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不到与听得出来的声音
作者:王小峰( 能控制iPod的夹克随身听 )
我上高中的时候以学习英语为借口买了一台录音机,实际上用来听音乐,从此便跟音乐有了不解之缘。当时听音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到音像店里买原版磁带,一种是买空白磁带转录。原版磁带比较贵,买不起,所以通过同学、朋友转录。当时大家听音乐的方式都是这样,一盘原版磁带,转录了不知多少次,由于每次转录,声音信号都有损失,磁带都会出现物理性磨损。几次之后,高频、低频的声音都已经损失得差不多了,声音也越来越小,现在来看,其实也就是能听出来个大概齐,但在当时已经弥足珍贵。
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和录音设备的限制,那时候对录在卡带上的音乐几乎感受不到高保真音质效果,它是混浊的、充满杂音的。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那时候国产录音机的质量都不太过关,双卡录音机两个卡的速度不太一样,几次复制下来后,被复制的卡带听上去速度比母辈更快一些,所以,高音越来越尖,甚至有些刺耳,至于低音,或者频响什么的,都是奢谈。也正是这种特殊效果,我在听到一盘复制的齐秦专辑时,一直以为他是个女歌手。
那时候最好的家用录音设备是夏普777录音机,这台双卡录音看上去比较笨拙,但是它拥有一个后来很多录音机都没有的功能,录音补偿功能。由于卡带在复制时会出现信号损失,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但是这个补偿功能会弥补一些损失,至少在听觉上会认为复制后的卡带跟母带的声音一样大。谁在当时拥有一台夏普777,是令人羡慕的,都会被视为发烧级别的复制机。
90年代初,我开始听密纹唱片,当时听密纹唱片有些奢侈,但是它的效果非常好,终于可以把音乐听出层次了。对比卡带,才发现原来卡带的效果有那么多局限,比如在高低音的展现上缺陷非常明显。密纹唱片里发出的“嘶嘶”声或突然出现的“啪啪”声,反而成了当时声音记忆中最清晰的一部分,磁带从来没有这样的声音。但是密纹唱片没有听多久,便被更便捷更高保真的激光唱片取代。
如果有一台不错的音响,听CD是一种享受,它不再会有卡带的失真,也不再会有密纹唱片的“嘶嘶”“啪啪”声,一切都是干净清澈的,就像有发烧友在听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时能在某支曲子的第3分27秒的地方听出第三排的一个乐手在翻乐谱的声音。一切都那么逼真,CD可能是最好的声音载体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CD里传出的音乐声音是我感觉最接近自然的声音,直到偶然的一次机会再次听到密纹唱片。
( 托尼·法戴尔 )
录音技术在这110年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不断改进声音在某种介质上还原时的缺陷过程,要么是音质,要么是时间。便携式家用卡带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的频宽不够,很多音乐细节表现不出来,但是它的优点是便携,用磁带听音乐有种温暖的感觉,这种温暖的感觉恰恰来自他的缺陷。密纹唱片是迄今为止对声音展现最饱满的介质,当然也是最高保真的,它可以展现声音中的另一种温暖,密纹唱片的缺点就是时间容量有限,而且体积大,无法像CD播放那样可以遥控,这也是它后来为什么被淘汰的原因。
作家乔纳森·瓦林在《热爱音乐的人》一书中说:“激光唱片就是垃圾。”对于这样的结论,CD时代长大的听众显然是不能接受的,CD有干净、清澈的声音,它集中了卡带和密纹唱片的优点,而且在容量上也增加许多,逼着音乐家们能在同时拿出更多作品……它的好处简直就是录音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最完美的结局。数字技术应用到美学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人情味儿,虽然从1到0的数字编码可以还原成真实的声音,但是它缺少了模拟录音带来的那种真实现场感,不管多么温暖的音乐,通过CD播放出来都有一种冰冷的感觉。我曾经分别用卡带、密纹唱片和CD播放同一首歌,那种感受截然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丰富热烈的,但是很多人忽视了CD时代声音再现时的缺陷,难怪人们说CD战胜密纹唱片是“一个伪装成祝福的诅咒”,它让我们在科技进步带来享受的同时失去了对耳朵最容易忽视掉的那部分声波的感受。
