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

作者:蔡伟

(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向孟良崮急速进军 )

置之死地

在1947年5月15日,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发动了对固守在孟良崮山地的整编74师的总攻。

站在大崮顶上,孟良崮管理处的刘石厚介绍了当年解放军的攻击路线。“陶勇的4纵从西北、许世友的9纵从正北担任主攻。王必成的6纵协同叶飞的1纵占领孟良崮西南的垛庄,切断74师退路。同时1纵和王建安的8纵除了阻击敌左右两翼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的增援,还分别从西东两翼对74师发动进攻。”刘石厚说,解放军除了攻击部队,还有韦国清的2纵、成钧的7纵、何以祥的3纵和宋时轮的10纵分别在74师左右两翼远近阻击国民党援军。

此前战史中或是刘石厚口述中清晰的攻击路线,到了孟良崮现场,几乎会让来访者产生一头雾水。从位于蒙阴东南28公里蒙沂公路上的垛庄镇开车往北,10分钟就可到位于半山下的孟良崮登山处。沿着孟良崮南坡新修的石板路,经两小时爬上610高地和顶峰后,四周山峰连绵,几个主要的山峰朝向难辨,历史和地理的衔接变得一片茫然。“你脚下的山头其实是孟良崮山区的最高峰大崮顶,当年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和他的几位幕僚就阵亡在这里,这也是孟良崮战役中最后被攻克的山头。”刘石厚说,“真正的孟良崮在对面。”他指着东边云雾蒙蒙中的山峰。

人们口中的孟良崮其实是对大崮顶、孟良崮和东边芦山主峰等十余个山头的统称。否则附近任何一个孤立的山峰,都难以摆下整编74师的3.2万人马。站在大崮顶上,东边紧邻的是610高地,再往东约1公里处就是海拔575米的孟良崮,然后向东依次是芦山大顶和雕窝。在大崮顶环顾四周,呈浅半月形、凹面向北的孟良崮山地四周是一片平地,汶河小平原就在山北延展开来。从更大范围看,西南的蒙山山脉、北面和东面的沂山山脉则在外围对孟良崮形成合围,只留下东南通往临沂方向的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处几公里外,还有一个东北—西南走向、像墙一样封住出口的万泉山。华野8纵后来正是在这座山上挡住了前来援救的国民党部队。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1( 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美式山炮 )

在这样四周为山脉环绕的盆地中,兀然突起的孟良崮从战术上看基本属于绝地。就是向西南桃圩一带的国民党军靠拢,还是往东南临沂撤退,整编74师曾经在指挥部发生过争执。“如果74师从东南沿着公路往临沂跑,解放军肯定没办法。”熟悉本地地形和孟良崮战史的刘石厚认为。不过1947年5月14日,张灵甫最终选择把撤退的第74师带上孟良崮山地。刘石厚说,74师的各部队就分散据守在大崮顶、孟良崮、芦山、雕窝等主要山头及山下的几个村庄内。由于当时山上没有公路,74师12门105毫米口径榴弹炮等很多重武器被迫留在山下的垛庄,最后被华野部队夺取,转而轰击74师。

驱车从垛庄上山途中,沿途布满巨石的荒山基本就是60多年前孟良崮发生鏖战时的原貌。巨石累累,童山濯濯。白天太阳炙烤不算,山间蚊虫叮咬几乎让人无处藏身。沿着游人难以发现的复杂小路曲折前往孟良崮顶峰途中,山崖间74师当年用石块垒成的矮墙工事偶尔可见。沂南县孟良崮景区导游李尊会说,孟良崮属于石灰岩山地,而孟良崮比大崮顶巨岩更多,山洞更密。74师虽然居高临下,面对山下进攻颇有优势,但孟良崮石质山体让官兵难以深挖工事。虽然漫山遍布巨石,却又缺乏修建工事的石块。由此面对山下炮火时基本无遮无挡。加上炮火炸碎石块,山上守军密集,一发炮弹往往造成比平地上更大的伤亡。许世友上将回忆1947年5月14日对孟良崮发起总攻后,“入夜后,被围之敌纷纷做饭。满山望去,星星点点,火光闪烁。我炮兵见火光就打,一顿炮火过后,整个山头一片漆黑,呈现死一般的沉寂”。至今在孟良崮山地,从山腰到山顶的许多巨石上,各种大小弹孔密如蜂窝,清晰可见。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2( 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顺着山路推入敌人纵深 )

