,“当时北京所有的饭馆,八大庄八大搂,没有没吃过的地方。当时“东来顺”二楼靠窗户有张桌子,一直给我留着的”。

1984年,政府开始鼓励三产,王增就开了一个代销点。“那时候提倡这个,你要开饭馆,政府给你出400块钱;你要搞一个代销点,给你100块钱。你要是搞服务业,不收税,支持你,而且还给你钱。我那时候开饭馆了,我开饭馆有点不光彩,我坑了人了。我那面条啊,给人放的汤太多了,面给得少,这一筷子吃完了光给人家喝汤了,所以倒闭了,太黑了,学坏了。我开始反省自己,原来不能坑人。逐渐又翻过头来,做水果的生意,这时候我就开始买古玩,挣了钱之后开始买这些东西。”

王增每次都到左安门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有一次路过潘家园,看到有人在卖一对花箍,他用兜里的20元钱把这对花箍买下来了。后来有个新加坡人听说他收藏了一对花箍,便问他多少钱,王增战战兢兢说:400块钱,没想到那个新加坡人一点都没犹豫,400块钱成交。“我当时都乐晕过去了,这玩意儿也太挣钱了,这400块钱就没敢花,从此就买了这个。”其实让王增意识到古玩值钱还是他小时候,有一次,他跟妈妈去街上遛弯儿,看到处理“破四旧”的日用品,妈妈看上了一只日本产的水舀子,但这只水舀子必须搭上一只瓷瓶,才能5毛钱卖出去。妈妈不想要那只瓷瓶,还了半天价没还下来,只好5毛钱把这只瓷瓶也买下来,王增拿回家就用这只瓷瓶装蛋糕,“现在我才知道,原来那是康熙将军罐,现在的市场价是20万元左右”。

当时王增还开过肉铺,做过服装,他去河北白沟进货,他说:“那时候也是干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一匹布能扯出50条裤子来、两身西服。你想,喷上水,使劲拉,这做好的裤子,熨好了在那卖还挺好,一下水就成了大裤衩,跟打鱼的一样。”后来工商部门开始整理服装市场,王增就不卖裤子了,又开始倒邮票,倒邮票也没挣到什么钱,所以他又回来倒腾古玩。

1995年,南锣鼓巷开始整治,所有买卖必须入店,不许摆摊。王增去琉璃厂开店,直到2004年琉璃厂改造,他只好把生意全部搬回南锣鼓巷。这其中有一个原因,虽然王增住的地方是当年父亲用80块大洋买下来的,但是后来房子被收回给公家了,2001年才把房子退回来。所以他才在自己家里开店面。

在80年代,开放搞活,很多外地人开始进驻北京,也有不少人定居在南锣鼓巷,把那家“48店”挤得开不下去了。1988到1993年期间,南锣鼓巷从早到晚就是一个自由市场,人多时候,胡同根本走不了人。自由市场形成了,接下来就是吃喝穿住,有富余房子的就租给那些做生意的人。家里有地方的,开饭馆的开饭馆,卖服装的卖服装。南锣鼓巷今天的商业面貌,就是在那个时期打下的基础。也是由于自由市场秩序比较混乱,1995年才开始要求入户经营。

今天的南锣鼓巷,不仅秩序比过去好了,而且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充满新意的文化色彩的街道。王增说:“2001年‘申奥’成功,大家去天安门游行,回来后街道居委会也在议论,怎么配合‘奥运’,怎么抓住商机,但是当时也没拿出好办法。隔了一两年才开始整治,比如不能乱堆煤球了,私搭乱盖的一律拆除。去年4月,街道开了个会,9月份开始动工,利用酒吧的淡季开始铺地、设线。”

实际上,南锣鼓巷的文化色彩形成是很艰难的,至少与它的传统气质很矛盾,一个很市民气息的街道,注入文化色彩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在南锣鼓巷整治之前,很多人在这里开饭馆、酒吧、店铺,但是都相继倒闭。在2001年以前,南锣鼓巷只有3家酒吧,有的酒吧支撑不住,倒了。现在南锣鼓巷最大的酒吧“过客”,在当时也是勉强支撑下来。开酒吧的是一个叫小辫儿的人,他很有头脑,看到生意惨淡,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门口养了一头香猪。大家觉得好奇,都过来看,于是一些报纸开始报道这件事,一来二去,人气就上来了。

另外,当时三里屯酒吧街整治,很多人的夜生活开始向西位移,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休闲场所主要在后海酒吧,即便是在“非典”时期,后海酒吧区也是人满为患。这些给了南锣鼓巷崛起的机会,连接后海与南锣鼓巷的有三条街,来去很方便。最初出现的几个酒吧并不是区政府的意向,北京东城区政府对南锣鼓巷开设酒吧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到了2006年,南锣鼓巷的酒吧街已经自发形成规模。今年4月,东城区开了一个会,给南锣鼓巷拨款1亿元,改造南锣鼓巷和周边的胡同。因为像南锣鼓巷这样一个既有古貌又很自然过渡到现代色彩的地方在北京已经不多了。“我们开会的时候,区里提出,优胜劣汰,只要是有一个主题——文化街。我们现在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改造它,改变原来的烦、乱、闹,不管你干什么,政府可以帮你想办法,最后变成这样。这种文化氛围,不闹。我当时也说,要是纯追明清时期的风貌不可能,尽量接近民国时期就足够了。外表的这些破烂不堪和不入流的东西,我们可以改造它。开始他们不了解北京风貌,我一直住这儿,他们就问我。现在改造这条街的人都知道了,因为用的都是古建筑队的人。区政府也去上海、苏州、黄山学习取经,回来后组成一个施工队,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就改成现在这样了。虽然没有真正恢复民国时期的老样子,但是至少接近,已经很不错了。”

东城区政府对在南锣鼓巷开店本着劝导、引导的方式,突出中国传统特色,王增介绍说:“如果开服装店,尽量不卖那些纯正的时装,卖一些中国特色的,比如唐装。还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比如最近巷口开了一个京绣店,主要是这么引导。他们直接问你,能不能融洽在这里头。像很闹的酒吧,是不是能另选择一个地方。”

南锣鼓巷,南北长大约有800米,有酒吧60家左右,饭馆有十六七家,时装店有十六七家,工艺品小商品店有30家,如果算上胡同里面的店,应该有250家左右,南锣鼓巷的文化商业氛围已经初具规模了。

南锣鼓巷以及横贯的16条胡同,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方阵,多是以老式四合院和王府组成的,它的改造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给这片居民带来了更大的商机。不过,王增说:“这片儿能从头到尾在这儿住的,他们的后代还在,但是他们已经不屑于做生意了。第一,原来家里可能也留下一些财产,房子、地比较多,所以靠吃瓦片。第二,原来置的房产有拆迁的,拆迁之后给了一部分钱,别处还有房产呢,这样的话,就干吃瓦片的生意。咱们北京人比较懒,我就算其中之一,能懒则懒,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总是这样。”南锣鼓巷因为奥运改造,地皮也变得贵了起来,一个40平方米的铺面出租,一年能高达20万元。“这边好多人都吃祖业,租出的门脸都是原来老北京的商户,现在租出去了,给这些外地人做。他们所挣的收益并不差,甚至要高于在这儿经商的人。”

展望明年的奥运会,王增说:“您就有多少钱往上压吧!就压货,到时候准不够卖的。因为咱没经过奥运,亚运会咱们经过,亚运会时候,都是好不容易攒了点东西,一天卖完了,剩下就待着了。有多少钱压多少货,没问题,保证能出去。这是我的理念。”■ 文化街南锣鼓巷传统北京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