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44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猴葵)
友人老黄是个文化名人,常有人请吃饭。老黄平日惜时如金,常为此犯难——去了浪费时间;不去吧,人在江湖,总有些应酬必不可少。后来老黄找到了一个法子,把这样的饭局变得不那么无趣。
一般到了饭局尾声,老黄会拿出一个筷子套,大多是纸制品,上边印有饭馆标识,这是饭局伊始,服务员帮各位取下筷子套的时候,老黄存心预留的。预留目的,是让饭局参加者挨个儿签名。龙飞凤舞、各见性格,谈笑间上下左右传递签名完毕,老黄接过来,最后写上当天的年月日,吹吹干,揣包里了。
有时饭局定在小饭馆,餐具简陋,没有筷子套,就找张餐巾纸代替。也有酒酣耳热忘了的时候,忘了就忘了,也无所谓。
几年下来,老黄攒下几百个筷子套,蔚为大观。我替他想过这些纸片的意义:第一是为很多无聊的饭局增添了一个小亮点。第二,这是老黄的日记别册,何年何月何日与何人干了何事,全齐。第三,如有人感兴趣,可以讨来这些筷子套,编一本《老黄交游考》,因为老黄的身份不同凡响,所以这本交游考很有可能别具价值,可以当作野史看。第四,到老黄老了的时候,看看这些收藏,会被一个叫做时间的东西击中,刹那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同样和筷子有关,我自己的收藏与老黄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收筷子架。
讲究的中国餐馆,桌上必有筷子架,材质千变万化,木头、陶瓷最常见,还有竹子、紫铜、琉璃等,甚至还有玉翠、99K纯金。有一阵儿我奔突于各类饭局,就为淘这玩意儿。先问清哪家店,如果肯定不会有筷子架那级别的,根本不去;猜着有才去,去了也兴趣完全不在吃上,囫囵填上两口,揣只筷子架就走。有段时间我看身边一些记者跑会,拿了红包就颠儿菜,心想这和我收筷子架还真像。
现在,我的收藏量已近300种,专门在客厅辟出一角,买了个玻璃柜陈列我那些宝贝们,收的东西不金贵那也得算收藏吧!虽然这收藏不花钱,只要注意往兜里揣就成,虽然时间短看不出所以然,日子长了一看,非大收藏可比。 收藏