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火无情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石任之)
“大约抄手问案,必不肯招,来人哪,与我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喜欢公案小说短打评书的,对此情形一定不陌生。古时候,刑讯逼供的第一步是打板子;刑事处罚从隋朝开始大致分为笞杖徒流死五等(笞和杖是数目不同的板子),第一二级也是打板子。皂隶手里那根尖尖长长一头黑一头红的水火无情棍,是衙门行政威慑力的代表。虽然水火无情棍的主要功能是装饰,招呼犯人的另有家伙,棍子形象还是最深入人心,当它是广告图片未尝不可。
按说水火无情棍能体现的只有威风煞气,不过水火无情人有情,诠释之下还真能与爱心扯上关系。除了刘子业、萧宝卷这样的短命王朝短命皇帝,稍微够资格进本纪的主儿,都特喜欢宣扬自己的仁慈。那时候仁慈这种美德跟今天流行的低调一样,实践的方法比较迂回另类。拿打板子的根儿上来说,是缇萦小姑娘为了救她爸爸,上书汉文帝恳求废除肉刑,给可以改造好的同志一个悔过的机会。汉文帝很感动,把割鼻子敲膝盖的肉刑换成三五百板子,这下再不会有人因为肉刑终生残废终生羞耻了——这么多板子下去,没练过金刚罩铁布衫的差不多都为汉代刑事改革探索贡献出了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这跟庸医治驼背的思维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管治直,死活可不在合同规定条款内。那阵儿,升斗小民抓上堂去,看着水火无情棍只能喊声“冤枉啊……大人!”哪有机会考虑自己究竟该打多少,又该不该打,至于挨板子还算得了便宜沾了雨露之恩,那都是身外之物。
不管怎么说,汉文帝还是本着一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心去进行改革的,遗憾的是他不可能知道三五百板子打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滋味,所以下达的指令也难免带有空想浪漫主义不负责任的色彩。
历史总有些相反相成的故事。清人入关之后,把原来明朝的笞刑、杖刑执行量打了个对折,后来进一步减少,笞十改为笞四,笞二十改为笞五,笞三十改为笞十。乍看起来很有点像商场换季改装大酬宾活动,全场2.5~4折,难得的是此项优惠长期有效。《清史稿》管这种政策叫做“法外之仁”,听上去看上去似乎真是仁者爱人,让人感动得恨不能山呼万岁。只不过现实与广告一向很难契合,参考图片不作数,一切以实物为准。从唐代到明代,打板子用的是楚木棍,小棍大头2分、小头1分半,大棍大头2分7、小头1分7。清人沿用的却是汉代的竹棍法制,小棍大头1寸5分、小头1寸,大棍大头2寸、小头1寸5分,比明代的棍子大出了有小10倍。要是还按照原先的数目抄家伙照屁股就打,就算打不成卤煮,也得打成零件。“法外之仁”的标榜跟商家跳楼吐血的打折宣传一样。
虽然说皇帝二百五的居多,刑事改良也并不都是空头文件,至少李世民规定的打屁股给受刑者找了一块穴位最少最不伤筋骨的区域。 水火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