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息后的商品市场
作者:邢海洋商品价格的飙升有美元计价因素,随着美元降息,其贬值进程进一步加快,欧元兑美元升破1.4大关,美元指数也跌至15年新低。从预期美联储减息到9月18日议息会后的短短一周时间,美元指数已经从80降低到78.6,降幅将近1.8个百分点,反映在金价和石油价格上就应该自动加价如此比例。在石油,因为前期价格已经升至80美元/桶附近,其价格上升2美元正与美元的贬值幅度相等,而黄金自突破每盎司700美元后一路飙至740美元,已经大大超出了美元贬值幅度。美联储减息,投资者被从储蓄市场排挤出来,寻求保值的途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欧元、黄金和股票等金融产品。
沿着这个由“成本和收益”构成的思路,股票和非美元货币应该继续上涨。但且慢,美联储加息后,除了市场报以热烈的反应,还有颇多的指责声音。美元减息,首先冒了“道德风险”,此番次级债危机,根源是金融系统毫无节制地衍生品创新,低等级房地产债务得以一层层在贷款机构中打包出售,放大风险。据测算,1美元资产往往被放大了20~30倍。现在联储降息,等于给了不守规则的金融投机以保底,这就是所谓“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放纵的是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使他们更无所顾忌地以小博大,而放大杠杆的结果就是市场上更多的虚拟资金,资产泡沫继续扩大。
另一个问题则是时机,格林斯潘时代,为了防止经济危机,美联储曾经连续减息,使美元利率低至1%,从而释放出席卷房地产和全球商品市场的流动性。2004年后尽管连续加息,流动性并未完全遏制,全球资产价格甚至是有升无减。此时美元减息,并且是罕见的50个基点,势必释放出新的流动性,使市场更加混乱,投机因素越来越多。而黄金、石油等基础商品的暴涨最终将恶化的是经济环境。有鉴于此,忙于为新书做宣传的格林斯潘就打破潜规则,高调谈论美联储最好不要减息,或小幅减息。这一思路下,颇多经济学家断言此次减息皆因伯克南的书生气,利息早晚还要调升,进入格林斯潘书中预言的加息通道,明后年加息到两位数水平。两种观点都不支持减息周期的说法,美元利率很可能有升有降,给市场带来更多波动。
且不用“货币战争”的思路分析美联储的打击对象,只看商品和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实际上,全球资产价格无非在实物和股票之间交替循环。上世纪90年代末,冷战结束,美国一国独大,美国成为全世界的资金汇集地,结果是美国股市一枝独秀。近日格林斯潘还提及过当时的情形,他表示,经济实现了几年的扩张之后,人们的亢奋情绪就主宰了一切,这时候就会催生出泡沫,而狂热破灭之前这些泡沫都将继续膨胀。但是,泡沫不能通过利率调整得以减弱。格林斯潘提到美联储在1994至1995年上调利率一倍,“阻止了初露苗头的股市繁荣”,但当停止加息,股市再次大幅上扬。
实际上,人类在对抗泡沫时从来没有找到过灵丹妙药。而这也可能是格林斯潘后来对于泡沫只做事前预警,却从不进行事前干预的原因之一。比如今年3月中旬,格氏就发出警告,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引发的灾难将会继续扩大。当时人们所关注的,还只是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破产的新闻。
不妨依照格氏思路对当今发生在全球商品和股票市场的资金动向做一个判断。21世纪后,真正称得上亢奋的市场并未发生在证券市场,而是商品市场,2004年以来的升息也并未彻底打压下上升的势头,泡沫还在继续酝酿。而现在,伯克南竟然迫于华尔街的压力降了息,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这一观点甚至可以在罗杰斯的“商品大牛市”中找到印证,他借以预言商品市场大牛市的是20世纪的商品市场统计数据,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平均周期都持续17~18年。罗杰斯举例:北海石油1969年被发现,上市却是在1977年;阿拉斯加北坡石油被发现是在1968年,花了9年时间,石油才被运到市场。 银行减息市场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