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千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马未都)

秘色千年0( 秘色长颈鹿,法门寺博物馆藏 )

古人收藏讲究的是秘不示人。过去连皇帝的收藏都小心翼翼地钤上一枚小章——秘玩。因此,有关收藏的故事总是显得玄虚。历史上的收藏悬案,很少有被揭开的,尘封多年乃家常便饭。

唐宋以后,有一种瓷器被称之“秘色”,多见史籍记载。惜秘色之瓷与历代名窑命名法则不符,实在无法将其正确列出,以飨后人,旋即成为千古谜案。

唐宋各窑,一般均以烧造辖区冠名,南方之越州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北方之定州窑、钧州窑、耀州窑等,通俗简便,一望便知。唯独秘色,玄之又玄。

宋人叶宥《坦斋笔蘅》如下解释: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

钱氏指吴越钱氏,长期雄居两浙十三州,辖八十六县,也算是一方霸主。五代十国期间,吴越政权稳固,恩受老父谆谆教诲的钱,在唐廷超额回报,衣锦还乡后,注重兴修水利,以保障农业收成,深得民众爱戴。吴越国所处地区正是越窑高产地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青瓷称雄江南,与北方邢窑白瓷形成并驾齐驱局面。

秘色千年1( 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博物馆藏 )

钱出身微寒,一旦占山为王,野心膨胀。尤其大唐谢幕,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让他内心潜在的欲望逐渐膨胀,专属用瓷乃手段之一。秘色瓷为其家族专用,由来已久。钱父钱宽,母水邱氏墓都有精美秘色瓷陪葬。原为大唐宫廷贡瓷,借机挟为私有,使之秘色之秘,发扬光大,以致后世对秘色知之甚少。北宋其他各窑的崛起,遂将秘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于是,人们在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唐徐寅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秘色千年2( 唐三彩马 )

诗中极尽赞美之辞,但正是文学的赞美使得后人如坠五里雾中。明月春水,薄冰绿云,形象转化不成具象,千百年来,收藏家及学者们都沉浸梦幻般的追求之中。

这种追求到1987年2月戛然而止。

大唐李渊皇帝亲自命名的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抢救性的发掘揭开秘色瓷千古之谜。法门寺的地宫内藏有14件秘色瓷,细心的唐朝人在封存地宫时有内容详尽的“衣物账”,上面赫然写明: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实物与文献对照,保存了1113年的国之重宝呈现世人面前。秘色瓷比对唐诗,诗虽酸腐倒也贴切。

这个瞬间,使得许多收藏家手中的财富重新估价。原来是身份不明的青瓷,终于可以在法门寺的标准器比对之下,一目了然。秘色瓷不再存在幻想中,而是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巡回一展芳容。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总是很少,靠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总会有偏差。尤其对这种属于奇技淫巧之类的小事,古人没有放在心上,漫不经心一笔带过,却难坏了一代又一代后世人,幸好有文物还可以帮我们指正。

文物鉴定是标型学,到目前还是以目测为准。有了法门寺的标准器,所有与之相似、类似、近似的都可以向其靠拢,称之秘色,秘色因此不再神秘。

<p "="">我曾见过许多越窑青瓷。法门寺秘色瓷出土之前,想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弄明白秘色。一看秘色之秘就是不想让人弄清才起的名字。漫长的收藏生涯中,我陆陆续续买过不少越窑青瓷,今天有机会重新审视,忽然发觉有秘色混在其中。越窑青瓷已是宝贝了,夺得千峰翠色,可谁知这千峰翠色中还有一眼清泉,潺潺流淌。 秘色陶瓷千年秘色瓷文化法门寺青瓷

上一篇: 进化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