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拿走的是它

作者:李晶晶

​为何拿走的是它0

( “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造 型规整端庄、设色丰富雅致, 流光溢彩,皇家气韵浓郁 )

北京翰海2007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年间“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备受关注,其富丽堂皇,尺寸之巨,在乾隆一朝同类品中实属罕见。“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高64.7厘米,造型变化上,器身呈六瓣,以委线分割,肩与胫部的对应如意纹凸起,丰满盈目;霁蓝深沉,足金描有数层纹饰,一派皇家风范。尤其是粉彩的表现,把多色花卉的妩媚(芙蓉)、娇柔(莲花)、丰腴(牡丹)、清高(菊花)、冷艳(梅花)、亮丽(石榴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它160多年里第一次出现在拍卖会上,起拍价为“估价待询”。拍卖当天果然不负众望,以2408万元的高价成交。

据美国费尔德博物馆馆长何翠媚介绍:“这只大瓶原陈供于圆明园,是为一对。圆明园浩劫之际流出,由Mr.Grandider带出中国,后捐赠法国吉美博物馆,而本件散出后却辗转流入美国芝加哥,成为当地一著名收藏家的旧藏。”

“中国制瓷上千年,一直都是在制作完成后,由专门的包装工人将其装入为它们特别量身定做的木桶内,用稻草将木桶的空隙部分塞满、密封。在查点完数量后被送至货船,由水陆一路北行,最后到达京城,因为水运是瓷器最安全的运输方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奇告诉记者。由此推测,Mr.Grandiderhen 很可能也是用这种费时费力的方式将这对“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运出中国的。

其实即便在今天,瓷器的运输也是相当麻烦费事,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损坏。为何Mr.Grandider愿意费这么大力气,把这对瓶子运出中国,捐给自己国家的博物馆呢?

17、18世纪,一些在中国生活过的传教士回到自己国家后,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人们极为喜欢那些来自中国的器物,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致形成被称为“汉风”的时尚。这种时尚甚至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想必那位Mr.Grandider在看到这对“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后,随即被那纷繁的色彩所深深吸引。当然,还有一点,Mr.Grandider并不知道这个瓶子正是因为吸收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才会变得如此迷人。

​为何拿走的是它1( 古代瓷器制作工坊 )

瓶颈处“霁蓝”最初叫“宝石蓝”其实源自西方,是17、18世纪西方油画中常见的色彩。传到中国后,赋予了它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霁蓝”。而描金部分则完全受当时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一改康熙、雍正时期清新典雅的风范,进入了精工细作、华丽繁缛的境地。瓶肩与胫部的如意纹采用凸起工艺,打破中国传统的平涂手法,整个瓶颈部分色彩对比强烈,繁缛华贵。而在瓶身部分才体现出中国特色:六瓣瓜棱形腹、肥短圈足,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与宋代瓷器(青白瓷)基本雏形一致。明代晚期御窑厂陶工烧制的瓜棱形瓶,也对这件乾隆粉彩大瓶的造型有很大的影响。花卉的绘画手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注重颜色盈泽,阴阳向背。使瓶上的花卉看上去鲜而雅,粉而柔,与瓶颈的那抹蓝相得益彰。这是乾隆朝早期在吸收借鉴西洋艺术风格后创作出的最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的作品。同时它的体形之巨,尤其符合西方的陈设艺术特点。

“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为何会具有西洋风格?这还要从康熙说起,康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皇帝,很喜欢西方的科学技术与艺术,乾隆小时候非常受康熙器重,曾被康熙招往宫中,亲自培养,耳濡目染,使他对西洋艺术也非常喜爱。

​为何拿走的是它2( “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腹部六组花卉主题纹饰 )

这个大瓶的诞生,其实也标志着中国瓷器制造的一个顶峰。“由于有雍正四年至十三年(1726?1735)间景德镇御窑厂不间断烧造的技术基础,加之雍正六年(1728),47岁的唐英以内务府郎中的身份派驻景德镇御厂佐理窑务。”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奇告诉记者,“尤其是在乾隆二年(1737)唐英成为督陶官后,直至1756年去世,他督导陶务前后20多年,在这期间景德镇所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认是瓷中珍品。”

唐英去世后,继任官员不是业务不熟悉,就是贪赃昏聩,将景德镇多年留存的样瓷据为己有,致使唐英建立的官窑基础被破坏,瓷器质量逐渐衰退。加上后来清政府财力渐微,以致这种大瓶竟成为绝品。

“当时这种大器型的瓶子不多见。现在故宫专门藏大器物的库房中,这类大的瓷器也不过百来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奇说。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Mr.Grandider不管多麻烦都要将它们带走。然而本是一对的瓶子,为何中途分开了呢?据推测,可能由于运输太过麻烦,Mr.Grandider走到一半,就把其中一个转手给了他人,而后辗转到美国收藏家手里,而他则把带回法国的那件捐赠给法国吉美博物馆。

直到2004年的一天,翰海的总经理温桂华在和朋友的一次偶然聊天中,听到法国吉美博物馆中有一个“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印象中好像是一对。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温桂华开始多方打听流散在外面的那一只“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最终找到了藏有“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的那位美国收藏家。

有意思的是,在温桂华找到那位收藏家之前,佳士得、苏富比这样的大公司已经率先找到了它,但由于那两家给出的价格,卖主觉得不合适而没有交给他们拍卖。温桂华不愿意放弃这样一个机会,她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为了将拍品带回国,我和卖家交涉了数年,这期间一直过着双时差生活——晚上为了照顾卖家习惯,工作到半夜两三点;早上为了不耽误业务,8点照常出现在办公室。”温桂华说。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也让卖家非常感动,美国的这位收藏家虽然人在美国。却也是一直在观察翰海这几年的拍卖情况。

2007年,翰海终于在价格上与藏家达成了一致,温桂华十分激动。可没想到,藏家这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担心文物拿回去之后卖不掉还能否拿回来,二是到了国内有没有保险,三是卖掉后以人民币还是美元来交易。”温桂华说。

翰海拍卖公司经过反复努力,终于将其征集回国进行拍卖。如今这只“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留在了北京观复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