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

作者:王星

满城汉墓0

( 鎏金“长信宫灯” )

陵山

去满城汉墓完全出于偶然。原本该从保定直接上高速公路回北京,临行翻开地图,发现保定西侧标记有“满城汉墓”。对这个地名好歹有点印象,再看天色尚早,临时改变行程。

从地图上看简单,找到着实费了些功夫。地图上“满城汉墓”字样边标着“陵山”,于是一路奔山而去。谁料在山脚下迂回了好几圈,总找不到正途。问过几个当地人,听到“满城汉墓”几字都仿佛明白,指的路却有南有北。有的或许只听清“墓”字,干脆指引我们去了处“龙凤墓园”。

兜了一个多小时圈子,总算遥遥望见半山间显露出几座庙宇式建筑。倘若来前多了解些,至少围着山乱转时能从不同角度看看陵山的样子。据说陵山是“西览如仙龟探海,南观似神凤展翅,东视似巨蟹横卧”。陵山古称“凤凰山”,名字够响亮,可惜相配的典故有些凄惨。说是古时此地有眼甘泉,非甘泉不饮的凤凰来此喝水,却被一摸黑赶车的老汉无意中轧断了脖子;凤凰临死生下一个蛋,然后凤凰的头、身子和那个蛋化成了组成陵山的三座山峰。或许因为那座陵墓的缘故,“凤凰山”的名字如今已不常用,陵山的三种形态中最出名的也是陵墓所在山峰的“龟形”。传说那“龟形”带有特殊的意味,可以护佑陵墓的主人王气长存。陵墓主人的后代中确实出了个霸业有成的,那人在介绍自己时总不忘提到自己躺在陵山的这个祖先:“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对“满城汉墓”这一名称再生疏的人也会明白这片陵墓意味着什么。松柏掩映处藏着个小花园,花园中心立座硕大的长信宫灯石雕。确实,金缕玉衣固然贵重,躺在那里总不及一个长袖宫女耐看。绕过宫灯石雕、穿过花园,开始上山。陵墓原址在山上。

满城汉墓1( 中山靖王刘胜 )

未到山顶,路面已渐平,更像横在山腰间的栈道。据载,墓口前山坡上有一条宽6到14米的南北向古道,是营建墓穴和埋藏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但不知是否如今脚下之路。

南侧是主墓,也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大概因为时间已晚,进入陵墓的只有我们。墓道入口处立着几个灯箱,里面张贴着有关陵墓发掘经过的文字与图片介绍。时日久远,图片大多模糊不清,只文字还能勉强辨读。

满城汉墓2( 一号墓北耳室全景 )

好在满城汉墓的发掘经过以前已经听说过一些。那是在1968年,当时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驻守在满城县,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上山打防空洞。5月,驻守在南马村的一个机械连奉命去陵山开凿防空洞,其中一处防空洞地点就选在距山顶30米左右的地点,带队的是6班长吴家高。22日,吴家高再次放完炮后,发现爆破点右侧有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小洞,他想把炸裂的碎石直接扔进小洞,不必再运下山,结果发现洞内总填不满,砸开洞口钻进去,一堆盆盆罐罐出现在眼前。6月18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席间休息时周总理告诉郭沫若:满城县发现一座很大的古墓,请郭老负责办理此事。后来,根据铜器铭文中多处带有“中山府……卅二年”、“中山府……卅四年”字样,此处被确定为中山靖王刘胜陵墓。

关于刘胜

满城汉墓3( 一号墓中室全景 )

当年郭沫若进刘胜墓室时走的是所谓“南耳室”,而非我们现在进入时走的主墓道。因为当时主墓门虽只以土坯墙封门,但土坯墙之间浇灌熔化的铁水,异常坚固。如今南耳室陈列着一些马匹与车辆的模型,又称“车马房”,发掘时在此处与墓道发现有实用的车6辆、马16匹、狗11只、鹿1只。16匹马现在听起来虽不环保但也不算什么,然而在西汉时期却是某种程度上巨富的象征。西汉的车马殉葬制度继承于前朝但已不成定制,此外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史书有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虽经文景之治,刘胜能以如此规模殉葬活马仍是挥霍之举。

