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李安讲自己的故事
作者:娜斯( 电影《色·戒》剧照 )
其实李安所有电影的主题都可以说是“色戒”,《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如此,《理智与情感》、《冰风暴》、《断背山》几部西片也毫无例外,讲的都是中西方中产阶级社会中的主流人群在欲望与戒律之间的矛盾与平衡,跨越年代,跨越东西方,因为其实这是个永恒的命题。实在李安自己,就是中国末代士大夫家庭出身的长子,却又走上了在美国做电影的艺术道路,这种矛盾,本身就是“色戒”,电影就是色相,而李安自己的生活则中规中矩。他在电影中释放想象,而生活中努力做他父亲标准中的儿子、丈夫与父亲。正是这种矛盾间的张力,构成了李安本人与李安电影的有意味之处。而其实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都是被儒释道的几种力量牵引,《卧虎藏龙》一开头就是富丽堂皇的京城庙堂,而结尾则是我们也同样熟悉的山林云海,这种意象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入世与出世,秩序与自由,戒律与欲望的写照。俞秀莲和玉娇龙则是中国版的“理智与情感”两姐妹,她们的打斗,也是李慕白内心矛盾的象征。
所以,虽然《理智与情感》和《卧虎藏龙》外表上看起来南辕北辙,其实内在精神一致。当初制片方找李安去拍奥斯汀可以说是早具慧眼。李安拍《理智与情感》,是好莱坞work for hire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一个还不大牌的导演,被制片和主演找去导片,这个项目并不是导演自己要拍并且从一开始就发展的计划,而是制片或主演的计划。《理智与情感》就是那时正当红的英国女演员埃玛·汤普森的“宝贝”,出身剑桥的她,在银幕上是知性女人的化身,而她自己想演奥斯汀小说中的女主角,干脆自己动笔改编,本子弄了4年,钱也是靠她的名气拉来,这时候找个导演,容易也不容易。毕竟大牌导演不太情愿加入这种大明星的“宝贝计划”,而没什么名气水准没保证的导演她和制片都看不中。所以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说当时找英国导演没人愿意接,是因为奥斯汀他们从小读,早烦了,可能并不确切——因为至今奥斯汀作品的改编还在不断推出,甚至奥斯汀本人都成了故事中心(《成为简》)。应该说,那时的李安对于制片方是个理想选择,因为他拍了三部独立制作小电影又是获奖导演,水准应该有保证,并且其作品的收敛感也跟奥斯汀时代的气质吻合,但是他毕竟在主流影业里还没有出名,又是外国人,跟埃玛应该比较好合作。而对于李安来说,这个选择对于他以后的事业发展也明显有益处,因为是第一部西片,第一次跟大明星合作,第一部主流文艺片,等等。拍奥斯汀的作品,有埃玛这类的英国演员参与意见,当然也其实对李安更有好处。
不过,以当时李安的身份去拍这部电影,肯定也会吃些苦头,而这些,他都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谈笑道来。英国演员本来就以文化水平高著名,不是出身牛津剑桥,就是来自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像《理智与情感》当时的两大明星埃玛·汤普森和休·格兰特都是剑桥出身,嘴皮子快,还都能写,其他演员也藏龙卧虎,包括那个后来以《波士顿律师》成名的休劳里,没成名时还以侦探小说混饭,在《理智与情感》杀青时演员表演对李安的答谢歌,也由他编歌词。
李安对于《理智与情感》时吃的种种苦头,毫不避讳全盘道出,因为那是他的宝贵经验。其实埃玛·汤普森在《理智与情感》上演时也出过一本拍摄日记,里面也记录拍片过程中的种种甘苦。不过,正如李安所说的,西方人工作上的关系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不管做事的时候有多争执多难堪,到最后结束时大家还可以做朋友,所以他跟埃玛·汤普森倒成了知交。
