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的弯弯绕

作者:王小峰

浏阳河的弯弯绕0

( 周笔畅 出于商业目的披上传统外衣更让人感觉是对传统的亵渎。 )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这首红色歌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最近,这首歌因为版权问题又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歌手周笔畅和李谷一演唱了一首《浏阳河2008》,因为引用了原作的旋律,并且原作者对歌词表示不满,引起了法律纠纷。

争议焦点无外乎词曲的引用和署名权问题,对于这个案例,从法律角度讲,没什么复杂的,该列入最简单的著作权纠纷案例,甚至连典型案例都算不上。但我觉得,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却是一个典型案例。

它的典型之一是经典与时尚的关系。流行文化每每在它即将枯竭的时候,都会从过去的经典中寻找灵感,用这种循环达到文化延续的目的。在正常情况下,流行是否定经典的,这种否定是为了超越或避开经典,无计可施时候,可以新翻杨柳枝。《浏阳河2008》从某个角度讲是借用“浏阳河”这个概念赋予一种新的演绎,然后把经典放在当下,进行改装,试图让经典的DNA在貌似新鲜的环境中起到一点作用,达到借尸还魂的目的。《浏阳河2008》是一首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歌曲,但是由于把《浏阳河》的概念拉进来,又把李谷一请出来,就形成了强烈反差。尤其是《浏阳河》的旋律穿插其中,仿佛它就是一首焕然一新的歌曲,它的“新”在于人们对旧的陌生,所以,新一代歌迷听到这首歌会觉得新鲜,《浏阳河》的词曲作者认为歌词写的不知所云。

很多人都很赞赏这种炒冷饭的做法,说得高调一点,这叫继承传统,让年轻人熟悉经典。用这种杯水车薪的做法起不到继承作用,它的经典符号很快因俗气的流行手法而被消解。但这种“创意”看上去挺别出心裁。当时髦与传统勾搭在一起,传统永远扮演作料的角色。比如崔健在《假行僧》里面用了广西民歌的旋律,我们没见广西民歌流行;郑钧在《回到拉萨》里面用了藏族民歌,也没见藏族民歌流行。相反,倒是西藏热促成了《阿姐鼓》的流行。所以《浏阳河2008》这种毫无新意的手法也证明它不会对湖南民歌的流行起到什么作用。

那么周笔畅干吗和李谷一演这么一出“关公会秦琼”式的二人转呢?如果你留意一下,其实这就是周杰伦与费玉清的《千里之外》的糟糕翻版。“浏阳河”只是一个动机,回到对港台地区音乐的忠诚是目的。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说,台湾地区的很多歌手在近期创作中都不约而同运用了“中国风”的元素,比如林俊杰唱了一首《曹操》,周杰伦写了一首《霍元甲》,陶在歌曲里用了京剧《苏三起解》,或者某某某在歌曲中用了一点古代的典故……以此证明现在的歌手还是知道认祖归宗的,甚至把它夸大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上。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最近10年来台湾地区流行音乐迷失的表现,当一群中国人在一起,突然有个人站出来说自己的眼珠是黑色的,以此证明是中国人一样荒唐,因为压根儿就没人怀疑过你是外国人。这多少有点此地无银的意思,此地无银向来都是心虚。倒退20年,台湾歌曲听着都是中国风格的,后来对大量外来音乐的模仿与复制,不仅使一代创作者丢失了传统,也使受众误以为时髦就是传统。

周杰伦特别喜欢玩这一套把戏,他较早模仿美国黑人R&B音乐,在2000年左右突然走红,但是这种音乐有种局限,就是太套路,从听觉上讲就是听着都差不多。但是他的搭档方文山更善于在歌词上拼接组合,玩各种各样的概念,可谓横贯古今中外。但方文山绝不是随便横贯,他都是有目的性的,把这些点变成标签符号贴在周杰伦身上,配上周杰伦玩的那些时髦音乐,就流行了。

周杰伦的主要市场在大陆,到后来,他尽量淡化歌词中的西方符号,而开始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做噱头,他的听众只能因为他的魅力而对这些歌曲产生亲近感,而不会对文化本身产生多大兴趣,可这种做法恰恰迎合了某种心态,打起了复古、回归传统的幌子,让人觉得他很民族。如果你真正欣赏民族文化,有那么多现成的干吗不去欣赏呢? 浏阳河弯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