验证刘胜财力的另一标志是他选择的墓葬形式。王陵与后陵平行并列、同茔不同穴是当时习俗,不足为奇。特别的是这种“凿山为藏”的崖洞墓。刘胜的陵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当时冶铁技术虽已有发展,但开凿这样的墓穴仍需几万人用数十年时间。曾有学者认为,西汉诸侯王崖洞墓的起源是受了汉文帝霸陵的影响,但已有资料证实至少有两座诸侯王崖洞墓年代要早于霸陵,而且霸陵的建造方式并未被西汉以后几代皇帝选择,可见未成定制。选择崖洞墓的西汉诸侯王分封地多在南方,一是因为当地自然环境适合这种墓葬形式,二是因为营建崖洞墓的梁、楚等国都较富庶,足以承担开山凿陵所需的人力财力。地处北方、身为诸侯王,能有足够财力如此大规模地开山建陵,刘胜的财力可见一斑。

满城汉墓4( 二号墓的“金缕玉衣” )

刘胜的陵墓整个呈倒置的“古”字形。与南耳室相对的是被称为“库房”的北耳室。北耳室中发现的大量酒具似乎验证了史书中对刘胜的评价。《史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赵王刘彭祖也曾言:“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如今不少人倒倾向给汉武帝刘彻这位同父异母的兄弟翻案,认为他的贪好酒色不过是为求得自保的一种方式。《汉书》载:汉武帝即位初期,诸大臣屡次以“七国之乱”为鉴参劾诸侯王;建元三年(前138),刘胜与几兄弟前往长安赴宴,席间刘胜闻奏乐而泣,在汉武帝追问下道出番堪比后世《七步诗》的言论。那段“演讲”开场便浩浩汤汤且不失自己封地特色:“臣闻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故高渐离击筑易水之上,荆轲为之低而不食;雍门子壹微吟,孟尝君为之于邑。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一通兄弟亲情不容外人间离的委屈辗转道来,最后赢得个“汉之英”的美名。且不论刘胜是否情真意切,两个事实不容忽略:刘胜在中山王位上42年,超过他所有子嗣;那通长篇大论中至少留下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成为成语,说明他还有点文采。

陵墓初启时墓内积水情况颇为严重,时至今日,墓内四壁仍隐有渗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陵墓建造时对排水的考虑不够缜密。南北耳室之间最醒目的是那口依地面坡度而设的渗水井。据载,水井深度超过2米,为游客安全考虑,现今已有围栏与栅盖保护,但水井本身仍起着汇集墓室四周排水槽内墙壁渗水的功能。

满城汉墓5( 铜朱雀灯 )

绕过水井是顶部最高的内室,原设计是用作死者身后宴乐的场所,本来有木制的亭状结构,日久天长木料已腐朽,只剩下凿出的石质穹顶,但抬头望去反而更加气势逼人。中心陈列圈内摆着些铜制酒具,看里面被人胡乱丢着些纸币硬币,料想不是真品。

中室正后方是后室,在岩洞中用石板建成的主室和侧室两部分。主室象征内寝,内置汉白玉石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主室南侧的小侧室象征盥洗室。赫赫有名的金缕玉衣就在后室的主室中。

满城汉墓6( 铜豹 )

不过那当然是仿制品。即便你不知道真品其实是在河北省博物馆里,一看近乎路边货的玻璃罩柜和锈迹斑斑的防护栅栏就能猜到。刘胜的金缕玉衣并不是目前已出土的金缕玉衣中最精美的甚或制作年代最早的,但它确实是第一个出土并验证了史书中所传说的“金缕玉衣”的一件。根据发掘记录,后室的大门为两扇石门,与周围石壁颜色几乎完全相同,而石门间以铁水浇注。设法打开石门后,当年人们看到的是一张石床位于右侧墙边,周围有不少兵器、铜器和玉器,床上只有一件近似衣服的东西,上面似乎有污泥。从这些“污泥”中,专家们发现了散落的玉片,进而复原出金缕玉衣。