无遮蔽战场

从进攻的华野部队方面看,孟良崮山地近乎45度的山坡和几乎赤裸的山体。山间采摘板栗的村民说,孟良崮如今漫山的松树、板栗树都是解放后所栽。当年从山下开阔地发起进攻的解放军几乎没有任何隐蔽之处。在这样徒手攀援都困难的山坡上对国民党火力最强盛的74师发动无遮无掩的仰攻,想起来几乎会让最勇敢的战士也绝望。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3( 孟良崮战役中,敌人空投的弹药被我军缴获 )

山上巨大的石块成为交战双方的隐蔽所。李尊会说,解放军只有冲锋到山崖和巨石下才能进入山上国民党军射击死角,双方往往在巨石前后相隔数米对峙。粟裕曾回忆说这是一场刺刀见红的战斗,实际作战中,解放军有时甚至要动用缴获的火焰喷射器才能消灭石头后的国民党军。

从孟良崮正北仰望大崮顶,最后一段山体几乎是垂直的陡崖。刘清奎说,他所在连队当时其实也有很大伤亡。14时整他所在营司号员集中一起吹冲锋号,连长和战士一起发起冲锋,但部队还是在距离敌人只有三四十米时被压制住。李尊会解释说,解放军的进攻不是沿着今天的山道或是几条小道,而是沿着几乎所有山坡坡面。他比划着远处的山脊线,平伸手掌做了一个从下向上掠过的动作。只有亲自站在孟良崮顶峰看对面的大崮顶才能体会到需要什么样的人海战术才能铺满孟良崮各方向巨石密布的山坡。从北面主攻的许世友9纵在巨大的作战压力下不停顿进攻,伤亡巨大,许世友甚至想亲自上阵,命令手下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亲自冲锋。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4( 粟裕 国民党军队的密集推进让华野很难找到突破口,而早被认为是弱旅的桂系第7军和整编第48师在粟裕看来不是理想的攻击对象。在5月11日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从垛庄出发,经孟良崮西麓向坦埠华野9纵队进攻后,粟裕判断敌军已发现位于坦埠的华野司令部位置。情报部门截获汤恩伯限整编第74师于5月12日攻占坦埠的电令。据此情报,粟裕决断把最强的74师作为歼灭对象。粟裕认为,情报虽然不能完全解析国民党行动,但可以判断已发动全线进攻。敌军目标是两翼掩护、中央突破,攻击华野指挥中心,聚歼华野于沂蒙山区,或将其逼向胶东一隅赶过黄河。为此粟裕果断放弃第7军和整编第48师,集中几乎全部部队将突出的74师强行割裂聚歼。粟裕认识到张灵甫的诱饵计划,但高明的是,他也看透国民党部队之间的矛盾。粟裕的战争智慧不仅是战略的高明。战斗结束后他从歼敌数字的差异中发现异常,在他的督促下才得以发现隐蔽在山沟内的74师的7000人残部。全歼74师才得以完成。 )

孟良崮的“崮”字说明了这种山体的特点:四周陡峭而山顶平缓。刘石厚说,无论是大崮顶还是孟良崮,其实崮这个特点并不太明显。80年代在大崮顶上修建孟良崮纪念碑时,曾经派工兵把山顶炸平。不过大崮顶之所以得名,还因为它的顶峰,也就是纪念碑侧一个大约10平方米左右的岩石平顶,稍微突出山顶。崮顶的北侧和西侧几乎是垂直的山崖。为了攻克74师这个最后的阵地,山崖边的铭牌上记载了当时的惨烈:为了解放军攻击部队当时“尸体累积达七层”。最后依靠当地熟悉地形的老百姓带路,从小路逼近后,最后通过搭人梯方式强攻上大崮顶。