李安的强项是观察人情世故细致入微,这在他对于演员的观察与指导中也特别能显现。尽管他在《理智与情感》时受到英国演员的挑战,但他也毕竟有自己几把刷子。比如他非常了解埃玛·汤普森这种聪明女演员,因为太聪明,演技太娴熟反而不容易打动人心,所以给她一些“跳出惯性”的指导反而让她心服口服。
( 李安
)
当然《理智与情感》最后的结局也皆大欢喜,埃玛·汤普森凭此片获奥斯卡最佳改编编剧和最佳女主角,总之她的“宝贝计划”实现得比理想还理想,而李安也借此片为好莱坞主流影业所了解和看重,这才会有《冰风暴》。到了《冰风暴》,虽然也有几位大牌明星如凯文·克莱恩,西格尼·薇弗等,但这个片子就是李安要拍,李安的搭档编剧本,李安决定演员。《冰风暴》在美国有人特喜欢有人特不喜欢,因为对于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岁月,我们看到太多关于风暴中人的写照,太多媒体喜欢追逐的热点——摇滚乐,大游行,总统遇刺,歌手吸毒,等等,而李安的切入点完全是中产阶级主流社会,那些摇滚、女权、黑人运动的浪潮,刮到郊区中产阶级家庭后的内部震荡。这也是李安的一贯特色,徘徊在主流和边缘之间的一个微妙地带。
总之,李安在东西方影界的成功幕后,在这本《十年一觉电影梦》里都能看得详尽,读起来有趣又能了解很多东西。电影是个“团队工作”,导演再厉害,也是他指挥团队工作的能力强,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功劳,这些他也都在书中一一道来。李安的太太对他的事业的重要性广为人知,那主要是因为李安待在家里6年没工作,台湾影业老板徐立功慧眼识英雄最先投资给李安拍《推手》算是贵人,而李安在美国影界能够打开局面,最关键的人物则是他的制片和编剧伙伴詹姆斯·沙姆斯。可以说,这二人的相遇,才有了今日游走中西的李安,而李安,也让沙姆斯的独立制片公司真正发展起来。
( 电影《断背山》剧照 )
詹姆斯·沙姆斯是个典型纽约犹太文化人兼生意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非主流电影课,同时也拉了一个做实事的伙伴一起开制作公司。他是美国文化圈内人,本人就是李安在美国的观众市场的代表,为李安的剧本针对美国观众的口味做调整和把关;而他又有纽约犹太人的生意头脑,能为李安搞定各种关系,上至电影公司高层,下到片场技术人员,或者社会上的种种关系(李安拍《理智与情感》,在伶牙俐齿的英国演员中更显得沉默,他就去片场煽风,说李安是“莫测高深,就像禅师,虽不讲话,可是无所不在”。而对于片厂的疑虑,他也能替李安吹嘘包揽)。他的角色时而是李安的制片,时而是李安的发言人,时而是编剧合作伙伴。他这种角色对于李安这么一个在美国拍片的中国导演来说,可以说是太重要了。如果他光是一个制片生意人,他对于李安的剧本就不会有什么贡献,也就不可能帮李安把握美国小众电影群的口味。而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也不可能在电影业这种需要“街头智慧”的圈子里游刃有余。而他这种有文化又懂商业的制片人角色,可能在我国的电影业里也是特别缺少的。
正如李安根据自己在台湾地区和在美国的拍片经验总结,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导演是皇帝,而制片这个角色是没有的,中国只有剧务,这个剧务就是解决各种杂事。而现在有了制片人概念,在我们这里基本上又指的就是投资人。而西方电影的执行制片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部电影获最佳影片时之所以是制片人去领奖,不光因为他是出钱的或者拉来钱的,而是他对影片的制作上的参与的确是全面的,这中间的合作关系在李安的书中都有涉及,可能是对中国电影最有建设性意义的部分。当然对于一个艺术片导演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管事的制片人而只有个剧务可能他更开心,但是对于商业电影来说,一个导演反而需要制片人从制作的角度有全面的想法。李安与沙姆斯的相遇,可以说是李安中西合璧式电影的基石。■
( 电影《理智与情感》剧照 ) 自己故事李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