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保护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凉亭)

9月30日,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标准时点,据我们这里文物部门的说法,就是凡在本地的文物古迹,只要在这一天还存在,能普查到的,登记了就可得到保护。一位老文物工作者感叹:现在是和开发商赛跑,和城市的拆迁赛跑。比如,延陵东路上,8月初还有的一座寺庙,现在已经拆除;正在进行的工业遗产调查,其中一座民国时期的二层楼,外观很像遵义那座著名的洋房,现在也不见了,文物工作者痛心得很。要知道,与本市相距仅40公里的无锡,类似的工业建筑遗存已经编进了一本名为《无锡工商业遗产》的内部资料,受到了保护。

前几次文物普查,关注的大多是民国以前的文物和相关建筑,对民国时期乃至更晚一些的文物关注不足,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遗物和被遗漏的家族祠堂。近些年,有识之士提出对乡土建筑文化,对近代以来中国工业文明遗产的保护,使文物保护的概念相对拓宽。常州是近代工业文明发达地区,留到现在的遗存也还不少,就因为长期不重视,有的破旧不堪,有的被拆除。一大败笔就是原国棉二厂的改造,那里可是常州民族工业的精华之一,如保护下来,完全可以用做常州近代工业展示馆。又比如已经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昌大帝忠孝化书记”石碑,是著名东林党人、明代孙慎行手书的碑刻,无论是书法价值还是名人价值,都值得珍藏,但到目前,这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在一堆垃圾旁边,碑身已经断裂,这是什么保护?

我总在想,“保护”为啥总姗姗来迟? 姗姗来迟保护

下一篇: 同是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