毛泽东在战后5月22日给华野的电报中指出:“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孟良崮的地形到底给解放军带来多大伤亡至今没有准确的官方数据。今天大崮顶南边山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园,纪念碑上刻出有名有姓的烈士数量超过3000多人。刘石厚说,那并不是全部的数量。沿着汶河北岸的柏油马路驱车前往汶河北的依汶,那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鲁中烈士陵园。不过里面同样没有提供孟良崮战役更确切的伤亡数字。李尊会说,50年代当地政府以上山收马骨名义,发动老百姓上山清理遗存白骨,才算是彻底清理这个不堪回首的战场,当时捡到的子弹壳甚至连一辆卡车都装不下。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5( 陈毅 虽然孟良崮具体策划是粟裕,但陈毅是粟裕坚定的支持者。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但对于当时从没有和国民党王牌硬碰硬死拼的华野部队,很多将领担心伤亡过大得不偿失。陈毅宣布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74师。而部队即便全部损失也同意战后补足建制。 )

巨大的伤亡,难以确定的伤亡人数,除了和孟良崮复杂的地形、伤员的分散安置有关,华野在战后的迅速撤离也是原因。6纵老战士刘清奎回忆说,当他在5月16日下午16点终于冲上大崮顶时,所见我军战士中已经找不到一个认识的人。“一问有9纵队的,有8纵队的,有1纵队的,还有4纵队的。”刘清奎最后下山找到连长后,连长把他的通讯员小吕和小陈交给他,命令去到早晨出击的小河边找部队。3天没合眼的三人在河边没找到部队竟然睡着,被便衣侦察兵叫醒才得知部队早已撤走。李尊会说,为了区分部队,当时的解放军每人胳膊上都系有一个两色的毛巾。白天露的是红色的一面,晚上则翻到白色的一面,否则混乱中难以区分。“这种状态下哪里有充裕时间点伤员?很多伤员都被民工赶紧运到后方了,根本来不及清点。国民党的伤兵部分被带走,有的就没人管了。”

孟良崮的雾和崮

( 汤恩伯 1947年5月10日,徐州司令部顾祝同命令汤恩伯(图中)、欧震、王敬久3个兵团向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一线推进。汤恩伯未等欧震、王敬久两兵团统一行动便指挥第1兵团8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次日汤恩伯要求各部进攻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以25师协助74师主攻,除以一部控制孟良崮、北桃圩要点外,主力迅速攻略三角山、水塘崮、杨家寨、黄鹿寨、黄斗顶山、芦家山坡和凤凰山各高地,12日攻略坦埠(后又改为14日)。各部队密集平行推进,相互保护。具体以25师保护74师左翼,83师保护74师右翼,65师掩护25师侧翼,第7军和第48师策应83师侧翼。汤恩伯的判断与蒋介石、陈诚、顾祝同基本相同,把华野部队北撤诱敌认作是陈毅、粟裕的华野在挤压下避战。 )

的确有一支部队差一点在战后的孟良崮被漏过。74师一支残兵在华野攻占孟良崮所有主峰后隐藏在东部雕窝和孟良崮之间的山谷里。这支曾被我军发现而误认为是友军的74师残部在山谷上没发出任何声息,静待华野撤走后逃离。孟良崮山区方圆并不大,不过即便是白天,有时山谷中的雾气也会让相隔不远的对面山峰被浑然淹没。粟裕从打扫战场后清点的74师死伤俘人数中发现漏洞,这个7000人的残部最终才被搜山的华野发现俘虏。不过华野在分割穿插74师过程中也受惠于孟良崮的雾。