但刘胜的尸体并没有发现。即便考虑到“假棺”的可能,专家们掘地三尺也没有更多发现。后来到旁边刘胜的夫人墓中发现类似的金缕玉衣,而且在其中发现女性的骨骼残骸,这才否定了金缕玉衣只是某种假棺的可能,随后对刘胜金缕玉衣进一步分析后找到了部分牙齿残骸。

满城汉墓7(  藩篱蕉叶纹铜壶 )

如今放在玻璃柜中的金缕玉衣仿制品是鼓鼓囊囊的。据说复原后的刘胜金缕玉衣身长达188厘米,刨去玉片的厚度,估计当时刘胜的身高也该有186厘米左右,算得上一个伟男子。按礼制,只是诸侯王的刘胜穿金缕玉衣入葬未免违制,因此有人猜测这是西汉殡葬礼制尚未完善的结果,也有人猜测这套葬服本就是汉武帝特意恩赐的。

即便发现了牙齿,倘若没有进一步的检测证实这些牙齿的归属,刘胜尸身的去向仍是个谜。当年发掘时曾在玉衣下发现60多枚金饼或言金豆,郭沫若的解释是它们代表了刘胜在世间的年数,后人却怀疑是当年讳言了这些物件的丹术意味。金玉利于尸身不腐自然是西汉时期人们所相信的,同墓穴中出土的大量医学用具乃至成为满城汉墓代表文物之一的错金傅山炉都更加深了刘胜墓中的丹术味道。错金傅山炉在汉代被称作熏炉或香炉,是贵族专用品。傅山指仙境傅山。相传傅山在东海中央,山上曾有仙人修炼仙丹的传说。

满城汉墓8( 铜当卢 )

墓内也留有错金博山炉的复制品,与照片上相比感觉尺寸小了许多,何况又混杂在其他一些日用品中,几乎看不出它的价值。希望墓穴中的陈列即便是仿制品也尊重了当年发掘时的发现,否则有点难以解释这样两件器物的出现:一件只能按如今摊上的说法叫“火山按摩石”,另一件是石质的男性生殖器图腾。

司马迁对刘胜评价的后半句是:“子百二十人。”后世人也调侃说正是刘胜这样的“量产”才造就了刘备的族谱。刘胜曾有20个儿子被封为列侯,但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有11个因在进献给宗庙的黄金中做假被革除爵位。刘贞是刘胜第一批被封为列侯的5个儿子之一,封地在涿县陆城亭,后来也因黄金做假案被革除爵位。刘贞被削去爵位后仍在涿县定居,子孙繁衍,世代在郡县供职,直到出了个刘备。除刘备外,刘胜的后代中还有位名将——刘琨,西晋将领、诗人,文武双全,早年生活浮华放荡,好老庄之学,依附权贵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曾与祖逖俱为司州主簿,夜半闻鸡起舞,以豪杰自命;后成将才,曾得李清照感慨:“南渡人物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满城汉墓9( 考古队员观察二号墓中出土的器物 )

刘胜陵墓后室后围有半圈回廊。墓室的介绍牌上对这半圈回廊的作用说得很含糊,因为专家们对这道回廊的作用也不甚肯定。它究竟属于“外葬”的一部分还是西汉时期残留的一种“外葬”形式、它和一直无法参透的所谓“黄肠题凑”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没人敢下断言。反正回廊的入口没有“禁止入内”的牌子,壮了胆子进去转一圈。

回廊的高度不及外面几间墓室,但也不必弯腰。空荡荡的墓室中只有我们两人的脚步声。起初路线还是规则的半圆形,过半程后却有了曲折,前方也一时望不见出口。尽管回廊内灯光够亮,进来前也看过介绍牌知道回廊并非规则设计,两个弯拐过心里仍不免有些发毛。明知前方会有出口,却臆想那出口是否会突然消失。

满城汉墓10( 铜错金博山炉 )

