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老谢)

流动性过剩0

人人都在谈论流动性过剩,但究竟何为流动性过剩,似乎没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于是,大家也只好进行简单而通俗的理解:市场上的钱太多了!

所谓流动性,本意是指一项资产的变现能力,如果按照个人通常拥有的资产来理解,现金的流动性自然最强,存款次之,股票也有很强的变现能力。但有时会遭遇长时间非正常停牌,也就失去了正常的流动性,其他如珠宝首饰、古玩字画、房产汽车等等,相对而言不具有太强的流动性。

如果按照银行体系的专业划分,流动性分为M0(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其他)……流动性过剩并不意味整个社会的资金过剩,比如具体到个人身上,相信没人感觉自己突然之间资金过剩变成了一个有钱人,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体系的资金过剩。

为什么银行体系会突然多出这么多资金?很多人将原因归于我国巨额的外贸顺差,在持续的外贸顺差下,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央行为了购买这些外汇而投放了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放大下,于是造成了流动性过剩。这种解释只是看到了部分原因,但不是流动性过剩的“罪魁祸首”,因为央行在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也通过发行票据等手段进行了对冲,所以,外汇储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庞大。

流动性过剩更多来自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随着国内大大小小银行先后上市,银行的角色也开始有所转变,他们需要更多考虑股东的利益,也就是尽量创造良好的业绩来回报股东,在高储蓄率的支持下,放贷冲动也就不可避免,流动性过剩也由此产生。同样的信贷加速,在2003年也曾上演过,但是当年并没有引起流动性过剩,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信贷扩张更多来自企业实际的信贷需求,而此轮信贷扩张更多来自银行主动投怀送抱。对于上市银行而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提高股东回报率,这样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使得原本合理的做法变成一个危险的行为。

尽管今年由于股市火爆造成了存款搬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储蓄率仍然高达40%,虽然很多人都说现在进入了全民炒股的时代,其实只是表面火爆的现象,还是有大部分厌恶风险的资金不愿涉足股市,目前尚有38万亿元存款、17万亿元定期存款继续躺在银行,为商业银行的放贷提供弹药。央行多次提出要解决高储蓄率的问题,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为了追赶CPI上涨的步伐,控制通货膨胀,央行今年连续进行了5次加息,这在客观上又加强了一些人的储蓄意愿。

为了收缩流动性过剩,我们的货币和财政手段双管齐下,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发行特别国债……几乎使出了各种能使用的手段。但所有这些手段都只不过使一位病人缓解病症,很难做到根治病根,而且用药过猛,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的并发症,比如次贷危机。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商业银行有过强的放贷冲动,而在于我们过高的储蓄率。为了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比如买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等,人们的消费意愿不强,造成了中国特色的高储蓄率。如何解决高储蓄问题,其实还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搭建好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唯有如此,人们才可能放下顾虑进行消费,而不是将保命钱都存在银行。所以,流动性过剩看似一个经济问题,其实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人们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但是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又制造了资产泡沫,拉升了资产价格,比如节节攀升的房价,这反过来更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最终只能陷入一个无奈的循环。 流动性过剩流动性银行过剩储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