时任1纵司令员的叶飞回忆5月13日黄昏至14日晨该纵队一部从74师和该师左翼25师之间穿插的惊险过程。“由于两军过于靠近,我亲眼看到山地敌军的运动。敌人在山冈,我军在山坡,我知道他们是敌军,敌军却以为我军是友邻25师,不吆喝口令,不打枪,坦然前行。当时暮霭浓重,视线不清。这时机是稍纵即逝的,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如果犹豫了,部队停下来,敌人就会发觉是‘共军’,火力一压,处境就十分危险,那就麻烦了。”这个雾也迷惑了张灵甫。张灵甫一个参谋后来回忆,张灵甫与副师长蔡仁杰巡视阵地时,在浓雾中发现一支华野部队在山下活动,却被两人误认为是随同前进的25师。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7( 张灵甫 张灵甫是万家岭大捷突击营营长,抗日英雄。当华野5个纵队突然包围74师后,张灵甫瞬间明白粟裕的围歼计划。虽然退路垛庄已经被解放军占领,但是74师3.2万人的兵力还是有实力与两翼任何一方援军突围会合,因为距离都只有10多公里。而国民党近50万兵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方圆100公里之内,他们在一个月时间内都没有找到过华野主力。张灵甫把部队拉上就近的孟良崮,主动让解放军包围自己,把74师做诱饵吸引找不到的解放军主力,帮助其余的国民党部队从外围合围解放军。他相信王牌74师能坚持3天,也相信其余部队能够在3天内围歼华野主力。可惜他能够认识74师的实力,却没有预料到兄弟部队的盘算。 )

如果说浓雾给双方的影响是人的因素,那么孟良崮四周陡峭、山顶面积狭小的地形在客观上影响了国民党从空中对74师的补给。当74师突围失败,被压制在520高地到芦山之间东西3公里、南北2公里的狭窄山区内时,国民党开始用飞机对74师进行空投补给。由于华野的诱导和地形影响,空投的水囊、食物和弹药大多落入华野阵地。弹尽水绝的74师开始陷入绝境。

据《国民党第一兵团孟良崮战役战斗详报》记载:“我军完全退守山地以后,饮料断绝,渴不可支,体力渐弱,各种火炮以俯角全失,效力降低,且阵地毫无遮蔽,全受共方火制。而山地概系岩石,匪方射击威力倍增,人马损害更大,尤以我军骡马及杂役兵夫,受敌炮火惊扰奔窜,引起部队混乱,致使掌握困难,匪军因得自各方渗入。”

孟良崮战役的地理解读8

地形外74师的另一个对手

“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只有本地人才熟悉这里的地形。”刘石厚说。孟良崮的地形对于交战双方各有苦衷,但孟良崮所在沂蒙山百姓基本上是国民党军的另一个对手。

指挥孟良崮战役的粟裕曾经说,解放战争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援。华野能在国民党援军抵达前全歼74师,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此前在莱芜战役等胜利中缴获的国民党火炮,组成了一个特种兵纵队。国民党整编第72师师长杨文泉此前在泰安兵败被俘后曾说:“你们有这么多大炮,完全出乎我意料。你们炮兵火力组织得那么好,步炮协同得这样好,更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不过火炮和炮弹缴获不少,大量后继的炮弹则来自苏军控制下的大连。通过偷渡方式,大连制造的炮弹和其他武器躲过国民党海军的海上封锁,得以在胶东革命老区的威海俚岛港登陆,此后数以万计的炮弹由数以万计的民工用小推车运送到孟良崮战场。一位当年曾随父亲运送弹药的胶东人说,一辆独轮车装4发炮弹盒子,每个1米长,30多厘米宽,大概70多斤。父亲在后面推,他在前面拉。而战斗中解放军的伤员能够迅速被民工运往后方,分散到居民家中休养,山上的74师受伤官兵则无人救助。“解放军8个纵队20多万人,加上25万民工。孟良崮是共产党45万人打张灵甫3万多人,任他是王牌军也顶不住啊。”李尊会感慨地说。

这是李尊会对这场战役胜负手的另一面看法。山东根据地对华野的支持,表现在从情报通信到后勤支援各方面。由于当地百姓的掩护,拥有空中侦察优势的国民党军在74师向坦埠发动进攻时,尚不知道自己正面聚集了华野5个纵队的主力。孟良崮战前1月2日鲁南战役第一阶段围歼国民党整编第26师和配属第一快速纵队时,由于老百姓对国民党军的情报封锁,国民党军竟然对解放军发动全线进攻的重大行动毫无知觉。对于孟良崮战役,一个重要因素是,华野成功在蒙阴西南平邑一带隐藏了王必成的6纵。