窦绾墓

看到刘胜陵墓时,郭沫若曾断言:附近肯定还有大墓。后来确实在与刘胜陵墓平行的北侧山里发现了他夫人窦绾的陵墓。如果说刘胜陵墓的标志物是金缕玉衣,窦绾陵墓的标志物就是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因灯体刻有“长信”字样的铭文而得名,而长信宫是刘胜的祖母窦太后的寝宫。窦绾的出身、生平目前并无史料可考,只有传说窦绾和窦太后是本家,窦太后在一次出游时见到窦绾,因窦绾生得乖巧伶俐,很讨窦太后喜爱,便招进长信宫,成为窦太后的贴身侍女,后窦绾嫁给刘胜,窦太后便将长信宫灯作为嫁妆赐给窦绾。无论传说是真是假,窦绾与权倾一时的窦太后有亲缘关系是肯定的。考古学家相信,馈赠宫灯的做法显示了窦太后对窦绾的宠爱,而拥有太后所赐宫灯的窦绾自然也会在刘胜王府中拥有格外优越的地位。

满城汉墓11( 谷纹玉璧 )

虽然两座陵墓的结构大同小异,从墓室的状况看,窦绾的待遇确实比刘胜好不少。窦绾陵墓总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在修建的规模与工艺上都优于刘胜陵墓。当然,窦绾毕竟是在刘胜死后数年才去世,工匠完全可以在吸取刘胜陵墓建造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建造方案。窦绾陵墓内不再有环绕后室的回廊,南耳室的长度却比刘胜陵墓中的南耳室长出许多。据说这是因为窦绾一日不死工匠便一日不能歇工,经年累月,开凿出这样一间狭长的耳室。窦绾陵墓的主墓门也由土坯墙改为砖墙,更为坚固。更重要的是陵墓内渗水井的改进。刘胜陵墓中的渗水井只有一个,位于南北耳室之间,正对主墓道;窦绾陵墓中却有两个渗水井,位置改换到中室两侧。就实际效果看,如今窦绾陵墓中显然比刘胜陵墓干爽很多。窦绾陵墓中也发现有金缕玉衣,衣内虽不见完整尸骨,至少还保留下几根肋骨。刘胜金缕玉衣内只剩下牙齿,有专家认为原因之一是墓内陪葬了大量美酒,导致空气过于潮湿;但窦绾的尸骨能保存得相对多些,应该和改进过的渗水系统不无关系。

然而,窦绾毕竟只是王妃,尽管可以有长信宫灯这样的顶级陪葬品,在其他陪葬品的规格上按礼制还是要比她的丈夫差一些。南耳室中,陪葬的只有大车3辆、小车1辆、马13匹。与刘胜的大酒缸大酒盏相比,窦绾的陪葬品多以精细见长。名气上仅次于长信宫灯的是朱雀衔环杯。出土时杯内还残存着朱红色的痕迹,据推测是当时某种化妆品。更有特别意味的是那个青铜合卺杯,此杯由两个高足青铜杯合接而成,据信是刘胜与窦绾结婚时使用的。刘胜与窦绾感情有多好不见史料记载,能有120个子嗣可见刘胜绝不只娶了窦绾一房,不过窦绾陵墓中后室的位置也颇耐人寻味:后室的位置明显偏南,有种浪漫的说法说这是因为窦绾希望自己的长眠之处能离丈夫近些。

知道山里还有18座据猜测是刘胜子嗣陵寝的小墓是回来后的事,同时发现的另一些资料更有趣味:以穿越时空为基础的臆想网文现在多如牛毛,其中居然有几篇是以化身为窦绾为主题的。陵山未被发掘前,附近一个村子的名字早已引起过考古学家的注意。那村子名叫守陵村,但村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守的是什么陵墓。在网上的小说里,这个村子被“改造”成窦绾亲戚为守护窦绾的灵魂转世而驻守的地方。一座王陵,一座妃陵,18座子嗣陵,两件几乎不见尸骨的金缕玉衣,确实是可以充分想象的好题材。

(本文图片来源于《满城汉墓》) 汉墓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