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战外行

作者:邢海洋

外战外行0

9月7日,黑石收盘在21.54美元,距离31美元的发行价已经下跌了9.5美元。虽然我国外汇投资公司以29.605美元的“优惠价”购买,每股的浮动亏损也达到了8美元,30亿美元的投资已经浮亏了8.17亿美元。短短两个多月,27%的外投灰飞烟灭。从最开始的盈利6亿美元到亏损一点点扩大,国人和刚刚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一道经受着心理磨难。

8亿美元的浮亏和我们的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比起来算不了什么。清早起来,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分,我们就要损失将近20亿元人民币,只不过没有一个计价牌在那里闪烁、天天提醒罢了。记得当人民币开始与美元脱钩的时候,曾经有人不无得意地算计,如果人民币每年对美元升值3%,刚好和两种货币的息差相等,既升了值又没有损失。回头看,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在缩小,而升值速度却加快了,尤其是外储基数越来越大,每升值一点,总量上的损失都巨大到让人心疼。

投资黑石的时候也有类似说法:从财务角度,黑石股价每年上涨6%左右,便可超过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但成熟市场,超过了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你就要承担风险,风险值大于收益值,就是等而下之的投资策略。对黑石的下跌,外汇投资公司回应道,黑石过去20年间都获得了平均超过30%的回报,历史数据证明黑石在过去20年都战胜了经济周期,在过去私募基金中排名第二的是巴菲特旗下的一只基金,而平均收益也只有20%。也就是说,他们坚信黑石值得长期持有。但问题是,即使长期持有会盈利,为什么偏要选择一个价值高估点介入呢,早在黑石上市前,坊间便纷传美国国会可能通过新法案,向私募股权基金加征税负。如果说,国内的基金经理习惯于政策市,惯性上对海外的立法程序不敏感,但对随后的“次级债”危机也同样不敏感,未免犯了职业投资人的大忌。

早在去年末,次级债就有了危机的征兆,恰恰那时候,黑石以390亿美元的价格鲸吞了美国房地产信托基金企业(EOP),完成资本史上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今年3、4月份次级债危机更是愈演愈烈,这时刚担任黑石大中华区总裁的梁锦松开始与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工作小组负责人接触,了解他们对黑石集团股份的兴趣,并很快达成了交易。当然,即使这时候,全球资本市场依旧歌舞升平,上涨不止,直到7月中旬才开始了由房地产业和金融信贷业引导的下跌,这个意义上,似乎无权指责外投公司的策略与眼光。但即使和市场总体比,黑石的下跌也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现在的道-琼斯指数和黑石上市时候基本相仿,我们独独投资了一家时运不济的股票,一个纷纷不被看好的行业,不能不说除了运气,还有水平上的问题。并且,这宗颇有“引君入瓮”意味的生意,甚至是以我们处处迎合为前提——为了避开美国国会的阻挠,“每个细节考虑得都很谨慎,购买的是无投票权的股权,甚至不在董事会拥有席位”。如此低调,换来的却是被套,只能说是计输于人了。

提起黑石的挫折,就不能不谈到“港股直通车”,这也是庞大国债派生出来的问题。管理者为了释放外储压力,先是允许居民通过QDII投资海外市场,继而成立外汇投资公司,不料两方面都出师不利。国内首只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刚公布了首个半年报,其上半年净值增长率仅2.77%,甚至还赶不上人民币升值速度。按理说,这只基金的投资机会远超过国内,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投资对象又包含现金货币资产、股票资产组合、固定收益资产组合、房地产信托资产组合和商品基金等多种,可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上半年,国际投资市场的标尺道-琼斯指数从12500点涨到13500点,虽然幅度不大,却也将近8%,QDII基金远远落后于市场。国内专业市场人士“外战外行”,内战却相当内行,究其实,不过是抱团取暖罢了。国内基金挟持将近占到市场一半的资金量,只投资少数股票,自然把价格做上天,因而各个仿佛投资大师。

或许正因为专业人士铩羽而归,外管局才想出了开放居民直接投资的招数。但专业人士尚且外行,等待普通居民的命运岂不更加悲惨。早在2001年2月B股市场宣布对内地居民开放时,我们的资本市场就上演过内地投资者悉数被海外投资者围猎的惨剧。那时虽然2月就宣布了内地居民可以投资,但新增换汇资金要到当年6月1日方准进场。2月19日到5月31日,上证B股指数大涨两倍,6月1日之后却掉头下跌,两个月后跌幅近半,内地投资者损失惨重,国际投资则套利而去。现在的香港股市也正虚位以待,即将重演6年前的一幕。

唯愿管理层在开放内地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加快脚步,使投资者有个内战锻炼的机会,不要一上来就送到金融大鳄的股掌之上。 黑石投资投资公司外战外行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