( 凯莉
凯莉家人手一台iPod
)
这种失去仍然在继续。进入互联网时代,它的普及以及对多媒体的需求让人们又进入了一个比CD时代还糟糕的听觉时代,我第一次在网上听到MP3或Real格式的音乐,曾一度让我感觉回到了那个复制磁带的年代,廉价的电脑音箱,劣质的音频格式,支撑着互联网一代音乐消费者的耳朵。与过去不同的是,听音乐不再是一种奢侈享受,“滚石”乐队唱着“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在网络时代正好相反,你随时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同时,那些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电脑的普及而变得简单明了,自然乐趣也少了很多,对音乐的珍惜和忠诚程度也大大减低。
第一次从Napster下载到大量音乐之后,我设法将其转化成CD格式,然后烧录成唱片,这样可以在音响上播放。这种做法可以满足自己动手的愿望,把下载来的音乐通过编辑、整理,按照自己的口味烧录成唱片,又可以避开电脑音箱的劣质效果。但我发现,最终在音响上播放的唱片仍然是MP3的音质,通过好的音响的放大可以让这伪唱片的缺点暴露无遗。同时我也发现,唱片文化中最伟大的一部分——封面艺术设计即将消失。
实际上,法戴尔以前在PortalPlayer公司就职时候,与苹果公司有过接触,并且苹果的人也知道他是硬件领域专家。于是2001年初托尼·法戴尔正式成为苹果的人,并且分配给他30个帮手。可出乎大多数人预料,托尼·法戴尔和他的上司乔恩·罗宾斯坦都决定把iPod原型设计外包,让以前法戴尔待过的PortalPlayer公司来搞,苹果只提供操作系统和外观设计。于是200个美国人和80个印度人,成为原始iPod的操刀者,主导苹果设计的乔纳森·伊夫只是充当了外形修补者的角色。但并不是iPod设计与乔布斯无关,在设计后期,乔布斯越来越重视iPod秘密项目,他曾经将原始的iPod设计扔在地上,并且大骂狗屎,还曾经在内部会议上,因为不能3次按键就选取到想要的音乐而大声咆哮。甚至后来iPod音量过大有损听力的官司,也是因为乔布斯有些耳背,他执意要求设计者将iPod音量调大。
第6代的iPod Touch
如果不是变得更薄,缺少拨打电话的功能,第6代的iPod Touch,粗略审视几乎很难与iPhone区分。实际上,iPod Touch内置的操作系统不再是老iPod的改良。彻底的iPhone化,意味着iPod已经走上了苹果Mac操作系统的未来之路。iPod Touch完全可以被看做去电话版的iPhone,Google地图和邮箱也被省略,但iPod Touch有Wi-Fi,这让它从本质上与前5代iPod都不同,iPod Touch可以上网了,把它看做音乐PDA似乎更合适。
乔布斯在今年初苹果大会上对于软件力量的定义,再一次凸现出指引未来的趋势。而破解黑客们也很喜欢第6代的iPod Touch,在他们看来,iPod Touch迟早可以实现等同于iPhone类似的功能,有Wi-Fi就能替换掉GSM。尽管苹果始终不开放自己的操作系统,任何iPhone第三方软件开发都是不被认可的行为,可从理论上iPod Touch照样能够实现iPhone全部的功能。第6代的iPod Touch内置了Safari浏览器,Google地图和邮件都可以通过浏览器间接阅读,电话功能也可以通过类似Skype的网络电话取代,谁还愿意给AT&T缴纳每个月55美元的包月费呢?摆在大多数人面前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买iPod Touch,而是买iPod Touch还是买iPhone,同样299美元的定价,iPod Touch的8G版本和iPhone 4G版本卖一样价格。 听得出来不到乔布斯苹果iphone音乐唱片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