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伤疤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刀口)

11月2日,重庆市整治长达20年的桃花溪动物园段,首次灌蓄了5万立方米清水,沿岸市民虽有了笑脸,但仍感不如人意,“这胡子工程整了20年,听说花了10个亿啊!”

桃花溪,算不算重庆溪流命运的一个缩影呢?重庆多山,山峦之间有溪,如南岸区有海棠溪、野茅溪,沙坪坝区有青水溪、詹家溪,江北有董家溪、溉澜溪,九龙城区有茄子溪、桃花溪等。可今天,这些溪流大部分见不到了。为啥呢?盖因今人改造的意志。重庆的溪流要么被填埋(为建房),要么成了污水沟,尽管改造时有些溪流预先埋了下水管道,但狭小的管道哪堪泄洪的重负?以至于今夏特大暴雨,南岸区下龙门浩一带严重受灾,洪水冲垮了房屋。从人文角度,众多溪流的消失,不但使古巴渝十二景的“海棠晓月”再难寻觅踪影,就连上世纪70年代还青青郁郁的野茅溪,如今也只能出现在远在英伦的“饥饿女儿”、作家虹影的梦中了——当年,她就在那条清溪边长大。

曾经有一种蛮横的说法,叫“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事实却恰恰相反,小河有了水,大河才能满。如果说大江大河是大自然的主动脉和大血管,小溪小沟就是毛细血管,一旦毛细血管被破坏殆尽,大血管和主动脉的功能也将严重受损。今夏非但重庆,济南等城市的暴雨,轻者致城市交通瘫痪,重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问题出在哪里?溪流消失了!

如今重庆就算花巨资将桃花溪变清,但已经消失的数十条溪流却再难恢复。或许我们已经认识到,填溪建房或向溪要地伤害了自然,却很难回头——难道,谁还有财力将诸如建筑于海棠溪之上的成片高楼掀掉吗?所以,对自然的改造,可能会留下永远的伤疤。 伤疤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