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陵诗
作者:朱伟最早知道李陵是儿时读明人熊大木的《杨家将演义》。熊大木的演义,其实没什么文采,叙述也简单。记忆深刻是演义中潘仁美一手策划的悲剧,先将杨业引进绝境,又用乱箭活活射死杨七郎。杨业当时困在陈家谷,出谷口,见李陵碑而感叹:“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遂撞碑而死。专有一出京剧《李陵碑》,杨小楼与余叔岩都有录音。
之后又从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中,见他将李陵诗排到上品第二位。他说,李陵诗中的凄怨源自楚辞,因“生命不谐,声颓身丧”而成味道。我是读此评介,再找真伪难辨的李陵诗。《诗品》大约作于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到十六年间,萧统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后召一帮文人编《文选》,约编成于大通年初,钟嵘在天监年末(公元519)已经死了。我以为《文选》中李陵的摆放位置,多少与钟嵘的趣味有关。
《文选》中,李陵诗有《与苏武》三首,我喜欢第二首,尤其是开头的“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与第三句“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凄风席卷,饯别无语,良辰不再,三载便是如烟千年,那种悲凉真正刻骨铭心。钟嵘确实是有难得眼光,后人曾质疑他为何对苏武诗不作评介,流传的苏武诗那种“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相比确实要纤弱得多。
李陵诗文,其实后人认为都是伪作,其中我更喜欢《答苏武书》,《文选》将它排在书类首篇。此书开头用“远托异国,昔人所悲”突出“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唐人李善注说,其中典出东汉桓谭的《桓子新论·琴道》。《桓子新论》在清人严可均校辑的《全汉文》中存16篇,《琴道》是最后一篇。桓谭自己善鼓琴,他这样重新叙述战国琴师雍门周与孟尝君田文的对话。田文问雍门周:先生鼓琴,能令我悲伤吗?雍门周说,琴声只能使先贵后贱者生悲。如先富今贫,遗弃到穷巷中,四邻不屑。如身材高妙,怀才不遇,逢馋罹谤。如交欢结爱,又无怨生离,且远赴绝国,再无相见之日。这样人,但闻飞鸟秋风,便会伤感。稍一拨琴,无不凄恻涕泣。阁下居广厦高堂,倡优在前,谄媚侍侧,置酒宴乐,沉醉忘归,视天地都不如一指,再有善琴者,还能被感动吗?
这故事说明了悲慨由来——无大悲慨,就无壮士扼腕、切齿腐心,钟嵘称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它是此信所要表达三个层次的由头。
三个层次,第一是悲像,独坐愁苦,终日只见异类,粗劣的皮衣毡帐顶着凄风苦雨。悲苦组织,先用到汉武帝时第一个远嫁塞外的乌孙公主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然后,夜不能寐,侧耳听悲风萧条,胡笳忧鸣。这胡笳据说乃老子避乱西戎时所作,若真是,冠“胡”就显荒唐,但我更信它确为张骞从西域传入。张骞死于汉武帝时元鼎三年(公元前114),李陵被俘为天汉二年(公元前99),病死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胡笳的象征意义是否后人据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借用?《胡笳十八拍》中最有氛围在雁:“雁南征兮欲寄悲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避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此信中未用这个意象,与胡笳联系的“牧马悲鸣,吟啸成群”来自《诗经·鲁颂·》“牧马,在之野”的意象延展,“”是肥壮,《尔雅》这样解释“”:“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悲鸣中显然有中原乡音的浸洇。
第二是为自己悲诉,也就是以五千对十万,如何的壮士不惧死。有关记录,与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接近。李陵当年出居延,在今额济纳旗东南;会战于浚稽山,为今蒙古境内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为强化效果,信中先用“战士为陵饮血”,后用“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指他本想学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未想家眷尽戮。饮血是血泪满面,泣血是泪如血涌。《易经·屯》中最早用“泣血”:“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卦是阳刚阴柔陷险而生难,筮法引出的这个卦象,男子骑马盘桓,女子伤心疾首。唐人李善还以当年养荆轲刺秦的燕太子丹唏嘘饮泪来解读饮血,加重了悲诉质量。
第三是从申辩到“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的愤慨。他说,你说汉对功臣不薄,那么多功臣伟才,最后不都因小人谗言遭祸败之辱?你自己,丁壮年为单车之使,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待白发归,老母仙逝,发妻改嫁。荒蛮人都崇尚你气节,何况天下之主!你应享王侯封,受千乘赏,但我听说赐不过两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封、荫子赏,而那些妨功害能之臣却为万户侯、权贵朝廷。你且如此,我还指望什么!而我在唐人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中,读到他给苏武的另一信,却是另一种态度。此信说,你名冠图籍,形影丹青,已获无穷之宠。我身降名辱,如计功过,还不足免我老母一死吗?他绝望地称世事荒谬:“功者福主,今为祸先;忠者义本,今为重患。是以范蠡赴流,屈原沉身,你欲居九夷,此不由感怨之志邪?”之后是,走吧,子卿,“恩若一体,分为二朝,悠悠永绝”,不用想人殊俗异,死生断绝。这样一种身份对比愤慨中与挚友的绝交,我以为更真实深刻。 汉朝李陵文化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