平邑位于蒙山以南通往临沂的另一条交通要道上。孟良崮战役前,粟裕将6纵隐蔽在这一带——开始时已经处于国民党围攻华野的第一线部队后方。沂蒙山区的地形不利于国民党机械化部队使用,但2万多人的共产党部队却在当地百姓配合下隐蔽在山区,直到孟良崮战役爆发。在74师撤退到出发地垛庄前一小时,6纵用两天时间强行军120公里,击溃74师进攻坦埠前在垛庄留下的一个辎重团,切断了74师后退的唯一通道。此前涟水之战中,6纵曾和74师打了个消耗战,双方都伤亡数千人之多,6纵还有数百战士被俘,后被张灵甫力排众议编在位于垛庄的辎重部队中。当6纵突然攻击垛庄时,这些被俘战士马上将枪口对准国民党军。前往救援74师、最后和该师同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国民党83师第19旅57团团长罗文浪回忆说,5月14日下午16时,垛庄已为解放军占领。当8纵于15日占领万泉山后,1纵、6纵和8纵在74师身后打通联系,封闭了孟良崮山地最后的缺口。

垛庄失守的决定性影响不但让74师失去退路,也让位于山地的74师水源断绝,饮水做饭发生严重问题。当地村民介绍,4月、5月是孟良崮比较干旱时候。许世友回忆在解放军控制的野猫圩沟,9纵25师73团一个连打退试图抢水的74师20多次进攻。74师遗尸累累而无功而返,解放军连队指挥员全部牺牲,先后有7名干部战士自动代理指挥。在孟良崮顶峰,李尊会指着山北坡和东面雕窝之间的山谷说,“那下面就有水源”。李尊会说,当年国民党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主要把主力部队布防在山上,没有很好控制山边和山谷中有水的平地,和山地互为支撑。罗文浪也证实当时部下最大的问题就是饮水,渴得不能忍受的74师官兵甚至开始喝尿。被围困中的罗文浪曾对同僚开玩笑说,退守孟良崮是“马谡拒谏失街亭”历史故事的重演。

资料:

战线后的对手——

孟良崮之战国共双方作战序列

华东野战军在粟裕、陈毅的指挥下,以华野1、4、6、8、9纵队五个纵队外加一个炮兵纵队为攻击部队,在孟良崮山地集中攻击张灵甫整编74师一支部队。在孟良崮战区外围,陈、粟以4个纵队阻击国民党大批援军,虽然在山东战场国共双方兵力是2比1,但在孟良崮,华野对整编74师,拥有5比1的兵力优势。

国民党直接参战部队

徐州司令部顾祝同的汤恩伯第1兵团,主要包括:

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抗战8年中国民党战功最辉煌部队,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誉为“抗日铁军”。1946年改编为整编74师,全师3.2万多人,全副美械装备,号称“御林军”。

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

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

整编65师:师长李振

整编48师:师长谭何易

第7军:军长钟纪

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

2纵:司令员韦国清,建国后中将

3纵:司令员何以祥,建国后中将

7纵:司令员成钧,建国后中将

10纵:司令员宋时轮,建国后中将

(注:攻击集团中1、6、8纵均以1/3至2/3兵力担任阻援)

国民党其他兵团参战部队

第5军:师长邱清泉,从国民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发展而来,参加过淞沪会战、滇缅作战,在昆仑关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坂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12旅团。

整编11师:师长胡琏,源自陈诚土木系18军的骨干部队,该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部队。1946年5月,18军整编为11师,师长胡琏,其人被毛泽东称为“狡如狐,猛如虎”。

整编64师:师长黄国梁

整编20师:师长杨干才

整编9师:师长王凌云

共产党部队

一、攻击集团

1纵:司令员叶飞,建国后上将, 1纵是解放军第20集团军前身

4纵:司令员陶勇,建国后中将,4纵是解放军第23集团军前身

6纵:司令员王必成,建国后中将,6纵是解放军第24集团军前身

8纵:司令员王建安,建国后中将,8纵是解放军第26集团军前身

9纵:司令员许世友,建国后上将,9纵是解放军第27集团军前身 地理孟良崮战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